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 美好生活觸手可及
文明城區引領 民生實事夯基
點擊圖片查看版面
「即將過去的『十三五』,對於我們普通的市民生活來說,就是一個字:美。」家住渝北區寶聖東路501號的李小敏說,「因為文明城區的持續提升,讓我們的生活環境真正體現了文明、和諧、美好。」
「十三五」時期,渝北圍繞為老百姓創造美好生活,以深化文明城區建設為引領,紮實辦好老百姓迫切需求的民生實事來夯實美好生活的基礎。
悅來生態城 攝/朱榮
渝北於2008年在全市率先創建成功全國文明城區後,在「十三五」時期,以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區的內涵為主線,全面加強與老百姓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出行、住房保障、宜居環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飲水安全等建設,為渝北人創造出美好生活的基礎條件和環境。
「十三五」時期,渝北在盡力辦好民生實事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共創建各類文明單位700多個,培育出楊雪峰、謝彬蓉等各類先進典型560餘名,使文明有禮、崇德向善在渝北蔚然成風;廣大群眾也積極參與到美好生活的創建中,全區註冊志願者達26.2萬人,成為「全國志願之城」試點城市,形成「人人是文明形象」的生動局面。
文明,為渝北人的美好生活增添了亮色;民生,為渝北人的美好生活夯實了基礎。
文明出行暢通了美好生活的通道
文明出行,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渝北是重慶的交通樞紐 攝/任天駒
家住渝北松鶴路附近的市民陳能軍每天都要開車經過這條路,過去他每次經過附近路段都會抱怨堵車。如今,對松鶴路建成後的方便快捷卻伸出了大拇指。
松鶴路位於黃桷坪組團,由南向北,起點與服裝城大道平交,終點為黃桷坪體育公園正大門,全長約3340米。在渝北區實施的交通緩堵項目中,松鶴路這一斷頭路被打通,並構建回興片區疏散性次幹道,與雙湖路共同形成服裝城大道—寶桐路分流的平行通道,從而有效地緩解了回興立交、服裝城大道交通壓力。
目前,斷頭路一期3000米的工程已完工,二期已建成道路約長度340米,並配套進行了邊坡治理、排水、電力管溝、路燈等。
據渝北區住建委負責人介紹,在完善文明出行基礎設施中,5年來,全區已累計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51個,完成投資770億元,建成區道路裡程從2016年的696公裡增加至776公裡;春華大道、秋成大道、金山大道北延伸段、機南線東延伸段、雙鳳橋立交二期、機場快速聯絡道、新南立交等11條城市主幹道及5座城市立交建成通車;並打通了中華置地縱二線、松鶴路、東湖一支路(二期)等73條斷頭路;軌道3號線北延伸段、10號線一期、5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環線也建成通車,區內軌道通車裡程達76.71公裡。
在道路建設的同時,渝北還加快了停車庫、人行天橋等城市交通配套工程的建設。據介紹,5年來,已累計建成投用雙蘭地下停車庫、中央公園東側停車場等公共停車場40個,新增停車位7172個,有效緩解了市民停車難問題;建成投用柏樹堡SM廣場人行天橋、黃桷坪公園人行天橋、蘭馨大道盛景天下天橋、全民健身中心一期和二期人行步道、蘭桂大道人行步道等15座人行過街設施和7條人行步道,極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在暢通出行通道上,5年來,渝北新建鐵路樞紐東環線86公裡;新建三環、南兩、渝長擴能渝廣高速公路61.5公裡;建成南北大道一期、南北大道二期、兩江大道北延伸段一級公路35.2公裡;實施骨架路改造項目426公裡;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2184公裡,全區普通公路裡程由2016年初的2351公裡增加至3490公裡。
在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渝北還強化了交通管理的規範化建設。近年來,渝北共優化交通信號燈842處、完善道路標誌標牌901處;優化城市交通組織,採用單向交通組織、潮汐車道、公交專用道等措施,緩解交通擁堵;投入資金6500餘萬元,建設完成中心智能交通集成管控平臺,共設置交通誘導提示牌40塊、固定停車場升級12個,構建60個嵌入式一級誘導屏、45個全彩室外二級誘導大屏、20個全彩路邊誘導三級屏的三級誘導系統,並實時發布交通管制、惡劣天氣等出行提示信息,方便群眾暢通出行。
文明環境增添了美好生活的幸福感
城鄉生態、生活環境是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5年來,渝北通過不斷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農村人居環境,給城鄉居民帶來了滿滿的幸福感。
「如今,這場鎮已從過去髒亂差變成了小而美。」家住大盛鎮青龍村太和場上的杜春蘭談起太和場的變化就喜笑顏開。
太和場是一個小場鎮,以前住房雜亂,道路泥濘,「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在城鎮環境改善中,按照「八改六化」要求,所有的房屋都採用了川東民居建築風格,同時整治場鎮環境約15000平方米,還建起了生態停車場、活動小廣場、便民服務中心等。
