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出小區,在門口樹蔭下看到了一位老人。他支了個攤子,旁邊擺放著幾把雨傘和工具,看來是位修陽傘的師傅。修陽傘、補鞋子、補鐵鍋……這些十幾年前相當常見的老營生,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了。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讓「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越來越多的人寧願買件新的,也懶得去修補舊的。

不過,有別於普通的消費品,科學儀器不可能一壞就丟,大多數還是要經過修理重新上崗的。如果壞得足夠徹底或者老化到一定程度,還是要處理掉的。那麼,到底如何判斷儀器有沒有到報廢的地步呢?這就需要進行老化測試和環境試驗。
老化測試和環境試驗主要針對使用時間較長的儀器設備,用來檢測其是否存在潛在故障。進行老化測試時,需要對儀器設備進行長時間的通電運行,測量其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如果發現儀器存在運行問題,就要尋找排查故障的解決方案。

環境試驗則相對複雜一些,包括溫度試驗、振動和衝擊試驗、運輸試驗等。一般來說,不同工作環境的儀器設備要接受不同的環境試驗。比如長期在高溫或者低溫環境下工作的儀器要進行溫度試驗,確定其工作和儲存的適應性。具體試驗方法就是把儀器放入溫度試驗箱內,設定好上下限溫度,觀察一段時間。其次是振動和衝擊試驗,同樣針對特定環境的儀器設備。振動試驗的方法是將儀器固定在振動臺上,模擬固定頻率、變頻等各種振動環境。衝擊試驗也是把儀器固定在試驗臺上,然後用一定的加速度和頻率從不同方向對儀器進行衝擊。這兩項試驗結束後,可以檢查儀器的技術指標是否依舊符合要求,內外有沒有出現故障或者損傷。第三大環境試驗是運輸試驗,檢查的是儀器的包裝、儲存、運輸能力。該試驗可以把儀器固定在試驗臺上模擬,也可以直接安裝在車輛中運行,目的也是考察儀器的技術指標及性能。
從上述一系列試驗可以看到,判斷儀器是否報廢的關鍵在於技術指標和性能,而不在於肉眼所見到的外表。很多看起來十分老舊的儀器設備,實際質量和性能依舊可以達標。這種時候貿然丟棄未免有些浪費,做好清潔、更換配件之後說不定會光亮如新。

另外,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只要注重保養維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比如,定期清潔儀器設備內外部以及周邊環境,及時更換老舊的零部件,避免儀器空轉等等。當然,無論壽命長短,儀器設備都會有老化的那一天。使用了一定時間之後,能否通過老化測試和環境試驗,將決定著這臺儀器是否可以繼續「服役」。如果一味為了節約資金而繼續使用不達標的儀器,很有可能會造成不可預見的安全隱患,威脅到使用人員以及單位的生命財產安全。
小結:科學儀器是一個沒有特別明確界定和範圍的大類,可以涵蓋化學分析儀器、光學儀器、物性測試儀器、生命科學儀器等等。即便同為一個二級分類之下,不同儀器之間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使用壽命更是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塑料製成的儀器更容易老化,而木質、鐵質、橡膠等材料製成的壽命更長。如果儀器含有試劑耗材,那麼老化的速度就會更快。值得關注的是,不少用戶反饋,國產儀器的壽命普遍會比進口儀器短一些。這方面顯露出了國產儀器的短板,也在呼籲廣大國內廠商,重利益的同時也要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