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花映鳳凰紅 廈門大學與泉州市的百年校地情緣

2021-01-10 福州新聞網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廈門大學建南樓群

2018年12月廈門大學在福林村舉辦「振興鄉村」之福林村鄉村的傳承與振興論壇

張松蹤在研究金定鴨

廈門大學群賢樓勒石紀念黃奕住捐助義舉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夜景

廈門大學華僑記者團合影,前排右一為張棟梁。

1974年,莊為璣帶領學生參與泉州宋代沉船考古發掘,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刺桐花開泉州,鳳凰花紅南強。刺桐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鳳凰花寓意奔放熱烈、活力四射。明年4月,廈大將迎來百年校慶。泉州和廈大的百年情緣,如刺桐,如鳳凰,絢麗多姿,情濃似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構成了泉州和廈大的難忘記憶。

捐資興學 泉州赤子的家國情懷

泉州人有濃厚的愛國愛鄉情結,當他們在外奮力打拼,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經常會選擇回報祖國和家鄉。

一個「捐」字,體現了泉州人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感恩·責任·奉獻」是廈門大學走過百年積澱出來的文化共識,其中蘊含著對泉州鄉賢支持廈大的永遠銘記和感懷。

廈門大學是捐出來的。1919年,陳嘉庚回到故鄉同安縣集美社,當時,同安隸屬泉州,嘉庚先生在《南僑回憶錄》中自述,「餘生於福建泉州同安縣集美社」,他看到「閩省千餘萬人,公私立大學未有一所」,認為當前急務是改變福建高等教育的落後面貌,「決意倡辦廈門大學」,慷慨認捐洋銀100萬元籌辦廈大,另捐300萬元作為經常費用,捐出了他實業所積全部家財。

嘉庚先生這一捐,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所僑辦大學,曾經的「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大學」,早些年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新近的國家公布的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在陳嘉庚盡出家財、教育救國的壯舉感召下,泉州籍愛國華僑傾力捐助,在廈大的血液裡注入濃厚的「泉州基因」。

「黃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圖書,其誼可著」。這是鑲嵌在廈大群賢樓牆上的石刻文,用以紀念和表彰泉州籍愛國華僑黃奕住熱心教育、捐助廈大的義舉。陳嘉庚創辦廈大時,黃奕住捐贈了10萬元,後來,他又捐贈廈大圖書設備費國幣3萬元,支持廈大事業發展。

「患難見真情」。在陳嘉庚維持廈大運轉最困難的時候,泉州人向廈大伸出了有力的援手。上世紀20年代末,陳嘉庚的企業遭受世界經濟危機和日本帝國主義傾銷的雙重打擊而陷於極度困難,維持廈大辦學經費陷入困境。到了1936年,「資本實力已喪失殆盡」,為了維持廈大運轉,陳嘉庚籌措16萬元購買四百英畝橡膠園作為廈大基金,另有泉州籍華僑李光前捐5萬元,李俊承捐5000元,佔到總額的34%。

20世紀50年代,陳嘉庚籌募擴建廈大校舍,李光前再次給予鼎力支持。1951年至1955年,李光前共捐款80多萬美元,興建校舍及公共設施24幢,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前廈大校舍建築總面積的一倍。今天,國內外賓客到廈大的「網紅打卡地」建南樓群、上弦場、芙蓉樓群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由李光前先生哲嗣主持的李氏基金會克紹箕裘,繼續支持廈大建設發展,其中包括捐獻巨資用於全面翻修建南樓群。

廈大思明校區,建南(福建南安)、南光(南安李光前)、南安、芙蓉、豐庭等樓宇均以泉州地名、人名命名。泉州籍人士捐建的桂華山樓、明培體育館、蔡清潔樓、建文樓、自欽樓、克立樓、莊漢水樓、鍾林美廣場,更是讓您隨時感受到泉州文化的氣息。