目前,渝北在農村環境整治中,先後建成興隆禮朝屋基、大盛蔣家灣、統景江口村等13個建築風格得體、生態環境宜人、鄉愁韻味濃鬱的示範點和24個效果明顯、特色鮮明的示範片。
在農村環境整治中,渝北圍繞「五沿區域」「三環十景」「古洛環線」等重點區域,累計整治提升農村舊房約17000戶,實施8個重要節點景觀打造項目和20個周邊環境整治工程,並創建市級整潔庭院、美麗庭院2300個,安裝村莊照明路燈或庭院燈7500盞。
家園視界 攝/謝鳳華
「農村人居環境變得文明起來,城市的環境則變得更美。」渝北區相關負責人說,近幾年,渝北在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中,推進排水管網雨汙分流和城市道路提檔升級改造工程,按照「先地下、後地上,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的總體思路,完成了錦繡麗舍、龍旺街片區、興科路社區、高巖路片區等20個老舊片區改造提升,新改建雨汙管網85.8km、整治雨汙混流點156處、提升改造道路70萬m2。除此之外,渝北區還探索採用PPP投融資模式,投資31.32億元,將地下管網整治、城市道路提升、架空線下地、智慧停車改造和河流「清水綠岸」治理等工程通過PPP模式推進,破解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融資難的問題。
目前,渝北全區已建起各類公園161個,新增城市綠地751萬平米,市民出門500米就可進入公園或小遊園。
與此同時,渝北還在城區進行了海綿城市的打造。目前,渝北區海綿城市已達標面積共23.8平方公裡,佔建成區面積比例為21.06%,完成海綿城市達標建設要求。
智慧城市的建設,為渝北人的生活增添了「智趣」。
渝北已建成城市管理大數據中心和渝北智慧執法、渝北城市照明智能化控制、翼停智慧停車等業務應用系統,全面上線運行智慧城管執法業務應用子平臺,初步實現城市管理的智能化。
城區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加快。目前,全區已建成並開通5G基站3177座,覆蓋黨政機關場所、江北國際機場等區域。累計完成新建免費無線區域網AP點1223個,實現全區各鎮街村、社區免費WiFi全覆蓋。
環境的改善,為渝北城鄉居民增添了滿滿的幸福感。
文明宜居建設增強了住有所居的獲得感
「十三五」時期,渝北在深化文明城區建設中,加強了城鄉居民的宜居建設,不僅讓城鄉居民都住有所居,而且還住有所便。
陽光下的花卉園 攝/唐鴻姿
原先住在渝北龍溪松橋支路片區的陳昌慧,現在很高興。得益於區裡實施的棚戶區改造,她搬進了新居。
松橋支路片區是一個棚戶區,環境差、人口密集、配套設施老舊。因該片區房屋多為磚混結構,年久失修,屋頂、山牆漏水情況嚴重,外立牆面破爛不堪,下水管網經常堵塞,居民反映強烈,怨聲載道,改造願望十分強烈。
2018年3月,渝北區政府決定對這一片區的棚戶區實施房屋徵收改造,徵收範圍涉及被徵收戶594戶,房屋總面積約3.9萬平方米。經過深入地調查摸底,然後採取舊房換新房的方式,使這裡的居民都如願以償地住進了新房。
據介紹,5年來,渝北區已統籌推進仙桃睦鄰路片區、雙龍湖民興路片區、統景溫塘河片區等41個房屋徵收(棚戶區改造)項目,累計完成房屋徵收193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5132戶。
讓城市居民住有所居,渝北還努力做好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工作。5年來,已通過統籌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多渠道保障城鎮無住房或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約12萬人;在公租房保障中,空港樂園公租房籤約入住約3.3萬戶9萬人,空港佳園公租房籤約入住約1.5萬戶3萬人。
為讓保障房的居民住得安心、方便,渝北還在全市率先採用「網際網路+保障房」管理新模式,對金石小區、洛磧、茨竹等廉租住房全面使用人面識別系統管理,提升保障對象居住安全感;並對健康家園、金石小區廉租房室內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居民「拎包入住」,提升了住房困難家庭居住舒適感和幸福感。
「為了讓老百姓住有所便,這幾年,我們還全面進行了老舊住宅增設電梯的工作。」渝北區住建委負責人說。
從2018年開始,渝北區就將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工作納入民生實事來辦理,並由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對老舊住宅增設電梯,以方便居民生活。3年來,全區共接受申請老舊住宅增設電梯1076臺,並逐步進行改造。
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9組裡, 22棟具有巴渝特色的農房錯落有致地深藏在山水間,讓遊客勾起一股濃濃的鄉愁。
這地方名叫禮朝屋基。汪海龍是這裡的原住民,如今,他利用自家通過整治的舊房屋,開起了農家樂。「現在城裡人都喜歡到我們這裡來耍,節假日的時候忙都忙不過來,旺季的時候月收入有兩三萬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他說。
興隆鎮牛皇村村民在禮朝屋基文體娛樂室裡下棋 攝/鍾志兵
禮朝屋基的22幢農房及周邊的環境經過整治提升後,如今已成了城裡遊客的「打卡地」。
渝北還全面進行了農村危房改造、舊房提升整治。這5年中,全區共改造農村危房5.2萬戶,實施了大盛鎮太和場等38個居民新村建設。
