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春市空調公共汽電車票價正式調整為2元,1月10日迎來第十天。那麼,現在公交車內的溫度是否有所改變呢?記者再一次帶著溫度計來到了公交站亭。
(微博截圖)
記者暗訪多路公交車 車廂內溫度最低的13℃ 最高的22℃
1月10日上午10點,中國吉林網記者再一次來到154路公交車的始發站——中東市場站,還記得上一次154路車內的溫度是11℃,這一次車內溫度會不會有所提升呢?記者在一輛154路公交車上將溫度計靜置了15分鐘,溫度計顯示溫度為13℃,車內溫度有了小幅度提升,車窗上仍然還有大片的霜花凝結。
記者在新文化報社站換乘了240路公交車,經過10分鐘的候車,一上車記者就被溫暖「包圍」了,車上有4個愛心座椅十分吸引乘客們的眼球,愛心座椅兩兩相對,中間還配備了一張小桌子,真的是很貼心。記者選擇了一個暖氣出風口後的座位,一股股暖風讓記者緩解了候車所帶來的寒冷。車內的暖風開得很大,記者前排乘客帽子上的絨毛都被吹得「隨風飛舞」了。經過10分鐘的測量,溫度計顯示車內溫度為20℃。
在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站,記者換乘了229路公交車,這也是受網友吐槽的公交線路之一。隨著車上的乘客逐漸增多,原本乾淨無霜的車窗也起了一層白霜。經過15分鐘的測量,溫度計顯示車內溫度為13℃。
最後,記者來到文化街站準備換乘8路公交車。經過15分鐘的候車,一輛8路公交車終於駛入候車亭。一上車,記者就發現8路公交車也換成了空調車,車內的溫度也是十分「感人」,讓記者的眼鏡都上了霜!記者「感動」之餘不忘拿出溫度計,給8路公交車也測測溫。經過10分鐘的測量,溫度計顯示車內溫度為22℃,這是記者當天乘坐的公交車之中溫度最高的一輛。車上舒適的溫度讓乘客們也放鬆起來,有的乘客在愉快地交談,有的拿著手機玩起了「鬥地主」,還有的在刷抖音看視頻。
乘客:冬季溫度低可以理解,但仍希望獲得更好的乘車環境
在乘坐229路公交車時,記者在聽見前排的兩位年輕乘客討論空調公交車漲價與溫度後,對兩位乘客進行了採訪。這兩位年輕乘客告訴記者,他們都是在校大學生,現在已經上大四了,前幾年冬天也坐過229路公交車,感覺那時候車內的溫度跟現在差不多,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他們兩位表示疑問,為什麼車票的價格已經上漲了,而車廂內的溫度卻沒有變化呢?長春可是省會城市啊,他們希望在長春上學的最後一年,能體驗一下公交車的溫暖。
記者在乘坐154路公交車時發現,鄰座的老先生自帶了一個「神器」——一個袋子。老先生告訴記者,這就是外賣的保溫袋,輕便耐用,關鍵是隔涼保溫。老先生說,他每天逛早市都會乘坐154路公交車,但是車內的溫度比較低,為了保暖他就想到了這個妙招。
「其實車裡的溫度也還行,就是座位挺涼的,我年紀大了不比你們年輕人身體好,我只能自己捂得嚴實一點了。你看我帶了手套,衣服裡還有圍巾呢,這樣就沒有鑽風的地兒了。」當記者問到覺得車內多少度算合適時,老先生告訴記者,「這個溫度其實就可以了,我可以自己多穿一點的」。
車廂內溫度低咋解決,各車隊這麼說
長春市創紀客運有限公司264路婁隊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下一步打算,我們每天發六圈車都運行五圈,調一圈去充電。為了保障車廂內暖和,下一步準備全線路在座椅上安個座墊。司機每天早上暖車,正常發車是早上5點50分,司機4點30分就得到充電場地,提車到線上。公交車作為城市公共運輸的服務部門,給乘客提供舒適的乘車環境和體驗是責任也是義務。其實這跟漲不漲價沒有關係,各種主觀客觀因素都不能成為不開空調的理由。」
(網絡截圖)
北達4車隊駕駛員楊大威說:「我們晚間預熱的規定是根據晚間的天氣預報來決定的,如果夜間溫度在-20℃-25℃時,我們會在23點進行1小時的預熱;如果夜間氣溫低於-25℃,我們會在凌晨2點—4點再進行第二次預熱。」記者了解到,在夜間預熱的8名預熱人員均經過預熱培訓。預熱可以減少公交車故障發生的頻率,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市民的出行溫暖,保證市民的出行安全。
(北達汽車公司提供)
公交車內多少攝氏度更合理?市民投出心目中理想溫度
中國吉林網於1月7日在微博、微信平臺發起關於「公交車多少度你認為更合理」的投票,本次投票共有214人參與,其中有6人認為0℃-10℃更合理,有110人認為10℃-15℃更合理,有94人認為15℃-25℃更合理,還有4人選擇了其他選項。
(微博截圖)
通過該系列報導對乘客們的多次採訪,記者發現,多數乘客認為公交車溫度是高是低都是可以理解的,室外溫度不同,車輛情況也有不同,公交車只是一個出行工具,只要能到目的地就是好的。但是因為從今年開始,空調公交車的票價調整了,所以大家希望乘車環境能和票價共同提升,在準確送到目的地的同時也希望得到相應價格的服務。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高暢 文/圖/攝 鄭曉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