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家裡住的還是平房,晚飯後一家人爬上屋頂乘涼。被太陽曬了一天的屋頂還有餘溫,下邊暖烘烘,上邊則是清澈的星空。父母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我則看著遙遠的星空慢慢入睡。從小時候開始就對遙遠的地方充滿了幻想,長大以後更是對深邃的宇宙無比嚮往。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無人探測器登上了火星和一些衛星、小行星,這些距地球相對比較近,而對於那些動輒幾十光年、上萬光年的星辰,我們只能望洋興嘆,也會帶來無盡的遐想。《索拉裡斯星》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宇宙深處的星球的故事,為什麼說這顆星球是宇宙深處的折光呢?且聽下面的分解。
小說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 1921-2006)是波蘭著名科幻作家、哲學家,他是20世紀歐洲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科幻小說天才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稱讚萊姆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學、最幽默的一位」;庫特·馮尼古特讚揚他「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像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更有甚者指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沒有頒給萊姆,那就是對科幻文學的歧視。由此可見萊姆在歐洲文學圈的重要地位,《索拉裡斯星》正式他的代表作。
關於宇宙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神秘海洋覆蓋的星球——索拉裡斯。星球上海洋被研究了很多年,是一種未知的生命體,它能夠進入人的大腦,將記憶深處最不為人知的部分,以具象的形式呈現在人眼前。在這片大海面前,任何人都毫無秘密可言,心靈深處的痛苦被袒露無遺。科學家們圍繞這個不解之謎做出種種推測,卻難以自圓其說。
《索拉裡斯星》把人類的知識和情感結合在一起,將人置於絕望的境地,讓其做出最艱難的抉擇。人類在未知的宇宙面前表現得近乎無於無能為力,索拉裡斯的海洋就是這樣一種神秘的存在,在學習著人類的知識、探索著人類的心理和內心世界。如果說以往科幻作家設計的外星人都是以人類為模板,從外形、性格和心理出發塑造外星人,那麼萊姆則是另闢蹊徑,設計出來一種新的外星人 ,完全不同於我們以往認知的外星人。萊姆在一篇文章裡談過這一點,「描寫異族--索拉裡斯海洋的時候,我卻要把所有通往她心理層面的線索一一切斷 ,這樣才能寫出真正的非人類,人類與其的交流就不會因循人類的思路--儘管實際的情景的確有些不可思議。
蘇聯版《索拉裡斯星》影片劇情改動比較大。電影中注重的是人類內心以及人性的探索。塔科夫斯基以自己的理念改編了小說,在影片中試著對人性、對愛進行了自己的探討和剖析,他認為人類自己的事情都沒搞明白、研究透徹,就著急對宇宙進行研究和殖民有點太快。在小說原著中,萊姆則是注重的人類與異星生命的交流。書中圍繞二者的交流創造了表現了作者對宇宙的敬畏,也是一種我們對於宇宙某些地方無能為力的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