結合農村舊房改造、新村建設,渝北還對農村廁所進行改造、村農村飲用水進行完善。5年新建成農村無害化公廁203座,新建成農村衛生廁所37235戶,農戶的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了91.30%,農村飲用水問題已全面解決。
文明事業增大了美好生活的保障感
教育、衛生、文化、就業、養老等社會事業,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5年來,渝北在深化文明城區建設中,這些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預計「十三五」末,渝北城鎮將新增就業3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左右的較低水平。在保障就業中,渝北率先在全市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渝北就業創業匯」,成功創建303個區級、12個市級、2個國家級充分就業村(社區)。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強化精準幫扶等措施,促進了2.5萬名就業困難人員、1055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均在95%以上,退捕漁民轉產就業率達到100%,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
在就業保障中,渝北緊貼實體經濟發展模式,開設「經果林栽培」等11個特色工種,並大力推進人工智慧訓練師等新職業培訓,全區職業技能培訓累計達10.3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達5.14萬人;同時,通過發放創業貸款3.32億元,創建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4個,孵化企業2800餘戶,帶動就業3.52萬餘人。
空港新城小學學生參與在校舉辦的重慶市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 攝/徐琴
「我們剛搬到這裡來居住時,擔心孩子沒有地方上學。」家住渝北區仙桃數據谷旁的一位居民說,沒想到這兩年周邊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就配套建了起來。
近幾年裡,重慶八中、數據谷中學、渝北中學二期工程、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學、渝北巴蜀小學……一座座優質學校建了起來。幾年間,全區就新增學位6萬個。
這5年,渝北一直把教育作為財政的第一投入。在「十三五」時期,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超過29億元,有效地改善了教育基礎設施,促進了全區教育均衡發展。
今年上半年,渝北市民張女士出現進行性消瘦、右側腹疼痛伴稀便等症狀,在市內某三甲醫院被診斷為結腸癌惡性腫瘤晚期,從此她往返於距離家幾十公裡的市內三甲醫院進行化療。在聽說渝北區人民醫院常年有重醫附一院專家坐診後,她決定轉院至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今年5月,張女士在該院進行了腸繫膜上動脈造影及栓塞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不久順利出院。
「現在,區內結腸癌患者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跟三甲醫院一樣的醫療技術服務。」渝北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十三五」時期,渝北的醫療衛生事業實現了量質齊升。
5年來,全區醫療機構從598家增至866家,每千人床位數從5.36張上升至5.76張,每千人醫師數從2.67人上升至2.97人,每千人護士數從3.41人上升至3.62人。孕產婦、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至9.1/10萬、1.8‰,人均期望壽命提高至77.96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升至23.28%。
在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上,不僅新區人民醫院全面投用,新區中醫院主體工程完工,部分設施設備已安裝調試完成,還新建了區精神衛生中心和茨竹、古路精神病區,建成投用悅來老年康養中心。啟動了婦幼保健院遷建、區二院擴建、區第四人民醫院新建的前期工作。
在區級醫療衛生機構提質發展的同時,基層衛生設施也得到完善。
回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前只有800多平方米,現在經過改造,建築面積已達5300平方米,並設置功能科室13個,醫護人員增至118人,承擔起了轄區20餘萬常住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任務。
「十三五」時期,渝北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村衛生室11個。並投入6.6億元用於醫療設施設備採購,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完成遠程心電、遠程會診、區域影像中心建設,並成功引入重醫附三院等一批優質民營醫院,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文化服務,成為渝北深化文明城區建設的重頭戲。