標誌性建築「嘉庚樓群」也是名副其實的「泉州奉獻」:主樓是晉江籍校友蔡悅詩伉儷捐建的頌恩樓,兩側分別是安溪籍鍾江海兄弟捐建的鐘銘選樓,晉江籍洪文炳捐建的祖營樓,南安籍李成楓後裔捐建的成楓樓,惠安籍黃保欣、吳麗英伉儷捐建的保欣麗英樓。

這些靜靜矗立的建築,見證並銘記著泉州籍鄉賢及校友捐資興學、襄助廈大教育事業發展的深厚情誼。

繼往開來,薪火相傳。進入新世紀以來,慈善已成泉州企業家的自覺,教育已成為泉商與泉州鄉賢主要捐資方向。越來越多的鄉賢積極捐資助力廈大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廈大思明校區、漳州校區、翔安校區、馬來西亞分校,他們在樓宇建設、學術平臺建設、科研設備基金、學生成長基金、獎助學金等方面不遺餘力,體現了分量十足的「泉州力量」。馬來西亞分校的李深靜樓、戴良業樓,翔安校區的希平樓、黃朝陽樓、周隆泉樓、和木樓、莊瑾樓、佘明培遊泳館、林積燦樓,思明校區的林梧桐樓、李成義—張治華音樂廳等,無不彰顯泉州籍校友和友好人士以實際行動傳承著先賢尊師重教、熱心教育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

首頁上一頁1234下一頁末頁

【責任編輯:鍾培培】

來源: 泉州網

堅守信仰 廈大志士的泉州歲月

廈大具有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是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1926年2月,中共廈門大學支部成立,羅揚才任書記。

「廈門大學黨支部一經誕生,就成為廈門和周邊地區建黨的播種機,革命的搖籃。」廈大黨員懷著堅定的革命信仰來到泉州播撒革命的種子,並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對泉州黨組織的建立、武裝鬥爭等革命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廈大黨員在泉州組織成立了永春農民協會、中共惠安支部、泉州特別支部、德化支部、同安支部等黨組織,革命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1930年4月,廈大黨員藍飛鳳、陳興桂被派往泉州共同領導「惠安暴動」。同年7月,成立了福建紅軍獨立第一師和福建紅軍惠安總指揮部,藍飛鳳任總指揮部政委,陳興桂擔任同期成立的惠安縣蘇維埃政府籌備委員會主席。9月,「惠安暴動」爆發,惠安縣第一個紅色鄉政權——五陳鄉蘇維埃政府成立。

全面抗戰爆發後,廈大學子積極投身這場民族解放運動洪流中。

張棟梁,又名張幼庭,生於南安官橋嶺兜村,在廈大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奉派回泉州嶺兜開展革命工作,建立中共梅嶺支部,任支部書記。他還建立了兒童團,聯絡社會青年組織了「嶺兜青年促進會」。1934年,張棟梁赴菲律賓任教,繼續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是「菲律賓怡朗華僑救亡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七·七」事變後,張棟梁以菲律賓《華僑商報》記者身份回國參加抗戰,隨軍採訪報導戰地新聞。1937年,從武漢乘船經蘄春時,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社論指出:「回國參戰的僑胞中間,有出生入死地擔任戰地採訪的華僑記者團等,就其中菲島商報記者張幼庭,第一個光榮地殉難於祖國的原野了。」

廈大學子林松齡,又名林伯祥,曾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青委委員、官橋區委書記和養正中學黨支部書記。1941年起先後在永春崇賢中學、毓斌中學(現永春三中)任教。他從事學校教員工作,積極向學生宣傳抗戰,傳播革命思想,發動與領導學生運動,使許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5年12月因人告密被捕。1946年2月被秘密殺害。犧牲前揮筆題寫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志。現永春三中校園內的「伯祥亭」銘記著他的事跡與精神。

