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轉發華北局《關於糾正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

2020-11-27 中國網

(一九五三年十月四日)

各中央局、分局,各省、市委:

一、茲將華北局《關於糾正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傾向後的情況及當前工作任務向中央的報告》,發給你們參考。

二、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很好地將此次糾正互助合作運動偏向的工作加以總結,並對廣大幹部進行一次系統的教育。在過渡時期內,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乃是完成對農業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任務是絕對不能放鬆的,否則即會產生右的自流主義錯誤;但在執行這一基本任務時,又必須從長期存在的小農經濟這一基本情況出發,逐漸地、穩步地前進,否則即會產生「左」的急躁冒進錯誤。只有在運動中隨時注意正確地進行兩條戰線的思想鬥爭,才能避免可能發生的重大偏差,以保持對廣大農民的鞏固的團結和農業生產的穩步提高。由於在農民小生產者中必然產生出來的資本主義趨勢和平均主義傾向都有其深刻的經濟根源,這兩種思想傾向又不可免地會反映在黨的隊伍中來,因而互助合作運動中的「左」右偏向是極容易發生的。在過去的四、五年內,就曾經發生過一些偏差,如在土地改革結束後不久老解放區的某些地方,為了穩定中農在當時的動蕩的生產情緒,曾片面地鼓勵個體經濟的積極性,輕視或放鬆了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的任務,因而一度產生了自流主義傾向;又如去冬今春不少地區在發展和提高互助合作組織方面發生了急躁冒進傾向。這些偏差都在損害不甚嚴重的情況下及時地獲得了糾正。各地黨委在糾正去冬今春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的冒進傾向時,既注意了克服錯誤,又注意了保護成績,注意鼓勵群眾和積極分子繼續前進的情緒,一般來說是做得好的。但因為當時春耕已到,在多數地區僅僅做到暫時停止了互助合作組織的冒進式的發展,著手解決了一些由於冒進而直接影響春耕生產進行的具體實際問題,尚未能及時向廣大幹部逐級進行系統和深入的政策教育,對於那些「左」的冒進思想,和某些在反「左」的鬥爭中隱蔽地生長起來的右傾思想的分析和批判則很不系統,很不深刻。其結果就影響到有一些幹部至今還沒有從糾偏當中得到正確的教訓,對於過去某些錯誤辦法尚有留戀;也有一些幹部至今還不懂得糾偏對於運動發展的積極意義,因而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消極等待的情緒。這種已在萌芽的錯誤傾向如果不加糾正,很可能滋長成為大的錯誤。因此在現時,對互助合作運動進行一次再總結,對幹部進行一次再教育,由地委級以上領導機關負責,結合當地具體經驗,將工作中的正確和錯誤的界線劃分清楚,將中央文件上所指出的黨的總路線和各個方面的具體政策,向廣大幹部,特別是縣、區領導幹部交代清楚,藉以擴大糾偏的政治收穫,為今後互助合作運動更健全更大量的發展做好領導思想的準備,還是十分必要的。如不抓住這種總結經驗的機會,而只孤立地進行政策教育,是不容易收到很大成效的。這個工作,最好在秋後的適當時間內完成。至於進行方法、材料選擇諸方面的具體安排,可由省委地委分頭進行之。

三、華北局在此報告中,確定當前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應以發展和鞏固互助組為中心環節,是完全正確的。在目前的條件下,從全國範圍看來,互助組依然是適合廣大農民群眾生產要求和文化水平的一種合作形式;同時也是目前在克服生產困難和向自然災害作鬥爭中,便於廣泛地發揮農民群眾力量的一種組織形式。認為互助組的形式業已過時,認為它簡易好辦,因而只滿足於組織起來的百分比,放鬆了積極、具體和深入的指導工作等等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必須予以批判和糾正。

