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餵食時為何總挑相同幾隻?鳥媽媽養育之道,其中蘊含大智慧

2021-01-07 科學探索說

在全世界範圍內,鳥的種類其實是非常多的,且每一種鳥類都有自己的養育子女的辦法。比方說,杜鵑讓別家的鳥媽媽來撫養自家的小鳥,因為杜鵑本身比其它鳥類要大,所以它的幼鳥也更強壯,在搶食時也更加有優勢。那麼問題來了,難道鳥媽媽分不清自己的孩子嗎?其實還真是這麼回事,鳥媽媽會把杜鵑的幼鳥當做自己的孩子。

此外,鳥類本身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鳥媽媽在餵食的時候,總是會固定餵養幾隻,這就導致其它小鳥最後因為營養短缺而死亡。起初,人們認為是鳥媽媽分不清幼鳥,以至於不知道哪只餵過了,但後來發現這是鳥媽媽故意的。其實,這裡面包含了自然選擇的法則,也有鳥類獨有的智慧。

鳥媽媽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必須有充足的食物,但如果幼鳥太多的話,食物一定會不夠分。那麼,這時就會影響鳥類整個族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鳥類學會了控制生物個體數量。這也是鳥媽媽會選擇最強壯幼鳥餵食的原因。如果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鳥媽媽才會餵養其它幼鳥。

杜鵑幼鳥正是根據鳥類這個習性,讓自己的幼鳥成功長大,而這也非常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只有適者才能生存下來。鳥媽媽通過這種方法成功控制鳥類的數量,一方面,保證了鳥類後代可以存活下來,且不會滅絕;另一方面,保證了食物最優利用率。可以說,這裡面包含著大智慧。

就連企鵝也有這一特性,它們會優先餵強壯的一隻,然後才會餵弱小的。大自然的優勝劣汰讓動物們都有自己一套生存方法,所以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進化論卻完全不適用於人類。

當人類產生高等智慧後,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按道理說,動物應當適應環境,但人類恰恰相反,人類可以通過改變居住環境來適應。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然凌駕於整個自然生態之上。因此,這也給大自然帶來了許多破壞。為了自然生態的平衡,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護地球。