解放戰爭時期,廈大黨組織調派大批革命師生分赴遊擊區開展工作,其中進入安溪縣工委及其轄區的力量最為集中,有100名黨員及進步學生到泉州安南永遊擊區開展工作。他們在遊擊區參加戰鬥和建設,發動農民開展反抗徵兵、徵糧、徵稅鬥爭,組建遊擊隊,解放了數座縣城。為了開創和保衛革命政權,晉江籍廈大學子陳庚申等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泉州,多少廈大革命志士成長和為之戰鬥過的熱土,因其紅色血液中流淌著濃濃的「廈大」基因,泉州與廈大的情緣更多了一份血濃於水的厚重革命友誼。

爭創一流 泉籍教工的拳拳之心

泉州是廈大學子曾經戰鬥過的熱土,廈大則是有志於教育文化事業的泉州籍教職工奮鬥的樂園。建校以來,因人緣、地緣、文緣等優勢,廈大泉州籍教職工人數眾多,據統計,目前有近千名泉州籍教職工奮戰在南強校園,其中不乏享譽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名師薈萃,盡顯泉州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蘊。

語言學家周辨明在廈大創辦時即受聘教授,是提倡漢語拼音先驅人物之一。

我國人類學先驅者之一的林惠祥畢業於廈大,後來留校工作。他最早科學論證了臺灣與大陸史前族群、文化的淵源關係,最早探討南洋史前考古和南洋民族史志。

考古學家莊為璣在泉州灣考古時發現一艘宋代泉州古船,有力批駁了西方學者長期所持中國是「不擅於航海的民族」的觀點,佐證了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

歷史學家陳詩啟,其著作《中國近代海關史問題初探》被譽為「大陸史學界在近代中國海關史研究領域的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專著」,「填補了史學領域的空白」。

經濟學家吳宣恭,曾任校黨委書記,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同時,他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在中外產權理論和企業發展理論等方面取得了前沿性和創新性的重要學術成就。

英語專家連淑能的專著《英漢對比研究》出版後年年重印多達16次,被譽為「英漢對比研究領域和翻譯界過去十幾年間最為普及、影響最為深廣的著作之一」。

南海研究專家李金明長期從事中國南海疆域、南海爭端與國際海洋法等研究,其撰寫的《為捍衛我國海洋權益解決南沙主權爭議提供依據》《南沙海域劃界與爭端處理的對策建議》等被作為中央領導及中央各部委決策參考。

經濟學家莊宗明在世界經濟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經濟學家許經勇被學界譽為「高產經濟學家」「高摘用率經濟學家」。

南洋研究專家莊國土在研究中國與東南亞關係、華僑華人現狀及在亞太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貢獻卓著,受聘為國家985社科創新平臺(東南亞研究)主持人兼首席專家。

管理學家吳世農在我國率先開展財務和資本市場領域實證研究,對我國資本市場低效率的原因、CAPM難於成立的原因等提出一系列獨到見解。

管理學家林志揚是我國率先研究組織管理理論的學者之一,為培養高水平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專業人才作出了貢獻。

……

理工科領域同樣大師雲集,彰顯泉州「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強大力量。

中國催化動力學研究奠基人之一蔡鎦生於1938年,受聘擔任廈大理學院院長,主持化學系工作。

生命科學家張松蹤1939年畢業於廈大,1958年開始從事家鴨遺傳育種蛋研究,歷經21年,完成培育高產蛋鴨——金定鴨,該鴨蛋年平均產量居全國之冠。

物理學家、海洋學家何恩典長期從事海洋水文物理和海洋聲學的教學和研究,參與主持研製「STY-1型水平探魚儀」,與海洋界知名科學家聯名發起成立國家海洋局的倡議,並參與組建了福建海洋研究所。

我國發光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物理學家吳伯僖在我國首先進行半導體發光學研究,研製出國內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在廈大建立中國第一個電致發光實驗室。

中國海洋化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國際河口化學開拓者李法西,於1959年在廈大創建了海洋化學專業。

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張乾二是化學界的「數學超人」,在配位場理論方法、休克爾分子軌道理論圖形方法、多面體分子軌道理論、價鍵理論方法、表面科學中的量子化學研究等領域獲得諸多重要成果,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