在晚解放區,須以互助組為目前發展的重點,這是無疑問的。即在多數老解放區,雖然組織起來的戶數比例已經很大,並且已經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高級的合作組織棗農業生產合作社,但由於互助組仍然為數最多,而且其中的多數尚處於不夠鞏固不夠成熟的狀態,也就是說將互助組大量地提高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條件尚不具備,因而,老解放區在今後一定時期內集中主要力量於互助組的鞏固、提高以及必要的發展工作,仍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這不是說可以放鬆對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領導。已經辦起來的起著旗幟和首創作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只許辦好、不許辦壞的,如果辦壞了,對整個農業互助合作運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仍須以必要的力量放在領導農業生產合作社方面。

此件及附件均可登黨刊。

中共中央

一九五三年十月四日

華北局關於糾正農業生產互助

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傾向後的情況

及當前工作任務向中央的報告

(一九五三年七月三日)

中央:

為糾正華北地區在互助合作運動發展中的急躁冒進傾向,自三月初召開了各省農村工作部負責同志的會議後,各級黨委均組織了相當數量的幹部,以中央三大文件及華北局規定的十三條辦法為依據,結合檢查春耕生產,對全區農業生產合作社普遍審查了一次,並進行了初步的整頓,急躁冒進傾向業已基本上得到糾正,凡不具備中央指示的五個條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均已基本上轉為互助組。全區在去年秋收前共建立一千五百九十二個社(因去秋今春近一百個社合併,故較上次報告之一千六百九十四社少了一百餘個),秋收後新建立七千六百九十一個杜,共計九千二百八十三個社,其中有七千一百個社已經過檢查整頓,有二千六百二十一個杜(內舊社三百個,新社二千三百二十一個),即佔總數百分之三十六的社,因條件不具備而轉為互助組。現全區尚有農業生產合作社約計六千餘個。經審查後保留下來的社,其中又有豐數以上的社約有十分之一的社員退出去了。另有少數無農業勞動力戶或非農業勞動者及混入社內的地主、富農和反革命分子,亦已分別勸說或清除出社。原有一百三十五個五十戶以上的大社,根據具體情況,已緊縮或分辦,如山西長治專區原有六十一個五十戶以上的大社,現已減至三十個。耕畜、農具一律作價入社的現象很普遍,約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社是如此,山西一般已根據社員自願,分別採用租用、僱用以及作價入社等多種形式加以解決。

糾正冒進傾向的結果,農民生產情緒已趨安定,原部分地區賣土地、賣耕畜、殺豬、宰羊、伐樹等混亂現象已停止,抗旱播種的任務順利完成。幹部認識了盲目冒進對工作的危害,開始轉變了重社輕組的錯誤認識,曾消沉一時的互助組又開始活躍並有發展。

從總的情況看來,這次糾正冒進偏向一般是及時的、穩當的,既保護了個體經濟的積極性,亦未傷害互相合作的積極性,能做到這點,一方面是華北局根據中央的指示及時地規定了具體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各級黨委都抽出了一批較強的幹部,加以臨時訓練,由地委、縣委領導逐社審查,故成效頗好。在審查中,一般都注意了防止自流偏向的發生。在具體做法上,掌握了如下幾個環節:(一)緊密結合生產。從政策的宣傳、工作步驟的安排到具體問題的處理,都圍繞著發展生產與推動當前的生產去進行。決定停辦的社也必須先將生產安排後,再規定轉互助組的辦法,先處理土地、耕畜、農具問題,再結算帳目,因此在轉組前後生產秩序一般良好,做到整社而不耽誤生產。(二)正確宣傳與貫徹互助合作政策,逐社審查,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進行處理,一般做到了入社自願,出社自由。對可能辦好而有困難的社和社員,採取積極幫助態度,使其鞏固下來,反對亂找毛病一轟而散的拆臺辦法;對應停辦但有顧慮的社(例如怕銀行逼債、怕帳目不好算等)和想退社而不敢退的社員,發動社員討論,權衡利害,消除顧慮,穩步轉為互助組,並確保退社者政治上不受打擊,經濟上不受損失。(三)耕畜、農具已作價入社者本既要保護中農利益,又要不傷害貧農利益的原則,從各個社員的具體要求和各個社的經濟條件出發,在一縣、一區甚至一社內,允許多種形式存在。山西省許多社就是同時採取僱用、租用和折價入社幾種形式處理的,所以社員感到滿意。(四)必須依靠支部的領導及黨員的積極性,才能深入貫徹政策,有領導地發動社內外群眾正確地糾正偏向。超越支部,必然遇到很大阻力,這對改正缺點及今後互助運動的發展都很不利,且領導上極易陷於被動,弄得問題更不好處理。

