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現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鳥,圓腦袋黃嘴巴,傻傻地替別人養幼鳥

2020-10-18 雪靈谷自然地理

有一種小鳥不喜歡待在森林裡,也不愛飛上高空,專門喜歡待在江河邊的蘆葦蕩裡。最近, 在河北省武強縣天平溝的蘆葦叢中,出現了一對震旦鴉雀。兩隻小巧玲瓏的震旦鴉雀形影不離,一起覓食、嬉戲。

震旦鴉雀體型嬌小,但羽毛漂亮,外表與習性都比較獨特。震旦鴉雀是「鳥中大熊貓」,對棲息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只生活在蘆葦蕩裡,數量稀少,十分罕見,所以每當有震旦鴉雀出現的消息,都令愛鳥人士非常興奮。

震旦鴉雀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鳥種,分布僅限於黑龍江下遊及遼寧蘆葦地和長江流域、江蘇沿海的蘆葦地,此外在河北、山東、上海等地也發現了震旦鴉雀種群。

黃嘴巴、圓腦袋、長尾巴,翅膀張開猶如美麗的羽扇

震旦鴉雀,一聽這名字就很霸氣,但它卻是一種小小個的鳥兒,體重在18-48克之間,體長大約20釐米。

棕黃色的羽毛是主色調,但為了增添美感,震旦鴉雀背部具有黑色縱紋,腹部沒有斑紋,卻有一條狹窄的白色帶。

看上去,震旦鴉雀仿佛沒有脖子,因為它的頸部長了一圈蓬鬆的白色絨毛,仿佛戴了一條流蘇圍脖,這個搭配還挺時尚的。

從腦袋到身體都是圓滾滾的,唯有尾巴是修長的。中央尾羽黃褐色,外側尾羽卻是黑色。每當它們飛舞時,翅膀張開猶如美麗的羽扇,與尾羽相映襯,簡直美輪美奐。

要說震旦鴉雀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黃色的厚嘴巴,帶有很大的嘴鉤。看上去顯得有點呆笨,還有點憨厚的樣子,但卻是震旦鴉雀捉蟲子的「法寶」。

總的來說,震旦鴉雀的外表雖不夠驚豔,但卻能讓人眼前一亮。它們在蘆葦蕩中跳躍、飛舞時,就像一隻美麗快樂的小精靈。

用嘴敲蘆葦稈捉蟲吃,有時會偷吃蜘蛛網上的蟲子

震旦鴉雀以昆蟲與植物種子為食,冬季也會吃漿果來填肚子。震旦鴉雀活潑好動,在覓食時姿態機靈,那小小的圓滾滾的模樣,真是太可愛了!

它們捉蟲子時,小爪子一上一下地抓著蘆葦稈,從下而上攀爬於蘆葦中,用又短又厚的黃嘴巴,輕輕敲擊蘆葦稈,會發出清脆的撞擊聲。

在它的敲擊之下,藏在蘆葦稈裡的小蟲子受了驚,就會從蘆葦葉包裹的裡層溜出來,這時正合震旦鴉雀的意,一口一個,精準高效。

有時候直接用堅硬的嘴巴嗑開蘆葦稈,啄食藏在裡面的蟲子,就像啄木鳥一樣,所以震旦鴉雀又被稱為「蘆葦中的啄木鳥」。

蘆葦叢中有蜘蛛織網,將小飛蟲攔截了,黏在蛛網上。震旦鴉雀碰見了,也會做出「順手牽羊」的事,理所當然地偷吃了蜘蛛網上的蟲子。

在覓食時,震旦鴉雀有時候會跳到蘆葦頂端。纖細的蘆葦稈,被它壓彎,幾乎垂到地上。這時,它會突然飛起,跳到別的蘆葦稈上。

一發現有人來,「哨兵」就會發出警戒叫聲

震旦鴉雀活潑機靈,總是安靜不下來,嘴裡不斷發出「唧唧」叫聲,急促而連貫,很好聽。在蘆葦叢中時,也像一陣風般輕盈,一眨眼就不知道飛哪兒去了。

震旦鴉雀喜歡集群活動,不過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在繁殖季時,通常都是單只、雙只,或小群活動。在非繁殖季時,就會集結成較大的群體,在蘆葦叢中展翅歡唱,好不熱鬧。

有時候,鳥類攝影者會根據震旦鴉雀覓食時發出的清脆聲音去尋找它們,並拍下它們美麗的身影。但想拍到震旦鴉雀,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震旦鴉雀十分機警,一個群體活動時,總會有「哨兵」,攀在比較高的蘆葦上,放哨警戒。一發現有人來,或者有其他危險因素,就會發出警戒鳴叫。