化學家林祖賡,曾任廈大校長,為推動學校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科研方面,他同樣成果突出,他研製了國內第一套電化學測試系統DZH-1型電化學綜合測試儀,在國內首次獲得碳電極表面氧化物種原位紅外光譜和SOCl2電化學還原反應的原位紅外譜圖,首次將光電化學及共焦顯微拉曼光譜方法拓展到金屬氫化物電極表面氧化膜的研究,首次從定量的方面解釋了氣體擴散多孔電極在實用電流密度範圍內的實驗事實。

海洋學家李少菁在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浮遊甲殼動物生理生態學以及青蟹繁殖生物學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曾被評為全國海洋科技先進工作者。

環境與生態學家洪華生在國內首創了經濟發展與海岸帶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的環境影響評價模式,揭示了廈門海域環境積累性效應和區域農藥非點源風險影響,為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系統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曾呈奎海洋科技獎突出成就獎」等。

化學家黃培強主要從事生物活性物質的不對稱合成研究,其取得的「建立一條簡捷、多用途的有機合成路線」「首次合成兩種天然產物」「首次建立一個抗精神病新藥的不對稱合成方法」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的空白。

……

教學科研、黨政管理、工程實驗、後勤服務等崗位,眾多泉州籍教職工與全校師生一起點亮了廈大璀璨的星空。

泉廈交融 海絲路上的盛世之花

100年來,泉州與廈大在你來我往中,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形成了一種常來常往的「親戚」關係。

廈大招收的第一屆學生就有來自泉州的學子,如林惠祥、葉國煌、陳泗孫、張祖蔭等。據估算,建校以來廈大共招收了泉州籍學子約2萬名。

在20世紀40年代,廈大與泉州晉江縣立初級中學、晉江國立海疆學校開展友好往來,德化、永春、南安等政府為該縣籍廈大學子發放獎助學金。50、60年代,廈大接受了泉州師專、泉州師範學院、華僑大學等學校教師來廈大進修。80年代,廈大與泉州市電鍍廠籤訂生產聯合協議,促進產學研融合。

進入新世紀以來,廈大與仰恩大學兩次籤署對口支援協議,在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為仰恩大學提供幫助和支持。廈大與泉州的往來日益密切,2009年,廈門大學與泉州市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人才,從來都是地方發展的關鍵因素。廈大積極服務泉州,為泉州提供人才支持。以2017年至2019年為例,廈大共招收泉州籍學生近2000人,其中本科生近800人,研究生近1200人。除直接輸送畢業生外,大批優秀的泉州學子以廈大為基地走向全省、全國、全世界。

近年來,廈大通過開展EMBA、EDP、訂單式培養等方式,為泉州培養了大批人才。2020年,廈大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在全國率先推出針對集成電路企業臺港澳籍技術骨幹的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項目,錄取了5位來自泉州企業的臺籍博士研究生。

廈大每年都組織大批學生赴泉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與化學化工學院聯合開展了「考察閩南古建築」「酸雨對泉州古建築的破壞及相關補救措施研究」活動,經濟學院開展了「泉州民營企業在『二次創業』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廈門、漳州、泉州同城一體化推進現狀研究」活動,人文學院開展了「閩南傳統手工藝留存與傳承現狀研究」「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廈大學子服務泉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廈大注重與泉州開展科技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2017年至2019年,廈大與泉州在化學化工、環境生態、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方面開展合作,共承接泉州相關單位委託項目近60項。

廈大石墨烯工程與產業研究院和安踏集團合作研發的石墨烯功能服飾——颶暖科技系列羽絨服於2019年上市,產品超輕超薄,能夠高效吸收並反射人體遠紅外線,有助於形成人體微循環,快速升溫最高可達2.3℃,成為市場「爆款」產品。

廈大與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第三代半導體分平臺,聚焦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Micro-/Mini-LED、深紫外LED開展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產學合作研發。

