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將企業家精神首次寫入報告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又一次偉大創新。十九大召開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企業家精神有三層含義: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這三十六字高度概括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實質。
「企業家」一詞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而出現,18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理察·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提出企業家是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的人,並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承擔不確定性。熊彼特則把企業家這一獨特的生產力要素作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要素,並把企業家稱為「創新的靈魂」,認為創新就是企業家對新產品、新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新組織的開拓以及新的原材料來源的控制調配。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雖然沒有正式的企業家稱號,但是自古以來對於商人的經商道德和個人品行都有良好的傳統: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等等都是我們對傳統商道精闢總結。
進入新時代的企業家,既要繼承傳統的商道,也要吸收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先進企業家精神,更要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企業家精神。
如何樹立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第一,企業家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追求。德魯克的管理理論核心是事業理論,他認為,做企業要有追求、有信仰,企業生存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面,我們要引導企業家繼承優秀傳統商人文化,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培養企業家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呼喚企業家致力於國家和民族的強大,致力於人民的美好生活,讓企業家的成功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裡來。
企業家的成功大多伴隨著企業從初創期的艱辛、成長期的煩惱、變革期的焦慮等不同階段。很多企業家往往在創業時期能夠艱苦奮鬥,為了使企業「活下去」拼儘自己所有的智慧。但是,當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之後,有些企業家認為創業過得太辛苦,是時候好好享福了,這時候企業家面對各種誘惑,迷失了自我,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企業往往也會開始走下坡路。因此,企業家的信念和追求不是口號,需要持續的堅守,並隨著企業的發展,要不斷強化這種理想信念,才能把企業家精神真正內化到企業的發展中去。
第二,企業家要具有創新基因。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企業家的骨子裡要流淌著創新的血液。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企業家群體是創新的主體,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概念的風起雲湧,幾乎所有企業家都在尋求突破和創新,都希望能夠站在技術的制高點上率先創新。但是,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也包括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德魯克認為創新一定要高科技的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它無法解釋市場上發生的現象。高科技概念的企業往往擴張得快,真正能存活下來的卻並不多,反而很多看似傳統行業的企業,其創新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創新的機會在每個行業都存在,企業家的存在就是將這種創新機會變為現實,成為企業的盈利。
企業家的價值在于敏銳的直覺、系統的邏輯分析、高效的團隊組織能力,企業家個人的創新能力最終要轉換為組織的創新能力,將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內化於組織之中,形成企業的創新文化。中國企業要具有全球的競爭力,必須著眼於創新,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才能滿足消費升級和多層次的需求,才能從價值鏈的底端躍升到價值鏈的頂端,最終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企業家要有擔當精神。企業家的使命是做大做強企業,更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作為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企業家有更多的機會創造經濟效益,同時,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載體,匯聚了無數的員工,企業家更應帶領企業創造社會效益。企業家要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敢於擔當和積極投身國家重大戰略,為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這也是企業家精神的外在表現。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企業家要超越過去把利潤最大化當作企業唯一追求的目標,要轉化為關注人的價值、以人為本,要對生態文明、對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主動將企業的發展置身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來,實現自我價值。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