這時,震旦鴉雀群就會集體逃跑,伴隨著相互警戒的叫聲,朝蘆葦叢深處飛去,在隱蔽的地方躲藏起來。

有時被大杜鵑借巢生蛋,自己生的蛋被吃掉,卻傻傻地替別人養娃

震旦鴉雀再怎麼珍稀,再怎麼機靈可愛,但在自然界中,仍然免不了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紅隼、白腹鷂、鵲鷂等都是震旦鴉雀的天敵,會直接捕殺它們,雖然分量小,但也是一頓美餐。

除了會被天敵捕食,震旦鴉雀還有一個宿敵,那就是大杜鵑。大杜鵑自己從不築巢孵卵育雛,而是把自己的蛋生在其他鳥類的巢中「寄生」。

一般會選擇大葦鶯、灰喜鵲、伯勞作為宿主,但有時候也會對震旦鴉雀下手。震旦鴉雀的巢築在蘆葦稈上,通常會產下2-5 枚鳥蛋。

大杜鵑會趁著震旦鴉雀外出時,偷偷來到震旦鴉雀的巢裡,吞食震旦鴉雀的一枚蛋,很快地在巢中生下自己的蛋,然後拍拍翅膀飛走了。

可憐的震旦鴉雀,並不知道自己的蛋已經被吃掉,窩裡有一枚不屬於自己的蛋,依舊每日辛苦孵化。

大杜鵑的蛋總是比較早破殼,幼鳥遺傳了大杜鵑的秉性,才出生沒多久就知道將巢中的其他鳥蛋擠到巢外。

震旦鴉雀的天性使然,自己的娃沒了,錯將大杜鵑幼鳥當成自己的娃,每日捕食餵養,直到大杜鵑幼鳥長得比自己還大,仍然不辭辛苦餵養。

如果沒有被大杜鵑借巢生蛋,震旦鴉雀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照顧幾隻雛鳥長大,畫面實在很美好。

結語

震旦鴉雀的棲息環境單一,食性也比較單一,隨著城市開發,蘆葦蕩越來越少,所以種群數量下降,已被列入國際鳥類紅皮書,是全球性瀕危鳥類。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動物志、北京科普之窗網、環球網