由於時間短,任務急,步驟安排不夠周密,有些社的整頓比較粗糙,個別地方曾發生了一些偏向。有些該停辦的未停辦,而不該停辦的反被強迫停辦了;有的社雖已停辦,但耕畜、農具等卻未及時處理;有些地區本來就存在著自流傾向,在糾「左」中未注意批判,又有抬頭;有的不去正確宣傳互助合作政策,只是簡單地宣布「停辦」、「退社」,甚至不適當地宣傳什麼「確保私有(財產)」、「提倡僱工自由」,給群眾灌輸許多新的糊塗觀念。另外,生產資料的處理、土地分益的比例、公積金的積累以及經營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亟需進一步加以解決。因大部力量用於檢查整頓合作社,未能同時顧及對互助組的領導,所以整頓之後的任務還是十分繁重的,必須防止萬事大吉、鬆一口氣的現象發生。

經過這次整頓,初步摸了一下互助合作的「底」。全區去年組織起來的農戶比去年報告的佔總戶數百分之六十五少了很多,其原因一是形式主義嚴重,且有假報告;一是冒進中垮了一批。各地發展很不平衡,現在看來少數先進地區「組織起來」的農戶,約佔全部農戶百分之七、八十,薄弱區約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一般地區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根據山西一百零八個縣鎮的大概計算,組織起來農戶佔百分之七十者七縣,六十以上者十縣,五十者十六縣,四十者二十六縣,三十者三十四縣,二十者十五縣。就互助合作的基礎看,全區大體可分三種情況:第一是先進區,即有十年互助歷史的老區,這種地區互助組的基礎較鞏固,互助合作已成為廣大農民的習慣,因而領導幹部和群眾的互助經驗較豐富,但由於對基礎估計過高,因而要求發展太急,所以在一系列的問題上都表現了冒進,如打擊單幹戶,強調合作社生產資料歸公,土地分紅過低,公積金過多等;互助組則聯組並隊,集體性過強,所以在春季一個短的時期裡冒進傾向亦較嚴重。這種地區從領導思想上糾正了過急思想後,穩步前進,仍然是先進的。第二是經過長期的遊擊戰爭的老區,黨的基礎比較雄厚,社會改革亦已徹底完成,但由於當地黨委對生產的領導未能緊緊掌握髮展互助合作運動這一極重要的工作,致領導機關與農民群眾互助經驗都顯不足,新發展起來的互助組還未來得及鞏固,就盲目地追隨先進地區,過早和過多地舉辦農業生產合作社,其結果,許多合作社由於沒有互助基礎,社員無集體勞動的習慣,幹部缺乏領導經驗,因而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混亂,所以垮的不少,而互助組卻處於自流狀態。第三是土改剛結束或土改雖早結束但社會改革遺留問題尚未清理的地區,包括綏遠的大部和河北、山西的小部地區。這種地區清除社會改革遺留問題,成為發揮群眾生產積極性和互助合作積極性的先決條件。從現象上看來,後兩種地區「左」的冒進雖亦存在,但自流傾向也是嚴重的。

根據以上情況,要使華北區的互助合作運動能夠健全的穩步的前進,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根據目前條件,必須堅持以互助組為中心(特別在第二類和第三類地區),同時有控制地穩步地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方針。合作社不能猛然多辦,否則欲速不達。經驗證明,將廣大的農民小生產者組織起來,必須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循序前進,企圖跳過互助組而一下子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放鬆對互助組的領導,主要去搞合作社,顯然輕重倒置,是錯誤的,必須糾正。當然,根本不重視合作社,不去有計劃、有領導地重點發展合作社,也是不對的。

第二,必須從縣委甚至一部分地委的領導思想上,系統地解決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道路這一總的認識問題,才能克服左右搖擺的現象,加強對互助合作的具體領導。