廈大積極為泉州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文化傳承等方面提供決策諮詢和服務。

2017年以來,廈大承接泉州相關單位委託項目20餘項,開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第三方評估(泉州)」「廈門—泉州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前期研究」等項目研究。廈大在晉江福林村建設實踐基地,連續多年舉辦「振興鄉村」之福林村鄉村的傳承與振興論壇,探索「陪伴式鄉村營建模式」,助力福林村於2018年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20年7月,廈大與華南理工大學在泉州晉江開展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國家重點專項課題,助力泉州晉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素馨出南海,萬裡來商舶」。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面向新時代,踏上新徵程,泉州和廈大攜手海絲之路,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必將協力奏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盛世樂章!(王榮華 林少川 吳光錫 蘇毅輝 吳拏雲/文 廈大/供圖)

相關焦點

  • 廈大與北京的校地情緣——世紀興國夢,科教架彩虹
    上世紀初,中國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一批仁人志士積極尋求救亡圖存之策,堅定地走上了教育救國之路。在北京,以蔡元培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高舉「教育救國」的大旗,倡導「培育新人、啟迪民智、學術興國」。這位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著名教育家認為,大學是民族崛起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民族或國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腳,而且要光榮地立住,是要以學術為基礎的。」
  • 其中3所來自廈門!
    福州第一中學全國排名:54廈門雙十中學全國排名:57廈門第一中學全國排名:59泉州市第五中學全國排名:66廈門外國語學校全國排名:82再次恭喜這些學校獲得此般榮譽稱號影響力和實力不容小覷知名度將再跨越提升
  • 隨著廈門新機場效果圖亮相,回看泉州市的新機場何時落地呢
    近日,華建集團都市總院在推文中透露了廈門新機場航站區中央地塊最新效果藍圖,一起來看下!據批覆的廈門新機場總體規,廈門新機場定位為區域性樞紐機場、大型機場,明確按照近期2030年旅客吞吐量6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飛機起降51萬架次;終端2040年旅客吞吐量8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機起降63萬架次進行規劃。
  • ...合作共建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廈門研究院
    (本報記者鄭曉東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藍碧霞) 昨日,廈門市與四川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廈門合作共建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廈門研究院。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市長莊稼漢,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校長李言榮等出席籤約儀式,並舉行座談會共商推進合作事宜。
  • 2019福建泉州市黎明職業大學擬錄公示(第二批)
    2019福建泉州市黎明職業大學擬錄公示(第二批) 福建教師招聘網:為您提供福建省教師招聘新公告、教招考試報名入口、準考證列印、備考資料、考試資訊、輔導課程及模擬試題等教師招聘相關訊息。經研究,擬調入傅梅紅、曾逸群等兩位同志,現予公示。
  • 泉州市公安局地址 市公安局局領導簡歷信息
    ,中共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泉州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市公安局局長、黨委書記、督察長,兼任泉州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柳新群,男,漢族,1962年11月出生,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福建晉江市人,山東大學大學學歷,現任泉州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調研員,市紀委委員。
  • 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本次活動由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黎明職業大學聯合舉辦,是泉州市2018年社科活動資助重點項目之一。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教分會理事長周建松教授和上海教科院高職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樹超教授兩位專家受邀擔任講座的主講嘉賓,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職業教育的新動態、新策略,對實現黎明職業大學「做強福建示範校,爭創國家優質校」的奮鬥目標,對泉州市深化高職教育改革與創新,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重要的指導意義。