相關焦點

  • 甘肅瓜州首次野外發現「鳥中大熊貓」巢穴和幼鳥
    圖為黑鸛和幼鳥。王俊攝黑鸛又名黑老鸛、烏鸛、鍋鸛、黑巨鸛、黑巨雞,體羽大致為黑色,具紫綠色光澤,下體白色,喙及角紅色,是鸛科鸛屬的鳥類,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曾經分布較廣,但近年來隨著生態破壞及非法狩獵,種群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明顯減少,甚至在許多國家已絕跡。
  • 沒良心的母黑鸛,啄傷體弱的幼鳥,還把它丟窩外,讓蒼鷺叼走
    作為瀕危動物,黑鸛在中國的珍稀程度,並不亞於國寶大熊貓。黑鸛長得英俊瀟灑,體羽呈亮黑色,頸部帶有綠色光澤,背肩處散發出青銅色的光澤,胸部也有紫色光澤,腹部白色,喙與角卻為紅色,看起來很有幾分王者風範。即使覓食,也常常隱匿在山林溪水間,時而在溼地的水面上歡暢地散步,時而低頭尋覓魚兒,還不時向四周觀望,生怕天敵突然出現在眼前。
  • 「這是啥鳥?」隴縣農家院飛來一隻野生鳥 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
    2020年1月1日早上10點多,寶雞隴縣公安局固關森林派出所接固關鎮水灘村支書何安財報警,有一隻鳥出現在水灘村一組張林太家院內,是否受傷不清楚。固關森林派出所所長李英接警後,立即聯繫鎮獸醫站工作人員一同前往。
  • 比人類還險惡的鳥,在別人巢裡卵產,幼鳥剛出殼就殺死全部小夥伴
    在大多人眼中,鳥兒都是可愛的,外形漂亮叫聲悅耳,卻不知道有的鳥兒比人類還險惡! 有一種鳥兒被人稱為「惡鳥」,因為它的習性非常的令人厭惡,總喜歡將蛋生在別的鳥的窩裡,等幼鳥孵化出來之後,它的幼鳥就會把窩裡的所有幼鳥全部殺死!很不可思議吧?但在自然界,這種事情卻真真實實發生了,而且在每年的六七月份經常發生,「鳩佔鵲巢」這個詞語就是這麼來的。
  • 遠看像毛球,長著大尾巴,「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南海子定居
    因為珍稀,震旦鴉雀又被稱為「鳥中大熊貓」。去年8月、11月和今年5月,震旦鴉雀都在南海子現身過。這說明南海子成為這種全球性近危物種的又一個定居地。震旦鴉雀 資料圖新華社發(楊仕雄 攝)「去年11月我也在南海子拍到過這種鳥,只不過那時還沒搭起窩。」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工作人員鍾震宇告訴記者,震旦鴉雀生性膽小,為了不驚擾它,他把長焦相機架在了幾十米開外,通過鏡頭細細觀察。
  • 「鳥中大熊貓」 過境福建 全球僅600隻左右
    有著「鳥中大熊貓」美譽的勺嘴鷸來閩做客了。近日,廈門市觀鳥愛好者在泉州晉江圍頭灣記錄到兩隻極度瀕危的珍稀鳥種——勺嘴鷸。據介紹,該種鳥類目前全球數量僅有600隻左右。 作為珍稀鳥類,勺嘴鷸近幾年也稱得上是廈門的常客。據廈門市觀鳥協會記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連續四年,均有市觀鳥協會會員在廈門記錄到勺嘴鷸。市觀鳥協會理事陳浩介紹,根據往年的觀鳥記錄,明年春季,在廈門也有望觀測到過境的勺嘴鷸。
  • 觀鳥故事丨紅尾水鴝添幼鳥,鳥爸鳥媽忙飛天
    請你先合上嘴巴,這個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我說的是,紅尾水鴝的故事。▲ 紅尾水鴝雌鳥 攝影/老黑去元廬,走到莫殘溪,看見黃鶺鴒在溪邊跳躍。白鶺鴒我見得多了,黃鶺鴒卻見得少。想去拍兩張,悄悄的走下河堤,貓腰靠近,想著近一點,再近一點。黃鶺鴒沒拍到,不知從哪裡飛出來的小小鳥,驚到了我;受驚的我,驚動了黃鶺鴒。它驚叫著,順溪水向下遊飛去。
  • 小男孩傷害幼鳥 鳥媽媽跟蹤報復
    本報訊據《海峽都市報》報導,因為曾搗過鳥窩,傷害了幼鳥,福州福清鏡洋鎮北張村小男孩頻頻遭到鳥媽媽以拉屎、扔石塊、扔蟲子等多種手段的襲擊,害得他要在父親的保護下,捂著腦袋才敢上學。  被襲擊的孩子名叫文文(化名),11歲,三年級小學生。村民們說,那隻鳥兇巴巴的,它每天都守在文文家門口的樹上,看到孩子出門,就馬上衝下來。
  • 雲南一動物觀察員用嘴餵幼鳥 被贊最美「鳥媽」(圖)
    「最美鳥媽」的感人故事,一位名叫李學書的動物保護觀察員,從今年4月以來,先後在園區的密林中救起30多隻被風雨打落下來的小鳥,為了照顧好小鳥,她不僅精心護理,還用嘴巴銜著蟲子餵食小鳥,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小鳥們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李學書希望這些小鳥能早日回到森林之中。
  • 幼鳥從幼鳥到成年的成長階段是什麼?帶著這本養小鳥的指南
    如果你想養一隻萌萌鸚鵡或一隻聰明的八哥,這是你的最佳時機。在觀賞鳥中,新的出殼可以飼養,也被稱為麻風樹對於愛鳥人士來說,這個季節不僅意味著你可以從小養一隻稱心如意麻雀,還意味著更重要的意義:對幼鳥的野外營救。
  • 杜鵑鳥可不是什么正經鳥類,不僅不養家還喜歡濫交
    杜鵑花然而這種被文人墨客喜愛的鳥兒,現在卻越來越名聲狼藉了,因為它們從來不自己養家,也不會自己築巢,也沒有固定的配偶,最可惡的是把自己的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裡,讓別人替自己孵化並養大幼鳥,這種不負責的行為在自然界其他動物中也是存在的,就鳥類而言,還有80多種鳥類也和杜鵑鳥一樣不負責任。
  • 溫州出現蟻,長舌帶刺方便吃螞蟻,遇險時不僅扭脖子還吐舌頭