為此,今年對互助合作運動的指導擬採取如下措施:

一、鞏固發展互助組是工作中心,要求今年組織起來的農戶先進地區達百分之八十左右,薄弱地區達百分之三十左右,一般地區達百分之五十左右,並真正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秋前一律停止發展,加強整頓鞏固工作,搞好經營管理。

二、加強對互助組的具體指導:(一)普遍大量發展臨時互助組,並注意從農民生產要求和實際需要出發加以提高,大力培養一批常年互助組的典型,認真總結、推廣其經驗,以典型示範的方法,吸引群眾組織起來,改變近二年來「互助組無典型」的狀態。要反對「為組織而組織」、搞大組、不顧條件地去「提高」的作法。(二)互助組的發展鞏固,主要是解決搶墒搶季、勞作安排、農副業結合、技術改進、評工計工、等價互利及內部民主等七個方面的問題,使這些問題得到正確解決,是領導互助組的基本任務。(三)必須改變把互助組當成行政組織、農村的一切工作通過互助組因而妨礙生產的作法,必須明確搞好生產是互助組的主要任務。

三、切實搞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營管理,由簡到繁地解決生產計劃、勞動力的使用、評工計工、財務會計、民主管理等五方面的問題,以保證發揮社員勞動積極性和提高生產、增加社員實際收入。今年秋季各地必須認真領導收穫物的分配,並通過這一工作再作一次深入的檢查整頓,總結經驗,為冬季建社作好準備。

四、加強地委以下各級黨委對互助合作的領導:(一)地委以下的各級黨委必須以領導互助合作為領導生產的重要環節,親自動手,掌握重點,培養典型,總結經驗,以加強對互助合作的具體領導,改變不懂不管的狀態。地委、縣委不必另設互助合作專業機構,已有者應並於黨委辦公室,增加辦公室人員,提高幹部質量,使辦公室成為黨委領導互助合作運動的有力助手。為集中領導,我們擬撤銷各級人民政府設置的互助合作機構,人員歸入黨委辦公室,政府主要是領導農業生產的行政、技術工作。農村黨員幹部應有計劃地分別參加互助組和合作社,以加強對互助組的領導。(二)認真組織農村工作幹部學習中央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決議和毛主席關於組織起來的著作,各地應在掛鋤期間以檢查總結工作會議的方式有計劃地分批地集訓互助合作的骨幹,使他們從思想上明確互助合作的方針政策,交流經驗,並於秋前抓緊訓練合作社的會計,作好秋收分配的準備。

