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張謇創辦南通紡織染傳習所,次年定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圖為當時學生在工廠中學習操作機器。
編輯同志:
您好!我是一名文史愛好者,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並稱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那麼,張謇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為什麼他被稱為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的歷史功績對今天發揚企業家精神有哪些啟示?能否請專家解讀一下。謝謝!
——讀者 黃燕寧
本刊特請南通大學張謇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梁林軍作答。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他畢生堅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實業」,一生創辦了4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其品德、思想、事業、成就深為人們所景仰,是「儒商」典範,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的開拓者和先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國家情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張謇提出「實業救國」是對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亡國滅種災難的回應。張謇清醒地看到當時的民族危機不同於歷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工業社會對傳統社會的全面衝擊和根本破壞,中華民族真正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關頭。這也並非是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武裝軍隊就能解決的,中國必須要革新社會,普及教育和科學知識,建立並全面發展實業,真正在世界工業文明的大舞臺上進行民族之間的競爭,適者生存。因此,作為傳統士大夫的張謇提出實業救國、教育興邦,認為這是國強民富的根本之道。
張謇雖然經商,但具備非常強的國家主權、利權觀念和原則。他興辦實業是為了保衛中國之「利權」。南京臨時政府財政山窮水盡之時,孫中山、黃興等被迫以漢冶萍鋼鐵公司向日本抵押借款,張謇屢勸不住,毅然辭去實業總長職務。紡織、鋼鐵行業是中國利權之所在,萬萬不可落入外人之手。
此外,張謇最早提出國家「海權」的概念,主張「漁界所至,海權所在也」,非常有遠見和戰略眼光。為此,他創立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上海海事大學前身);又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後改稱「吳淞水產專科學校」(上海海洋大學前身)。張謇高瞻遠矚,設立這些專門學校,培養遠洋和漁業人才,為我國成為漁業和
海洋資源大國立下不朽功績。
「捨身飼虎」的擔當精神
1894年,張謇恩科狀元及第,然而次年即辭去翰林院修撰官職南歸,投身實業。章開沅先生說:「關鍵是1895年,正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有三個人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抉擇:康有為選擇變法,孫中山選擇革命,而張謇選擇實業與教育。三者的終極目標都是救國,或許可以稱之為殊途同歸。」張謇棄官從商,還鄉辦廠,可謂離經叛道,徹底遠離「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儒生事功道路。
對於受傳統士人精神影響較深的張謇來說,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痛苦的。從商本是違背張謇志向的,他本身也不願與富貴人打交道,所以他將其棄仕從商稱為「捐棄所恃,捨身飼虎」。他也常講自己是不幸的:就其本心、本意來說,甘做傳統的讀書人,但中國和時代都不允許,只能捨棄自己的想法,做國家和時代需要做的,對百姓和社會有益的事情。因此,張謇雖然只是一介書生,是事業範疇主要在南通的民營企業家,但是總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獻言獻策,無處不力求為國家、百姓做一些有利的事。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執著精神
張謇提倡辦事待人,處處要以仁、禮、忠三字為對照標準,不忘檢討自己。如果確實符合正義,認定目標,就要有「雖千萬人吾往之氣」,有人扶助要做,有人阻抑也要做,有千萬人反對、阻擾也要做。從張謇的商業事跡來看,他始終秉承和堅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執著精神。
張謇的狀元之路非常艱辛,歷時二十六個春秋。期間,短期的誘惑也很多,任何一個誘惑都可以使他離開科舉的坎坷崎嶇。他隨幕多年,深得政界、軍界、學界的賞識和推崇,但他謝絕了吳長慶的代為捐納、張樹聲的專折特保,始終堅持書生的「正道」,可見其對理想的執著。
張謇明確提出中國實業振興應當堅持「棉鐵主義」,此提法發端於他深入分析研究中國的海關貿易冊,他看到中國在產業上對外依賴最大之兩項——紡織和鋼鐵,也自然是中國發展產業最應發力之處。中國在棉花貿易以及棉紡織品交易上形成巨額的貿易逆差,而且中國人口眾多,棉紡織品又是日常必須,因此必須要自己掌握利權。
至於鋼鐵產業,張謇認為,這是中國的生機所在,不可輕言放棄,不可半途而廢,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漢冶萍公司常年處於經營困頓之中,債務負擔巨大,但是張謇始終堅持中國要有自己的鋼鐵產業,即使虧損也要堅持,這體現了他的戰略眼光。對於紡織和鋼鐵這兩個產業,即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行業,張謇歷來主張自己控制,走自
主發展的道路,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尺寸行之」的務實精神
張謇不喜歡理學的虛無空誕,不輕談不知之事,不妄言未知之理,他崇尚質樸、簡單、明了的論學與行事方式。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只知「既生為人,當盡人職」;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做成什麼事,只知「尺寸行之,不可行則止」;他不知道何時功成大小、多少,只知「凡所當為者,自無至有,自塞至通,自少至多,自小至大」。
