詩人李白曾在他的詩中寫道:「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而鳳凰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百鳥之王,存在於我國傳說之中,傳聞中雄性為鳳,雌性為凰,象徵著威嚴與高貴。當然現實中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不過許多人錯將丹鳥,火鳥等生物看作鳳凰。
《山海經》中對鳳凰有所記載,提到鳳凰的外貌,並且寫明了鳳凰存在之處便是歌舞昇平,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其狀如雞,五彩而文」成為後世鳳凰外貌的主要參考資料。秦漢時期,鳳凰的形象逐漸具體起來,統治階級們將這種神獸作為皇后的象徵,與真龍並列,並且逐漸完善其外貌。
之後的千年裡人們一直保持著對鳳凰的神秘感以及敬畏感,從來沒有人見過這種美麗的神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無法證實其存在。不過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2016年,中國山西便有一位大爺號稱自己發現了「金鳳凰」,引起巨大轟動。
郭存鎖,正如同許多山西農民一樣,他將自己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黃土地,日常生活便是不停地重複幹農活和放羊。有一天,郭存鎖和往常一樣上山放羊,他帶著羊群走到了一片起伏田野休息,那裡風光甚好,於是他便在附近放鬆地繞了一圈,這一繞不要緊,卻是發現了異樣。
遠處竟有一隻似雞似鳥的生物,這生物羽毛豔麗,而且頭上和尾巴的羽毛竟然是以紅色和金色為主,這讓郭存鎖心中有種神聖的感覺,一時間他竟不敢靠近,生怕惹了什麼麻煩。不過人的好奇心是強大的,從未見過這種異樣的郭存鎖也不例外,他觀察許久之後內心突然掠過一個想法,猜想這難道是傳說中的鳳凰?
他年輕時便經常聽村裡老人說起這山裡曾有鳳凰出沒 ,不過已經多年沒人見過。經過許久觀察,郭存鎖便確認眼前的怪鳥定是傳說中的鳳凰,內心的激動讓郭存鎖忍不住叫出了聲,這也驚動了遠處的「鳳凰」,很快它便扇著翅膀跑開了。
這讓郭存鎖感到一陣後悔,事後他只得帶著激動的心情回家,這件事情讓他一整晚都難以入眠,他料定這隻鳳凰隔天必定還會前來。第二天早上,郭存鎖帶著一大袋穀物再次上山,他到鳳凰出沒的地方,撒上了提前準備好的糧食,然後躲在一旁偷偷觀察。
沒過多久,熟悉的鳳凰再次出現並且食用郭存鎖留下的美食,眼前的景象讓郭存鎖不禁喜從心來。也許是出於心裡對這種鳥兒的喜愛,抑或是對於傳說中鳳凰的敬仰,郭存鎖隔天再次準備好了穀物前往老地方等待。
而這次「鳳凰」給他帶來一個巨大的驚喜,它帶來了自己的同伴,郭存鎖躲在一旁看著兩隻鳥兒歡快進食,心裡十分愉快。他想著山中肯定不只這麼兩隻,於是內心便下定主意要餵養山裡全部的「鳳凰」。
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前來進食的「鳳凰」一天天增加著,它們同郭存鎖的關係越來越好,郭存鎖甚至都不用再躲起來。鳥兒們完全把他當作了自己人,進食或者玩耍都毫不避諱,看著眼前這群傳說中的「金鳳凰」茁壯成長,同時自己甚至能融入它們的群體,郭存鎖內心得到極大的滿足。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四年多,後來在採訪中郭存鎖透露自己之所以會餵養這麼久,原因在於他非常喜歡傳說中的「金鳳凰」,正是由於這種喜愛,他才心甘情願地為這群鳥兒保駕護航。
後來有一名攝影愛好者正好經過郭存鎖所在地村莊,當時他正在四處取景,村裡人看到便告訴了他村中有人餵養「鳳凰」的奇事,這讓攝影師好奇心大起,於是找到郭存鎖希望能夠在一旁觀看。郭存鎖沒有拒絕他的請求,於是便出現了郭存鎖餵「鳳凰」的畫面,同時攝影師也是為這些鳥兒的美麗所折服,它們確實生得如鳳凰般高貴,自己之前從未見過也沒聽說過這種美麗的生物。
攝影師好奇心很重,他徵得郭存鎖同意之後便趕往市裡向相關專家諮詢,想弄清楚到底是什麼生物,專家得知後迅速趕往當地,看到鳥兒們後激動地說道:「這種鳥類是二級保護動物啊,它的名字叫紅腹錦雞」。
原來紅腹錦雞已是瀕危動物,很難看到這種成群結隊地出現,而這一批毫無疑問是郭存鎖的功勞。而且專家還說到這紅腹錦雞就是鳳凰的原型,郭存鎖對此表示自己早已不在意,他與紅腹錦雞相處的時光已經得到了快樂。
參考資料:
《登金陵鳳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