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著力整合土地規模經營、破解銷售融資難題
1月20日,渝北區首批3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盛鎮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統景鎮東河畔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灣鎮金鳳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渝北三社融合發展探索出了新路徑。
當前,農村一些地方存在土地無人種、種地不賺錢、農產品供銷脫節、融資難、集體與農民關係不緊密等諸多問題。2019年,渝北區結合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實施「雙十萬工程」(十萬畝經果林、十萬畝生態林),在大盛鎮、大灣鎮等9個鎮(街)的12個村創新「一社三部」組織模式,開展三社(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信用社)融合發展試點,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據介紹,所謂「一社」,就是按照整村推進原則,動員廣大農戶(尤其是貧困戶)以土地和資金折算股份入股的方式,創新成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三部」就是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下設「生產合作部」「供銷合作部」「資金互助部」——分別承擔合作社組織生產任務;生產生活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和信息服務等農村綜合服務;合作社資金管理和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任務,從而促進生產功能、供銷功能、金融功能「三位一體」的有機融合、一體發展,全面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助推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
「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重點在於『生產互助』。」渝北區負責人稱,渝北在實施「雙十萬工程」中,創新成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整合了「雞窩地」「巴掌田」,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作、智能化管理,和產業的品牌化打造,有利於破解銷售難、融資難等問題,把生產、流通、信用三大要素融合起來,把政府、企業、農民三方面的作用統籌起來。通過建立農戶與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據介紹,2019年,渝北區在12個村進行試點,共發動5801戶農戶累計土地入股18501.44畝、資金入股1245.9萬元。今年,渝北區計劃在近50%條件成熟的行政村建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到2022年,該區行政村將100%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意願的農村常住農戶100%加入合作經濟組織,基本建成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質量追溯體系,創建1個國家級示範社、10個市級示範社。
在大盛鎮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成立大會上,合作社社員領到了「股權證」,新當選的理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與股東見了面;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也於當日揭牌。(記者 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