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鵑鳥的傳說在古代就有很多,「杜鵑啼血」,相傳古蜀帝杜宇,號望帝,在亡國後死去。 其魂化為子規,即杜鵑鳥,他死後化鳥仍對故國念念不忘,每每深夜時在山中哀啼,其聲悲切,乃至於淚盡而啼血,而啼出的血, 便化成了杜鵑花。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一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徵物。
杜鵑花
然而這種被文人墨客喜愛的鳥兒,現在卻越來越名聲狼藉了,因為它們從來不自己養家,也不會自己築巢,也沒有固定的配偶,最可惡的是把自己的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裡,讓別人替自己孵化並養大幼鳥。
蘆葦鶯和杜鵑鳥
巢寄生
杜鵑鳥這種不負責任的為人父母行為叫做巢寄生,這種不負責的行為在自然界其他動物中也是存在的,就鳥類而言,還有80多種鳥類也和杜鵑鳥一樣不負責任。
雖然這種行為是可惡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長久保證種族的延續。如果鳥巢被其他動物襲擊了,其他鳥類就需要再尋找一個築巢,巢寄生避免這一情況,不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鳥巢裡,遇到特殊情況總不至於全軍覆沒。
巢寄生
鬥智鬥勇
想要把卵成功的產在其他鳥巢,杜鵑鳥在承載了無數代先輩血的教訓後,有了一套自己的獨門訣竅。杜鵑鳥會在其他鳥類出門覓食時,偷偷的叼走一個蛋,然後再產下一顆自己的蛋,這顆蛋不管是顏色還是大小都需要與鳥巢裡面其他的蛋相差無幾,否則很難瞞過養父母的眼睛。
真假難辨
曾經就有動物科學家做過相關實驗,把一顆類似大小的紅棗放入蘆葦鶯的鳥巢,結果顯而易見,紅棗被蘆葦鶯無情的啄破。
或許是受到父母基因的影響,杜鵑鳥的幼鳥從破殼的那天就開始搞破壞。由於它們破殼的時候個頭比較大,仗著自己人高馬大經常會將養父母的親生孩子推出巢穴,從而獨佔養父母的愛。還沒有睜開眼睛就在殘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悲催的是養父母還一直蒙在鼓裡。
推出巢穴
奔波勞累的養父母
在成長的過程中,杜鵑幼鳥也沒有停止作妖。杜鵑幼鳥每天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養父母每時每刻都在為它尋找食物。
為什麼養父母會一直給杜鵑幼鳥餵食呢?
因為杜鵑幼鳥的嘴巴一直都是張開的,會發出嘶嘶的聲音,養父母在聽到這種聲音時就會下意識地認為:孩子還沒吃飽,還在挨餓,我還得繼續尋找食物。這就是母愛的偉大之處,為了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奔波。其實也在側面反映了一個現象:會哭的地孩子,有奶喝。
黃腹柳鶯給杜鵑幼鳥餵食
當杜鵑幼鳥長大具備獨立生存能力時,它們便會離開巢穴開始新一輪的生息繁衍(見巢下蛋)。
反哺是不可能反哺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反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