相關焦點

  • 鳥媽媽餵幼鳥的時候,為何總會漏掉幾隻?
    根據人們的觀察發現,企鵝的一胎一般會產下2枚企鵝蛋,不過在孵化的時候,它們卻會隨機選擇其中一枚來進行孵化,另一枚卻會被企鵝棄養。即使這2顆企鵝蛋都被孵化出來,但在哺育的過程中,企鵝也會棄養當中的一隻幼崽。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會覺得企鵝非常殘忍?其實,這種情況在動物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鳥類中。因為絕大部分的鳥類一胎都會產下多枚鳥蛋,而這些鳥蛋從孵化到哺育成熟,並不是都能幸運長大。
  • 鳥媽媽餵孩子暗藏玄機,漏掉幾隻都是故意的
    在很多動物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鳥媽媽叼著蟲子等食物返回到鳥巢,然後餵給嗷嗷待哺張著嘴的孩子們。很多人都認為鳥媽媽一回只叼一條蟲子回來,可其實每次鳥媽媽都是叼回很多的蟲子,只不過並沒有分開餵食,而是選擇一次只餵1隻幼鳥。難道鳥媽媽是天生的偏心嗎?為何故意讓其它孩子餓著呢?
  • 白頭翁母鳥餵食圖
    小鳥嗷嗷待哺,母鳥銜來了小蟲,小鳥張開大嘴,母鳥將食餵到小鳥的嘴裡,那麼的親密。 母鳥餵完食,還輕輕地親了親小鳥,安慰道:「別著急,媽媽再為你捉蟲子」。 小鳥用期望的眼光望著媽媽飛走,似乎在說:「早點回來,一路小心!」
  • 母親節,看看這個「鳥媽媽」的母愛
    一個月前,在南京市鼓樓區金域中央小區裡,飛來了一對特殊的客人——瑞典國鳥烏鶇夫婦。他們在院中的一棵樟樹上用泥和草築巢,準備繁殖後代。而一個月裡,這對烏鶇夫婦築巢、下蛋、孵雛、覓食、養育的全過程,被一位市民用鏡頭拍攝了下來,再現了鳥類的母子深情。
  • 攝影師捕捉鳥媽媽餵養幼鳥瞬間
    鳥媽媽給這隻等待的幼鳥帶回味美螞蚱。這些照片顯示了幼鳥的聰明可愛和它們與人類幼兒的驚人相似,以及鳥媽媽養育子女的艱辛。通過這些很有意思的照片可以了解到一些幼年鳴禽的生活,以及它們與媽媽的親密關係。雖然它們是小鳥,但是這些幼鳥跟人類幼兒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整天無所事事、不停的鳴叫、焦急地等待媽媽把吃的東西帶回來。而鳥媽媽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天天忙得團團轉。
  • 到動物園看鳥爸鳥媽餵食寶寶去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眼下去廣州動物園,不僅可以看到多種鳥窩,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多種鳥寶寶甚至鳥爸鳥媽餵食寶寶的感人場景。鳥爸鳥媽通過輪流出賣苦力,給孩子們找來了「優質」食物。首選當然是蟲子啦,因為高蛋白有營養。不過蟲子不容易找,所以有時候出去半天弄回來的只有果子。在餵食孩子方面,烏鶇爸爸好像不太「行」,別人家的爸爸會根據小孩兒發育程度來挑選食物大小,而烏鶇爸爸叼回來的果肉很多時候都太大了,根本塞不進孩子的嘴裡。在好幾隻孩子輪流試了個遍還是吃不下後,最後還是得在窩裡再弄開。
  • 小鳥以為媽媽回來餵食,沒想到卻是悲劇開始,鏡頭記錄全過程!
    小鳥以為媽媽回來餵食,沒想到卻是悲劇開始,鏡頭記錄全過程!在大自然中生存每天都要面臨著殘酷的考驗,一些鳥類從一出生就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就拿杜鵑鳥來說,杜鵑會把自己的蛋下到別人的窩中,為了讓別的鳥類看不出端倪,還會把人家的鳥蛋吃掉一個。
  • 鳥爸爸鳥媽媽冒險餵養籠中小鳥
    張先生告訴記者,當時,鳥窩裡有兩隻小鳥,都只有成人半個手掌心大,毛長得很短,還不會飛,因為害怕,「啾啾」亂叫,「其中有一隻小鳥被一名路人撿走了,還有一隻我們就拿回了店裡。」  撿到小鳥後,他們帶著小鳥到月河花鳥市場內找賣鳥的老闆詢問,看看能不能養活。老闆告訴他們,小鳥是白頭翁,可以養活。於是,他們專門花了20元錢買了一隻鳥籠,還買了些麵包蟲,準備暫時將小鳥養起來,等它長大,把它放飛。
  • 美國國鳥是白頭海雕,法國國鳥是高盧雄雞,中國國鳥是什麼
    白居易寫詩意在以鶴喻人,但也字字彰顯了鶴之美。體態優雅,羽毛雪白,丹頂鶴宛如凝聚了世間所有的美好,而有幾人知曉,它差點成為了中國的國鳥。國鳥之說何為國鳥,國鳥和國旗、國歌是有相似的寓意的,都彰顯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
  • 攝影師夫妻成為「鳥爸鳥媽」的151天
    他們竟然把野生鳥蛋孵化成功,創造了奇蹟!就這樣,20多天的時間裡,黑翅長腳鷸、反嘴、燕鷗等60多隻小鳥陸續來到這個家。03小鳥的出生讓夫妻倆的生活變得更加繁忙,但他們卻樂在其中。每天下班,車勇著急地往家趕,「我家裡還有好多鳥寶寶等著餵食呢!」同事戲謔道:「你這個鳥媽媽是不是應該向領導申請一個產假啊?」車勇哈哈大笑。
  • 動物觀察員用嘴給孤幼鳥餵食 被贊最美「鳥媽」
