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02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記者|楊燦怡 郭倩影
責編|姜露茜
編輯|姜露茜
指導老師|胡睿
圖片|被採訪者提供 部分來源於網絡
據媒體報導,日前,河北邯鄲市佛山野生動物園內,一頭獅子在池塘中溺亡。隨後,又有網民稱,該動物園的猴子住在綠藻汙水池,生存環境惡劣。相關事件引發輿論對動物園管理和動物生存環境問題的關注。
▲獅子在水池中
「那些動物看著真的可憐」
11月19日,邯鄲市民張先生接受新記協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他曾去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遊玩,過程中發現該動物園內草食性動物的居住環境很亂;肉食動物比較瘦弱,且一直原地繞圈走(據動物學相關專家解釋,動物的這種行為叫做「刻板行為」,一般由心理疾病引發,屬於過度無聊所產生的病態行為,和人類抑鬱症有相似之處)。
張先生還表示,該動物園內分為付費園區和免費園區,部分付費園區內有工作人員,而免費園區卻沒有看到任何工作人員。
張先生在免費園區曾見過一些猴子,它們身上有著明顯的傷口,並且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我去的前幾天剛好下過雨,猴山底部全是汙水,水面上浮滿綠藻,猴子只能在假山上活動。」張先生回憶道。
動物生存環境差,活動空間小,並且園內針對動物的相關保護措施不到位,這是張先生對於此次動物園之行的總結,「總之我是不會再去第二次了,那些動物我看著真是覺得可憐,看得難受。」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佛山動物園內的動物在各自的活動場所
近段時間以來,與動物園相關話題的報導屢見不鮮。
據相關媒體報導,3月26日長沙一室內動物園被曝大量動物死亡,有動物甚至開始啃食屍體;10月17日,上海野生動物園發生動物傷人事件,園區一名工作人員在猛獸區作業時遭受熊群攻擊不幸身亡。
▲上海野生動物園熊傷人事件報導
黃一(化名)是一名大三學生,從小對動物十分感興趣的他,一直以來就獨立飼養了多種動物,也因此學習了很多相關的專業知識。
「小時候只是喜歡動物,喜歡抓來觀察和玩,後來自己養了很長時間的烏龜,因為要更好地飼養它們,所以學習了解了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黃一接受新記協記者採訪時說。
黃一在學習了眾多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注意到了當前很多動物園在飼養動物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北京動物園是黃一最常去的動物園。
在遊覽動物園時,他注意到,該動物園一味重視「動物與人的互動」,以此來吸引遊客,提升經濟效益,但在動物飼養、保護方面的專業程度並不高。
以園內的黃緣閉殼龜為例,黃一告訴新記協記者,這種龜屬於半水棲龜,但以陸棲為主,比較喜歡潮溼的地方,對水質要求也較高,並且它屬於雜食性龜類,主要食用素食、果類和一些少量高蛋白質的肉食。
但在觀賞北京動物園內兩棲館時,黃一卻發現,園內使用大量的豬肉餵食黃緣,並且只提供肉類食物。
除此之外,動物園提供給黃緣的活動範圍也較小,環境乾燥,水池中有大量汙垢,「上次我來這裡還有四隻黃緣,現在只有兩隻了,而且有一隻看起來精神萎靡,已經出現嚴重的平背。」
▲圖為黃緣生活環境,飼養盤內為豬肉,黃緣位於左下角
最令黃一不解的是,該動物園將兩棲動物和部分鳥類放在同一環境共同生活和飼養,兩棲動物的活動空間內有許多肉眼可見的鳥類排洩物,水池中的水非常渾濁。
動物園的做法讓黃一頗感無奈,「不太了解的遊客會覺得很新奇,各種物種應有盡有,動物園可以吸引更多人流量也節省了飼養空間。但是這樣大大增加了動物患病風險,這樣髒亂差的環境對於龜類來說就是致命危害。」
2020年11月6日,上海動物園實現了黃緣閉殼龜的首次繁殖,是動物園在國家級保護動物繁殖上取得的重大進步。(消息來源上海動物園官方微博)但黃一表示,在民間,黃緣閉殼龜早在十多年前就實現了繁殖。
「動物園在專業程度上的投入實在是不足。」黃一評價道。
▲兩棲動物和鳥類混養的生活環境
「動物園核心目標是動物福利」
9月,位於遼寧鞍山的老院子動物園開園後引發了不少關注。該動物園主打「人與動物親密接觸」,為了讓遊客近距離和動物互動,將不同生境的動物混養,將袋鼠幼崽與母親分離,推出「騎斑馬」「騎烏龜」等項目。
有動物保護人士在微博發出呼籲:「不要讓動物成為取悅人類的工具」,並稱這種行為會對動物身體和心理產生雙重傷害,容易使孩子建立起扭曲的價值觀,對於動物保護無疑是一大重傷。
▲小孩站在烏龜背上
黃一曾在參觀昆明動物園時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動物園內很多動物都被迫地習慣著人類世界,行為刻板,逐漸的失去自然行為。」
黃一表示,這樣的行為在國內動物園並不罕見,為了讓動物取悅遊客,不少動物園管理人員發揮「奇思妙想」,卻沒有遵循自然規律。
最讓黃一印象深刻的,是昆明動物園內的熊坑。
因為熊的體積較為龐大,因此它們的生存環境應較為廣闊,但動物園卻將熊圈養在一個狹小的低洼的坑裡,以此來誘導遊客投喂。
黃一還觀察到,該動物園的熊因為依賴於人類投食,已經出現了招手、作揖等非自然行為。
▲昆明動物園內黑熊向遊客招手討食
「逛動物園本來就是正經事,只可惜,不正經的動物園太多了。」在為《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寫的推薦序中,著名動物園設計師張恩權這樣寫道。他認為,多年來國內對於動物園的定位始終沒有一個標準,究竟是為人服務還是為動物服務?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2018年底,該書作者花蝕花了四個月時間,走遍41座城市,逛了56個動物園,於今年年初寫成了《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這本書在動物研究與保護、動物園管理與設計等領域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花蝕書作《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
在走訪、觀察了國內大大小小的動物園後,花蝕對於動物園的發展走向有了新的想法,「真正的現代動物園,雖然它依舊有囚禁動物的原罪,但又有自然教育、珍稀物種保護和科研三大功能,是激發保護情懷的必須品,是城市居民走向自然的窗口。同時,優秀的動物園會保證動物的福利,讓動物們生活更加自由自在。」
在近月來的考察中,花蝕認為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是一所有著國內一流的研究、設計團隊的動物園。該動物園依託紅山自身地域優勢,利用不同地勢和地理環境修建不同場館,極力打造接近野生環境的動物生活場館,並在國內首次嘗試動物「籠舍互通」,致力於為動物提供更多生活場所和環境。於今年十月一日開放的中國貓科館、狼展館與此前就建成的亞洲靈長館都擴大了動物生活空間,同時配備了優秀、專業的飼養員,為動物提供科學、高質量的生活。
「動物園的核心目標是物種保護,但其核心行動是實現積極動物福利。」張恩權在推薦序中寫到。他認為,動物福利是動物園一切運營活動的基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再用各種理由搪塞公眾的關注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踏踏實實地去改善園裡的動物福利了。
「這樣的一座動物園,我已經等很久了。」張恩權在推薦序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