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超)近日,「超級寒潮」襲擊我國,多地先後進入極冷狀態。截至1月24日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低氣溫,甘肅、上海、廣東等地共86個站點跌破1月份最低氣溫歷史極值。目前,江南東部和南部、華南等地的氣溫仍處於下降中。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此次寒潮的形成原因,「是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前的『切斷渦旋』直接南下所致,並攜帶冷空氣向南爆發,進而影響我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說。
北極渦旋是一個高空環流系統,它是一個由空氣在北極地區冷卻、下沉形成的、可自身旋轉並按一定路徑移動的冰冷渦旋。由於極渦同時受太平洋中部和大西洋中部兩個高壓脊的影響,如果這兩個高壓脊侵佔北極,會使極渦偏離極地分裂成東、西兩個半球分中心,一個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另一個在北美地區。
「位於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東半球高空極渦移動並駐紮在西伯利亞以東的貝加爾湖地區,長久維持積累了大量冷空氣,在中低層表現為冷性高壓,一旦這種穩定的環流形勢遭到破壞,就會引起冷空氣大規模的爆發。」孫軍說。
在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高守亭看來,寒潮是極渦分裂出的冷空氣。正常年份,北極渦旋大多盤踞在極地附近,有時低層釋放冷空氣南下「侵擾」,給我國帶來大風、降溫天氣。而來自歐洲的暖平流則形成了烏拉爾山阻塞高壓暖脊,同時極地過來的冷平流又造成了高壓東側的低壓明顯。
孫軍說,此次阻塞高壓上遊另一渦旋系統東移影響破壞了暖性的阻塞高壓系統,使烏拉爾山阻塞高壓脊崩潰,導致「切斷低渦」向東南方向移動。
「超級寒潮」對我國影響範圍廣,我國自北向南先後迎來強降溫和大風天氣,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日最低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6~8℃,局地超過10℃。
「拿浙江來說,1977年曾出現過類似強寒潮、降雪天氣過程,城區積雪深度最大為29釐米,極端最低氣溫達到-14.4℃。本次過程與之相比,降雪強度相當,但降溫更加明顯。」浙江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郭巧紅說。
孫軍表示,1月24日開始,北方地區如東北、華北的氣溫已經開始回升,26日南方氣溫也將開始回升,整個寒潮過程將基本結束。「本次寒潮影響的範圍較廣,但持續時間短,降溫幅度和最低氣溫情況與1991年相當,但是降雪量還比不上。」
「就單次寒潮的降溫、降水影響來看,本次寒潮要超過2008年單次過程的強度。2008年低溫雨雪天氣對我國南方造成較大影響,是因為當年的雨雪冰凍是由4次過程組成,持續時間長。」孫軍說。
《中國科學報》 (2016-01-2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