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語文、英語、數學……在你的腦海裡,大學應該怎樣上課?是正襟危坐的老教授侃侃而談上下五千年,還是戴金絲邊眼鏡的年輕學者講解顯微鏡下的奇妙世界,抑或只是黑板上那些枯燥冗長的電腦程式代碼?路漫漫兮其修遠,象牙塔中正醞釀的,是幾乎囊括了人類智慧的最多成果。它的課堂在教室裡又不囿於教室,五光十色,活色生香。
最犀利 當堂解剖鱷魚
「看,鱷魚!」去年3月的一個下午,當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顧澤茂踏進學院實驗室的大門時,所有來上課的學生都被嚇了一跳:因為老師的手裡,正拎著一條鱷魚。「我們上課解剖鱷魚啦。」很快這條「勁爆消息」就傳開了。
「老師一把鱷魚放到實驗臺上,我們都嚇得亂叫,因為我們都只是在電視上見過這麼嚇人的動物。」水產學院大三學生王琪說,驚魂未定中,她和同學發現,這條長相兇狠的鱷魚一動不動。「它早死了。」顧教授說。
「這是漁民送來給我『屍檢』的。」顧教授告訴記者,不久前,與他相熟的一戶省內鱷魚養殖戶心急如焚地將這具鱷魚屍體送到他的實驗室,請他幫忙查找鱷魚死亡的原因。「他說他的鱷魚在陸續大面積死亡,一隻鱷魚的價值在5000元-8000元,損失慘重。」顧教授從未解剖過鱷魚,為了讓學生們也長長見識,他乾脆在當日下午的水產動物疾病學實驗課上,將鱷魚帶進了教室。
「我以前解剖過娃娃魚,因為兩棲類動物的生理結構基本相同,所以也能嘗試解剖鱷魚。」顧教授解剖鱷魚的整個過程大概花了半個小時,但這還不算牛,此前,他曾把漁民送來的匙吻鱘屍體帶到課堂上解剖給學生們看。「只有親眼看到了、親手解剖過,學生們對專業知識才能有更深的印象。」他說。
最挑戰 徒手爬樹捉蟲
對於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來說,爬樹、捉蟲、逗鳥似乎只是夢中的場景。但在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園林系,上樹捉蟲可是每個學生的必會「絕學」。「學校的幾百棵大樹、小樹,花花草草,都是我們和老師培育和修剪的,每年親手捉過的害蟲都不少呢。」10級城市規劃與建設專業的胡洵瑞笑著說。
在園林系副主任丁健的印象中,每到季節更替,他便會帶著學生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攀上大樹捉下害蟲做標本,接著就站在樹下進行實物教學。園林植物養護、樹木學實踐等眾多課程就是在這樣的「大自然課堂」中完成的。「學校裡的樹一般都有近10米高,為了安全,我們讓學生搭梯子上到樹杈,觀察病蟲問題、思考修剪方法。雖然我們不斷勸阻,仍有些調皮的學生還是會直接抱著樹幹,三下兩下爬到樹頂。」丁主任說,樹生害蟲的種類很多,有像大蠶一樣軟體粗壯的青蟲,也有渾身長滿毛刺的黑色蟲子,「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有的女生嚇得直躲。也有膽子大的,捉下蟲來拿在手上玩。」
爬樹捉蟲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治樹木病蟲害的發生。丁主任告訴記者,園林系的大部分課程都是以課堂理論教學與戶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完成的,其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各佔一半。「一半時間泡在樹林裡,所以和其他專業的課程比起來,也許我們是最親近自然的一個吧。」他說。
最新穎「草紙」賣出大價錢
捲筒衛生紙除了用在廁所,還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好材料?可別覺得奇怪,在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和武漢紡織大學的課堂上,它們可真都派上了大用場。「我們用衛生紙做新娘禮服啦。」去年5月,湖工商貿學院的一堂英語口語課上,金融專業大二的同學們就當場純手工「打造」出6套紙禮服。「做禮服是為了配合課堂教學的內容,讓我們更好地記住單詞。」該校英語專業大一學生餘昔東告訴記者,他經常到金融班去蹭口語課,上課做禮服就是外教Lindsey的主意。「當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與人際關係相關的一些單詞和句子,她就想以新娘的社會關係為例寓教於樂。」
而在紡大藝術學院,草紙還是上課作畫的材料。「把普通的白色草紙染上不同顏色後曬乾,再剪成需要的形狀,用白乳膠一點點粘到畫布上,就形成了一幅『草紙畫』。」大三學生劉濤告訴記者,一幅畫的成本只需幾十元,但成畫後進入市場,價格則可上翻數十倍。
最霸氣 課堂飄起熱氣球
坐著熱氣球上課,地面景觀一覽無餘,會不會讓「飛天」愛好者興奮得要眩暈?2012年秋天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運會開幕式上,一隻「熊貓」形象的熱氣球就帶著吊籃飛上了30米的高空,揭開了該校民用航空課的序幕。不久的將來,武漢的大學生不僅可以入水學遊泳,還能上天「攬星辰」。
坐著熱氣球、開著滑翔傘上課,這在全國高校裡都是第一個。據介紹,從下學期開始,地大體育專業便開始開設民用航空課,教學生使用各種民用航空器,包括熱氣球、三角翼、滑翔傘、動力傘等。「開課可不是為了刺激,而是要配合地質工作。」一名老師告訴記者,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工作過程中遇到險要之地,一般會藉助直升機、熱氣球等進行高空取景,用航拍圖來分析地質災害。但由於大部分專業地質工作者都不懂飛行,因此現在航拍工作均交由航拍公司等機構完成。「如果地質工作者自己能掌握飛行器,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老師說,開設民用航空課很有必要。
最浪漫 夏看星空冬看鳥
深藍色的夜空中灑滿點點光暈,這是牛郎星,那是織女星,望向更遠處,還有綿延的銀河在閃耀。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賞星圖」啊。你可能不知道,大學課堂可以就在這樣浪漫的圖景裡開講。每年帶著學生們去省內外的郊區空曠處看星星,已經成了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天文學基礎與觀測課程老師沈斌的習慣。「我們學校的科學教育專業是全省唯一,培養的都是將來的小學科學課老師。大學生們從我這裡了解了宇宙的基本常識,以後才能把這種對自然探究的好奇心傳遞給他們的學生。」沈老師笑著說,除了校內天文臺操作和理論課程,戶外看星是課程的重頭戲。2010年夏,他帶著學生去木蘭山看獅子座流星雨大爆發,一晚上就數了4000多顆。「好多學生是第一次看到流星,興奮得直跳。」
到了冬天,科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們就會去沉湖觀鳥。「前兩天我剛帶著學生去看了3天冬候鳥。」該專業科學教研室主任楊梅說,觀鳥屬於動物學的課程,學生們要做到若是一隻麻雀從眼前飛過,僅從飛行姿態和個體大小,就判斷出是山麻雀還是樹麻雀。「這就是對小學科學課老師的要求,比一般人想像的更高。」(楚天金報 記者 梅瑩 通訊員 任麗瓊 易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