  • 高考: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誰更「厲害」一點?考生們快看看!
    改開前廈門大學是文理綜合大學,天津大學是工科大學。現在名牌大學都努力往綜合大學的方向努力,合併他校也需要有被合併的對象,並且你還得有這個實力讓別人心甘情願地合併,這也是實力的象徵。另一種可能就是自力更生,自己辦新專業,開新學科,這需要有一個成長壯大的過程,路途較為艱辛。
  • 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是全國知名大學,哪一所大學更厲害呢?
    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是全國知名大學,哪一所大學更厲害呢?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二校的對比很明顯。天津大學內斂低調,以傳統的工學為核心;廈門大學知名度高,以文理學科為主。至於說誰更厲害,這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 廈門沙坡尾:百年漁港 十年蝶變
    落寞:夕陽雖美但近黃昏今年6月初,第六屆廈門市文學藝術獎獲獎名單揭曉,其中,廈門本土成長起來的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張及時,憑藉早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美麗廈門·藍色沙坡尾》榮獲一等獎。「沙坡尾是我的幸運地。」
  • 泉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盧炳椿擬提名為廈門市副市長人選
    泉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盧炳椿擬提名為廈門市副市長人選 7月1日,福建省委組織部發布公告,將省委6月29日研究擬提任正、副廳級領導職務和擬平級轉任重要崗位的19名同志予以任前公示。
  • 福建多地放寒假時間確定!
    受疫情影響全國已有多地發通知提前放寒假黑龍江多地中小學寒假提前至元旦前後根據廈門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疫情防控組日前發布的通知,推進高校按照「錯峰」原則,根據學校教學進度情況,「一校一策」地制定放假方案,適當提前放假,推進校內院系「錯峰」放假,避開春運等人流高峰。從上述表述上看,不同大學放假時間不同,同一所大學,不同院系放假的時間不同。《廈門日報》了解到消息看,高校12月25日就要把錯峰放假的安排報送給市教育局。
  • 廈門大學開發出我國第一個HTLV篩查試劑 -中國高校網
    廈門大學開發出我國第一個2004年1月30日來源:新華社     由廈門大學開發的
  • 市科技局加力推進與上海交通大學市校合作
    1月5日,市科技局帶隊,組織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及相關企業負責人共同前往上海交通大學洽談市校合作等相關事宜。市科技局一行參觀了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並與上海交通大學地方合作辦、科研院、產研院等相關部門進行了交流座談。
  • 廈門大學:讓香港學生更好更快融入祖國大家庭
    前不久,蔡哲超從香港回到廈門,回到了母校廈門大學,心頭湧起了一陣暖意。刷卡入校,綠蔭漫步,看著熟悉的教學樓和親切的師弟師妹,「廈大人」的歸屬感縈繞他的腦海。畢業兩年來,蔡哲超第一次回到母校,沒想到他一直珍藏的廈門大學校園卡發揮了作用。
  • 廈門大學隆重紀念已故前校長薩本棟百年誕辰
    東方網7月25日消息:昨日是中國卓越物理學家、國際著名電機工程專家、傑出教育家、廈門大學前校長薩本棟教授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廈門大學舉行系列紀念活動,深切緬懷這位已故校長的業績和感人風範。
  • 海浪衝來80萬元龍涎香漂流上百年 對廈門意義非凡
    這塊龍涎香漂流上百年  其貌不揚卻貴比黃金  陳先生把塊狀物帶回家後,迫不及待地將其洗淨、烘乾。隨後,他將塊狀物送往專業檢測機構檢測,昨日檢測報告證實了塊狀物的身份———它就是龍涎香,還是其中的上品,估價逾百萬元。  昨日,記者看到了陳先生所撿的龍涎香。
  • 2020福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招聘2名輔導員公告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辦學地點在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教育部共建高校—福州大學所屬公辦本科學院。鑑於我院事業發展的需要,擬向社會公開招聘2名輔導員(不進入事業編制)。
  • 泉州市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意作品大賽在黎明職業大學成功舉辦
    中國網泉州11月26日訊 日前,由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泉州市教育局主辦的泉州市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意作品大賽在黎明職業大學舉行。泉州市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駱沙鳴,泉州市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廖伏樹,福建省教育廳學生處處長謝友平,福建省教育廳職成處處長張文東,泉州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章金良等領導出席頒獎典禮並為獲獎選手頒獎。
  • 蘭州大學與莊浪縣建立「產學融合 創新賦能」校地合作
    11月8日,第21個中國記者節之際,蘭州大學與莊浪縣成功籤約,建立「產學融合 創新賦能」校地合作關係。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許小平、李惠民、王芳、韓亮,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秦隴參加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