張謇辦教育,體現了他的務實精神。他更切近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力主從基礎教育、平民教育、職業與技能教育開始,學校範疇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學校種種。與同時代的很多人熱衷於辦大學、精英教育不同,他認為小學為先,師範為本,辦基礎職業教育,這才是數十年後徹底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之法。在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尺寸行之」,創辦了近四百所各種門類的基礎學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近代國民教育體系。他和黃炎培一起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他創辦聾啞學校,甚至辦學改造妓女和囚犯。張謇做到了孔子所講的「有教無類」。教育不只是少數人的特權,只有國民整體素質提升了,能夠適應工業文明帶來的衝擊,中華民族才不會亡國滅種。
「不與草木同腐」的社會參與精神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為一二有益事業,則可與草木同生,而不與草木同腐。」張謇所謂「有益」就是指對國家、社會、百姓有益。做商業首要的不是為自己和家族謀取個人享用的財富,而是要對社會有益。
張謇對自己創辦的企業有明確的社會公益要求。張謇的實業背負著各類公益事業的日常費用。張謇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是即使公益支出費用壓力再大,也從不在帳上掛欠一文。張謇嚴格尊重企業的規範運作,從來不因為自己是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就肆意破壞財務紀律。
張謇以實業之利、一己之力為國家、國民辦教育,在大學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今天的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河海大學、揚州大學等等,其前身皆由張謇創辦、發起或支持。從社會參與和貢獻來看,可以說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社會參與意識和貢獻的珠峰,至今為止,鮮有人可以望其項背。
學習不止、百折不撓的精進精神
張謇並不是迂腐的儒家,他恰恰就儒家價值觀和工業文明的融合做了很多思考。比如他認為就個人而言,作為現代人,應該具備「實踐、責任、合群、閱歷、能力」的現代社會能力價值觀。張謇認為,工業化的競爭就是現代知識(科學技術知識)的競爭,是實踐、責任、合群、閱歷、能力之競爭,現代人應該擔負責任,懂得實際操作、運作,合群樂群,不斷增長自身的閱歷,反覆鍛鍊自身的能力。
一介舊書生,為了實業報國,迸發出了世人難以想像的學習力。章開沅教授曾說:「張謇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舉凡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乃至外交都在研究之列……他本人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試問現今以國學大師自我標榜者,有幾人可望其項背?」張謇的學問、事功難以複製,歸根結底,還是他在實業的實踐中不斷學習、奮鬥,精進不止。
舉治水而言,張謇是近代中國以科學方法規劃治水的先驅。1887年,孫雲錦任開封知府,張謇隨任,協助治河救災。其年,黃河在鄭州東石橋決口。張謇目睹慘象,痛苦不已,擬定治河方案《疏塞大綱》,提出用疏浚機器施工,以永絕後患。主事者囿於河工傳統,未予採納。張謇痛感「河患終無衰止之日」。1911年,他自費組建了30多人的測繪隊,開始測繪淮河水系,後擔任全國水利總裁,留下了大量的以治理淮河為主的設想、規劃、方案等文字,以及測繪圖紙等檔案。科舉制藝出身的傳統文人,竟然學習數學、測繪,製作建築、河工圖紙,在今天仍不敢想像。
「不佔他人之用」的節儉精神
在儒商諸美德之中,張謇特別強調「儉」。他說:「儉可以凝貞苦之心,可以養高尚之節,可以立實業之本,可以廣教育之施。」張謇提出:「吾人之享用,不可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趨,不可較最高等之古人減一毫。」張謇強調,人的志趣要高,享用要少;其核心,還是強調「儉」。張謇批評當時社會上商店裡,商店經理對於商店的學徒,可以為所欲為,學徒整天為經理奉煙捧茶,學徒更像是賤僕。他認為這是我國傳統積習相沿,積習需要大力改進,企業主與員工之間應該建立基本的商業倫理規則。「同此人類,有何理由,而謂吾之自奉可以獨奢乎?」張謇認為,雖然同在企業,有管理層與員工之別,但是大家只是分工和崗位不同,不是役使關係,企業主或者管理層不應該過分追求個人享用。
張謇去世後,墓園就叫嗇園,陪葬品只有五樣:禮帽一頂,眼鏡一副,摺扇一柄,還有一對小盒子,分別裝著張謇的胎髮和乳牙。張謇為自己所作的墓聯是:「即此粗完一生事,會須身伴五山靈。」張謇將其個人享用做到最低,卻將其對社會的貢獻做到極致。
「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
大生紗廠為銀團接管,張謇的紗廠事業看起來失敗了,但是張謇仍不失為英雄。張謇大器晚成,決意創業時已過不惑之年,所以張謇重在趟路、開路。
張謇自身也常有甘為先驅的悲壯之語。他淡泊功名,「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
張謇,一介民營企業家,偏居南通一隅,卻創了很多中國第一,開了無數新路。大生紗廠是中國第一家棉紡織股份制企業;通海墾牧公司是中國第一家農業股份制企業;天生港碼頭是第一座中國人自主營建的長江航運碼頭;港閘公路是中國最早的公路;大生三廠至青龍港鐵路是中國民營資本經營的第一條鐵路;南通繡品美國分公司是中國民族資本經營的第一家海外公司;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軍山氣象臺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氣象臺。至於教育方面,第一所民辦師範、新式託兒所、全科女子師範、紡織學校、水利學校、刺繡職校、盲啞學校、新式戲曲學校等等,數不盡數。
以張謇為代表的儒家用開放、包容、謙遜的心態,積極地學習西方所長,又理性地堅持自身文明中最重要的內容,摸索並探索儒學與工業化的融合之道。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以張謇為代表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們,除了具備西式企業家精神的典型特徵之外,還表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積極的社會參與和公益意識、特殊的道德觀念和倫理訴求。企業如何在中國立身?如何在社會立命?如何穿越周期?如何成為百年老店?作為中國民營企業家先賢和楷模的張謇,或許給我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資源。讀懂張謇,或許就會明白在中國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家應該具備哪些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