渝北先後投資1.3億元建成了均為國家一級館的區文化館、圖書館;同時,建成開放了碧津美術館、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並打造「重慶名人文獻館」「狀元書房」等特色人文閱讀空間。
「15分鐘文化圈」,是渝北提供給老百姓的文化福利。5年來,渝北建成24小時免費開放圖書館9個、有聲圖書館23個、便民閱讀點100個,並在全區建起45個文圖分館。同時,對18個鎮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示範點7個、22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26個文化驛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達100%。
渝北區全民健身中心
同時,渝北的養老服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服務站工作人員對我的康復服務精心體貼,讓我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91歲的顧寶慶老人說,他在渝北空港佳園社區養老服務站裡得到了優良的服務。
渝北空港佳園社區養老服務站內設有服務接待、文化教育、託養護理、健康管理等八大服務功能區12個服務區(室),以慢病管理與康復服務體系為核心,提供居家慢病康復指導等特色服務。像這樣以慢病康復為特色的社區養老服務站,在全市首屈一指,引領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新潮。
「十三五」時期,渝北區舉辦首屆養老產業招商推介暨產業發展研討會,強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工程,建成鎮街養老服務中心13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42個、村級互助養老點61個、老年助餐點9個,實現了城區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同時創新「中心帶站」聯建聯營模式,由鎮街級養老服務中心聯合運營轄區內社區養老服務站,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集約化、連鎖化運營。
此外,渝北區還獲得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十佳城市獎勵,並在 「網際網路+」養老服務、農村互助養老、醫養深度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經驗。
民生故事
「政府給了我們老兩口『一雙腳』!」
「是政府給了我們老兩口『一雙腳』。」家住渝北翠湖路267號2單元9-1、已76歲的何佔壽老人說,「現在,我們老兩口每天都要到樓下去散步,活動活動筋骨。」
何佔壽與76歲的老伴兒章蓉娜住在這幢老房子9樓。何大爺心臟不好,章老太腿腳不便,導致上下9樓非常困難。因而,以前老兩口常坐在窗子前,眼巴巴地望著樓下鄰居們散步活動,盼望著有一天自己也能隨時下樓活動。
沒想到老兩口的這一願望在區裡進行的老舊房屋增裝電梯這一民生實事中得到了實現。
一年前,由政府補貼,居民也自籌一部分,在這幢舊樓裡新安裝了電梯。當電梯安裝好的第一天,老兩口就相互攙扶著,坐著電梯下樓來,在壩子散步活動。
「如今,我們老兩口有了政府給的這『一雙腳』後,再也不愁上下樓了。」何佔壽說,每天,和老伴一起出去買菜、逛街、散步,這身子骨也好多了。
「我們母子倆終於喝上了甘甜水!」
一年前,住在興隆鎮龍平村6組蒲團山上的任強和母親易大秀整天都為喝水發愁。因為經歷了高溫無雨時節後,老屋附近的水井枯涸了,吃水得下山去挑。
2019年初,為解決山上村民的飲水難,鎮裡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工程,從山下永慶水廠裡把自來水管接到了山上村民家中。可是不知咋的,水管雖然通了,但自來水管裡只有若有若無的水滴及空氣冒出。
水管裡流不出來水,任強只好找到村裡,向村支書和村主任反映。村支書和村主任到現場查看後,馬上向鎮裡相關部門反映。
「這飲水工程是為村民辦的民生實事,要辦就要辦好。」鎮領導馬上聯繫水廠到現場查看。水廠的工作人員來看後,也找不出原因,於是便把渝北區水利電力設計院的技術人員請來,一同前往現場查看,尋找解決方案。
渝北區水電設計院的技術人員到現場查看後,找到了原因:蒲團山地勢高,水管壓力不足,使供水無法到達任強家。
在查看中,技術人員還了解到不僅是任強家的水上不去,因供水路線長,整個管網都因供水不平衡、壓力不穩,常出現水管爆裂,導致村民用不上水。
「不管花多大的精力和代價,也要讓村民喝上自來水。」渝北區水利部門和興隆鎮政府決定,對管網進行全面摸排改造。
於是,水利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對管網進行了全面摸查,通過更換管網,新增加壓設備,終於使自來水流上了蒲團山。
「為了我們能喝上水,政府真的是花了大本錢。」任強說,這民生實事可算是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文:王彩豔 楊敏
圖片:由渝北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