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問題為:
在我看來,K線已經是對真實過程的一種鈍化處理,均線又是對K線的一種鈍化,那麼均線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首先,對於「K線是對真實過程的一種鈍化處理」這個描述,我有補充。
我對K線的看法是對價格走勢的一種抽象。其用四個價格就把一段時間內的價格走勢大體描述了出來。
比如日K線。一根日K線通過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基本上就描述出了,這一天下來:價格從哪裡開始;最高或最低的時候,價格推到過哪裡;收盤價與開盤價的差為正就是當天漲了,反之則是下跌了。
僅用4個價格就描述出了一天的走勢,實在是抽象表達、濃縮表達的集大成者!
我對K線的看法就是:通過把握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信息這個手段,將行情的狀態描述清。
行情描述,對於趨勢定義是第一步。化繁為簡的描述方式對我們做後續工作節省了很多資源。
~~~~~~~~~~
然後再說一下均線。
均線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K線對應的「平均值」連接起來,形成的「平均值軌跡」。
我們在研究大量數據的時候,一般都會用到平均值。比如,平均每畝產糧多少;平均身高多少;平均收入多少。等等。
平均值,在我們研究大數據的時候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比如說,這次數學考試,全年級學生的平均分是90分。那麼,當某個學生的成績是80的時候,我們知道雖然80分不少,但其實還是低於平均水平的。
而如果我們把這次的平均分與上一次年級考試的平均分進行比較,也能得出一些信息。比如,上個月數學測試的平均分是73分。那麼,我們可以推測,一個年級的學生整體水平在一個月裡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尤其一個年級幾百人的時候,如果一個年級只有20人會怎樣?)。那麼最大的可能性是,這次考試的難度比上次低。
可以看到,通過個體與均值的比較,以及當前均值與歷史均值的比較,我們能夠估計出一些可能性較大的信息出來。
如果,當前均值比以前的均值都高,說明價格在持續增長,拉動平均價格水平上行。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進一步把它看作是對行情的描述呢。
平均值有很重要的統計學意義。在此基礎上,統計學還衍生出了各種分布。
以正態分布為例,數據在正負一個標準差範圍內的概率為68%。那麼當我們知道一個均值和其標準差的時候,我們就能估計出,絕大部分數據都會落在均值上下一個標準差範圍內。那,這是不是一種略有優勢的估計呢?
所以,對於均線的意義是啥,我的看法是從統計學中去找會更有效。也就是從本質的角度去看待它。
千萬不要中了各種邪門歪道的魔。諸如幾線開花了,行情就要如何如何。捨本逐末,最後就會陷入到狗咬尾巴的怪圈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