華北局

一九五三年七月三日

根據中央檔案館提供的原件刊印

相關焦點

  • 農業合作化運動
    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並以草案的形式發給各地黨委試行。此後,各地黨委加強了領導,使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 中共中央印發《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的通知
    中央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一)農民在土地改革基礎上所發揚起來的生產積極性
  • 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對待富農的政策問題給華東局的...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華東局並告各中央局、分局請轉各省、市、區黨委:     關於在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對待富農的政策問題,華東局四月十七日來電所提各項意見,中央認為基本是正確的,但須做如下的補充:     (一)對現在已參加了互助組或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富農分子,如果他是帶僱工入組入社的,
  • 1953年2月15日 中共中央正式通過《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首頁>網上展廳>文章1953年2月15日 中共中央正式通過《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 www.scio.gov.cn | 發布:2011-02-15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1953年2月15日 中共中央把曾以草案形式發給各級黨委試行的《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 關於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
    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現在是既需要,又可能,潛在力很大。如果不去發掘,那就是穩步而不前進。腳本來是走路的,老是站著不動那就錯了。有條件成立的合作社,強迫解散,那就不對了,不管哪一年,都是錯的。「糾正急躁冒進」,總是一股風吧,吹下去了,吹倒了一些不應當吹倒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倒錯了的,應當查出來講清楚,承認是錯誤,不然,那裡的鄉幹部、積極分子,就憋著一肚子氣了。要搞社會主義。
  • 1951年9月9日 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
    首頁>網上展廳>文章1951年9月9日 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 www.scio.gov.cn | 發布:2011-09-09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1951年9月9日 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 黨史上的今天: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決議通過
    黨史上的今天  1933年2月15日 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閩粵贛省委的決定》  1933年2月15日 蘇區中央局為了推行「左」的政策,反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作出《關於閩粵贛省委的決定》,指責福建省委「形成了以羅明同志為首的機會主義路線」,並宣布立刻撤銷羅明的省委代理書記及省委駐上杭、永定、龍巖全權代表的職務。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富裕中農搞互助合作是不容易的。中心問題是怕集體化。農民的負擔是重的。中國歷史上,貞觀、開元、康熙、乾隆之治,是無為而治,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過上若干年,農民又要暴動。在〔農業合作化〕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兩條道路的鬥爭是很明顯的。華北局在這個問題上是犯個〔過〕原則性錯誤。
  • 渝北成立首批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
    將著力整合土地規模經營、破解銷售融資難題  1月20日,渝北區首批3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盛鎮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統景鎮東河畔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灣鎮金鳳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渝北三社融合發展探索出了新路徑。
  • 大王寨鎮打造現代農業互助合作模式
    近年來,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大王寨扶貧項目基地及周邊主要是種植櫻桃西紅柿(聖女果),現在扶貧項目基地可達到從種子到種苗,種植服務及銷售的一體化農業公司,做到前期有先進性的種子育苗,中期生產搞農業技術服務,杜絕劇毒農藥,嚴控蔬菜質量安全;生產後期做蔬菜品牌,分裝進超市,蔬菜分級,等級銷售
  • 創新互助合作的有益嘗試——襄陽市創辦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社的...
    2019年以來,湖北省襄陽市開展了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試點。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是一種以村為單位、農民合作社為載體、成員為主體,籌措資金在內部循環、收益用於分紅和壯大集體經濟、封閉運行的互助合作模式。襄陽市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市場監管、銀監等部門出臺文件,確保互助合作規範運作。一是規範完善組織載體。互助合作社必須到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將「信用合作和資金互助」納入經營範圍,保證業務開展的合法性。二是規範完善內部設置。
  • 農業互助協會
    ●中山新快報訊 記者楊曉霞 通訊員楊定起 李松林報導 昨天,廣東中山邊防支隊橫門水上邊防派出所聯合駐地農業部門在民眾鎮裕安村舉行農業互助協會揭牌儀式,50餘名農民成為首批會員,標誌著廣東首家農業互助協會正式運營。
  • 「新春走基層」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還能這麼玩兒?看重慶渝北...
    當天,該區首批3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盛鎮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大灣鎮金鳳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統景鎮東河畔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同時揭牌,標誌該區「三社融合」發展蹚出一條新路。按照計劃,2020年,渝北區要在近50%條件成熟的行政村建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到2022年,行政村100%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意願的農村常住農戶100%加入合作經濟組織,農民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利益聯結更加緊密。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毛澤東同志的報告中說到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歷史,而這些歷史也就是黨的這個方針逐步變為實踐的歷史。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毛澤東同志在各個時期的著作所闡明的黨的這個方針。大家知道,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已經把合作社運動列為農民運動的一件大事,雖然根據那時實際的條件,還只說到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
  • 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工業方面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 1958年鋼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掀起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這種完全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的大規模群眾性的盲目蠻幹,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市場供應出現緊張,生產和人民生活發生困難。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被全面推向高潮的同時,誕生了一種新的農村社會組織——人民公社。
  • 20世紀50年代山西老區農村合作制度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何種制度安排來推動和保障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當時農村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山西老區的農村合作制度變遷是這一歷史變遷進程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剛剛登上執政舞臺的中國共產黨在無前人經驗可資借鑑的情況下,選擇了集體所有制代替農民的個體私有制的辦法,這既是受到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根據地時期合作制度實施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等方面的影響,又是受到蘇聯集體農莊制度影響的結果。以山西為例研究農業合作制度變遷,無論對於弄清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前提條件、發展過程,還是對於揭示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的經驗和教訓,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