    ,從今年4月以來,先後在園區的密林中救起30多隻被風雨打落下來的小鳥,為了照顧好小鳥,她不僅精心護理,還用嘴巴銜著蟲子餵食小鳥,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小鳥們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李學書希望這些小鳥能早日回到森林之中。
  • 山村玩鳥
    我問媽媽鳥兒罵啥了?媽媽說:「住得高了,天火燒了;住得低了,大水衝了;住得不高不低正好了,又讓爛逼娃娃們掏走了。」媽媽還再三叮囑,惡五月千萬別掏鳥,不然會爛手指的。老師也對我們說:「小同學們別掏鳥蛋鳥窩,不然以後握鋼筆寫字會出手汗。」儘管大人們苦口婆心地勸說我們不要掏鳥,但孩子們耐不住童時的好奇心,總是見縫插針到處尋找。掏下的鳥蛋燒著吃。
  • 雛鳥落難被人收留 鳥父鳥母每天入戶餵食
    而那隻貓,正圍著鳥窩打轉,隨時都會將雛鳥一口叼走。「我知道這種鳥叫白頭翁,當時它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飛了。」擔心貓咪造次,馬大爺將雛鳥輕輕捧回家中,送進小鐵籠裡,放在了有防盜網和盆景的窗臺外。  「小傢伙的爸爸媽媽不見了?到底該餵它點什麼?」
  • 杜鵑鳥的秘密
    春天到了,窗外鳥啼聲聲,但最讓我喜歡的是杜鵑鳥「布穀,布穀」的叫聲,這聲音像是催促人們快快播種。奶奶告訴我杜鵑鳥又叫布穀鳥和子規鳥。古詩裡是這麼寫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而且杜鵑鳥它能幫助人類消滅害蟲,像金龜蟲、甘蘭蛆、松尺蠖、叩頭蟲、尤其喜歡吃松樹的大敵———松毛蟲,故杜鵑素有「森林衛士」的美稱,能吃害蟲,是許多植物的小衛士。
  • 北戴河「海鷗媽媽」每天自費餵食千隻海鷗
    「海鷗媽媽」常英來到海邊投餵海鷗。往年冬季的北戴河海邊,寒風凜冽,少有人往。吸引海鷗的是一位55歲的退休教師——常英,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海鷗媽媽」。初春的海邊,海風依然寒冷。下午4時左右,北戴河平水橋公園,常英如往常一樣帶著準備好的食物來到海邊。她剛一出現,千餘只海鷗便熱鬧起來,一邊展翅飛旋,一邊嘎嘎地叫著聚集到她的身邊。常英穿上藍紫色的圍裙,開始投喂。「海鷗們都認識這圍裙啦,穿著它鳥兒們就不會害怕。」
  • ...2000隻回家繁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白鷺山下,有群「鳥爸鳥媽」
    400多隻的育雛試驗:既要模仿「鳥媽媽」,又要講究適度餵養時間回到2009年9月2日,午後,兩輛卡車將一群嘰嘰咕咕的白鷺和夜鷺幼鳥送到劉建勳和同事們面前。它們險些被違法捕獵者送上餐桌,所幸,危難之際得到餘杭區林業公安解救。「它們裝在很多編織籃裡,一籃就有一二十隻,一共400多隻。」劉建勳對11年前的場景印象深刻。
  • 為何鱷魚從不吃牙籤鳥?原來動物也存在博弈關係,鱷魚深諳此道
    提起牙籤鳥,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因為牙籤鳥與鱷魚之間的故事,被人們廣泛地熟知,那麼,牙籤鳥究竟是什麼呢?在動物學上,牙籤鳥的學名叫做埃及鴴,它們是一種中型的禽類,體長在22釐米左右,體重在8兩左右。與很多中小型鳥類喜歡成群結隊一樣,埃及鴴也非常喜歡組成小團體,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昆蟲,偶爾也會吃一些水生動物和食物,不過,與其它鳥類不同的是,當別的鳥都喜歡將巢穴健在樹上或者其它高高的地方,埃及鴴卻只在地面築巢,一般都在水邊。
  • 南京一小區飛來瑞典國鳥,安家育雛演繹母子深情
    一個月前,在南京市鼓樓區金域中央小區裡,飛來了一對特殊的客人瑞典國鳥——烏鶇夫婦。他們在院中的一棵樟樹上用泥和草築巢,準備繁殖後代。而一個月裡,這對烏鶇鳥夫婦築巢、下蛋、孵雛、覓食、養育的全過程,被一位市民用鏡頭拍攝了下來,再現了鳥類的母子深情。
  • 墨脫出現巨嘴「吼鳥」,飛翔聲響如拖拉機,雌鳥孵卵全靠雄鳥餵食
    原始森林裡,植被豐富,棲息著一種棕頸犀鳥,這種大鳥不僅叫聲響亮,而且飛翔時也會發出巨大的聲響,仿佛拖拉機的聲音一般,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吼鳥」。它們的叫聲實在令人驚奇,但是當它們張開翅膀飛翔時,那聲音更具「魔性」。據科研人員楊樂介紹,「它們振翅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有點類似拖拉機的聲音。」當它們從熱帶雨林的上空中,呼嘯著飛過,扑打雙翅,發出巨大的呼呼聲響,仿佛有駛來一輛拖拉機。當地人稱棕頸犀鳥為「吼鳥」,十分形象生動。
  • 鳥的王國:籠養觀賞鳥的代表,十分的好看,紅嘴相思鳥
    它的主要特點也是在這兒了,相比於其他的鳥來說,它的嘴更加的小巧。鮮紅色的,非常的明顯。它的尾巴也不是很長,幾根零落的羽毛點綴在臀部。體型非常的優美,背部幾乎接近於平滑的樣子。最後就是最能辨別出它的出身的特徵的花紋與顏色了,它的鳥喙是鮮紅色的。仿佛從這裡開始,點亮了整個身體的開關,它的喉部是黃紅漸變色,在翅膀的外側也有這種形狀的花紋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