    蟻鴷並不是什麼珍稀鳥,但人們卻很難見到它,因為蟻鴷擅長偽裝,蹲在樹林裡就像一根小樹枝。 蟻鴷常常攀在樹幹上,細小的爪子如鋼爪般,緊扣住樹皮,尾巴抵在樹幹上,腦袋朝下,閉著眼睛,活脫脫一根小樹枝。不僅羽色、斑紋與樹木相似,就連站立的姿勢也像樹枝一樣。 沒什麼特色的外形,正是蟻鴷的生存智慧,它憑藉著有樹枝差不多的羽毛來偽裝自己,就像個低調的「隱形鳥」一樣生活著,躲避天敵,也不會被人類輕易發現。
  • 國寶大熊貓曾是七星巖「常住居民」,還有這些珍稀動物也是……
    原來我們七星巖以前也曾出現過「國寶」——大熊貓!不信?來星湖博物館看一下,你就知道!除了大熊貓,還有過這些珍稀動物....這些牙齒化石有的表面略有泛黃,有的帶有缺角,但是生物學家很容易就可以從牙齒的形狀、大小、肌理,辨別出屬於什麼動物。 據資料記載,20世紀70年代,在獅崗山腳下發現一個溶洞,並挖掘出大量動物化石。據專家鑑定,此為華南第四紀洞穴堆積「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並發現哺乳動物化石共計7目、27屬、32種。其中劍齒象、巨獏等物種已經滅絕。
  • 一年四季,南京這些地方可觀珍稀鳥
    在此,揚子晚報記者為你搜羅了一年四季之中,南京一些有不少珍稀鳥類停留的地段,成為城市裡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告訴你——南京常年可看到珍稀鳥。記者看到,這些東方白鸛在河道通江口附近盤旋,它們通體雪白,只是翅膀邊緣和下側有黑色點綴,它們有著長長的嘴巴,施展著緩慢而優雅的舞姿,外形頗像中國畫中流傳千年的「仙鶴。」南京一位觀鳥專家告訴記者,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在南京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現過數量如此龐大的群體,在全世界存有量也只有2000多隻,屬極度瀕危。因為數量少,每一隻都是當之無愧的重量級國寶。
  • 「鳥中大熊貓」黑鸛落單德州 紅嘴巴筷子腿體態優雅
    後經森林公安鑑定,此鳥為世界珍惜鳥類黑鸛,全球僅有2000餘只,在我國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以稱得上是「鳥中大熊貓」。據民警楊洪雨介紹,這隻鳥身材高大、體態優雅,嘴巴是紅色的、尖的,大約有20公分長,腿也比較長,大約40公分到50公分。
  • 大熊貓怎麼成為國寶的?為什麼比它更珍稀的動物,卻非國寶待遇?
    那呆萌的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這點估計連小朋友都知道了!當然按大熊貓的繁衍德行,想達到像豬一樣的規模,很明顯也是不現實的,但萬一以後技術成熟了,複製粘貼下就一隻大熊貓,它還會成為珍稀動物嗎?珍稀動物是什麼概念,為什麼只有大熊貓成了國寶?
  • 都是國寶,為啥陝西大熊貓的名氣不如四川大熊貓?
    一個是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正式掛牌,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秦嶺區總面積43.86萬公頃,囊括了8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和70%以上的大熊貓棲息地,這標誌著陝西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入全新階段;另一個是今年新出生三隻秦嶺大熊貓寶寶有了自己的名字——「秦酷兒」「佳佳」「園園」,這三個名字的寓意是:秦嶺是大熊貓的家園,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下,秦嶺大熊貓保護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鳥媽媽餵幼鳥的時候,為何總會漏掉幾隻?
    因為絕大部分的鳥類一胎都會產下多枚鳥蛋,而這些鳥蛋從孵化到哺育成熟,並不是都能幸運長大。實際上,很多鳥蛋還沒破殼而出時,就會被一些早孵化出來的幼鳥擠出鳥巢,直接終止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就算這些鳥蛋被孵化出來,但也會被鳥媽媽棄養。在很多紀錄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鳥媽媽在餵養時經常會漏掉幾隻幼鳥。這是鳥媽媽故意的呢?還是鳥媽媽糊塗了?
  • 珍稀鳥類反嘴鷸黑鸛現身南京 澳洲遠道而來(圖)
    這裡就像國際機場一樣,迎來送往著來自世界各地「空降」於此的候鳥們,甚至一些極危鳥種也能在南京上空展翅翱翔。  沿江溼地適合鳥兒補給  江蘇野鳥會鳥友告訴記者,在南京,冬季能觀看到的候鳥品種有100多種,而這些候鳥遷徙的「國際航線」中,就有兩條經過江蘇,一條是澳大利亞-西伯利亞,一條是江蘇-日本一線。最遠就是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
  • 比大熊貓還稀有的「極危」鳥類現身孟津黃河溼地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孟津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監測時意外發現了大約八十餘只的黃胸鵐,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黃胸鵐俗稱「禾花雀」, 鵐科鵐屬小型鳴禽,體長14~15釐米,額、頭頂、頭側、頦及上喉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