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二豬 物種日曆
在古籍中,以黑白造型示人的動物,除了永州之蛇,蜀中的熊貓,還有一種就是神奇的貘了。陸生動物中,黑白這種配色本就並不常見,還長著一個比豬長、比象短的大鼻子,如此有特色的動物,古人認為它自帶多種不可思議Buff也就不奇怪了(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貘,其實比較混亂,不能確認是貘,也有人認為是大熊貓 ,目前還尚未有定論)。
黑白相間的馬來貘(Tapirus indicus),特徵十分明顯。圖:Masteraah/Wikimedia Commons
象鼻犀目?那是啥模樣啊
白居易寫過一篇《貘屏贊》,描述的是一件繪有貘的屏風,其中對貘是這樣描寫的:「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毗闢瘟,圖其形闢邪......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象鼻犀目這個描述很形象地寫出了貘科動物的特點,就是那個半長不短的大鼻子,這個鼻子宛如名片一般,幾乎不會讓人錯認。
貘科動物的特點,就是這樣一個大鼻子,圖為中美貘(Tapirus bairdii)。圖:Wikimedia Commons
因為長相奇特,貘被認為是祥瑞神獸,人們說在它身邊睡覺可以祛除疾病,掛上它的畫像還能闢邪。郭璞在《爾雅》注中提到貘是「黑白駁」,讓我想到了現生貘科動物中唯一黑白配色的馬來貘。
目前中國出土的貘骨骼也被稱為中國貘,但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貘是馬來貘的一個亞種,本文取後面一種說法。圖片:Diego Delso/Wikimedia Commons
貘這種動物在古代就被我們的先人所熟識。不過有的人或許就要問了:「二豬老師,貘是生活在熱帶的動物,我們中國境內並沒有馬來貘啊?」
這就要從氣候變遷說起了,大概在3000年前左右的商周時代,氣候要比現在溫暖溼潤得多,當時河南一帶的氣候,應該和今天的雲南廣西南部類似,在中原大地上漫步著蘇門犀、亞洲象等典型的熱帶動物,其中也有貘。
大約3000年前,中原大地上還漫步著亞洲象等熱帶動物。圖片:Carlos Delgado/Wikimedia Commons
在商周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裡,就有一些明顯是按照貘的形象製造的,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當時的人們非常熟悉貘這種動物。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館藏貘尊。圖片:people.com.cn
《後漢書·哀牢夷傳》中提到當地(也就是今天雲南的西南部)產貘獸,司馬相如《上林賦》中也有「其獸則旄貘嫠,沈牛麈麋」的句子。後來由於氣候從溼熱逐漸變得乾冷,貘、犀、象這類喜歡熱帶氣候的大型動物分布逐漸南移,從大家的視野裡消失了。
食夢神獸,走紅日本
《說文解字》中曾記載:「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這說明在漢代,四川地區還有不少野生貘存在。不過這個黃黑色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馬來貘的配色應該是黑白色,這裡為什麼寫成了黃黑呢?後來我去動物園看熊貓時有了重大發現,有些熊貓坐了一屁股土也許還蹭上了點翔,那身上的白色看著就跟黃色似的。也許告訴許慎貘長相的那個人,看到的就是一頭剛蹭了一屁股土和翔的「髒貘」。
打個滾的功夫就黃黑了。圖片:圖蟲創意
《貘屏贊》傳到日本,久而久之出現了食夢貘的傳說。著名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將《食夢貘》畫成一種身體像野豬,長著熊的爪子並且有一條半長不短鼻子的怪物,而這張浮世繪也成了最為有名的食夢貘形象之一。
葛飾北齋筆下的貘。圖片:wikiart.org
在日本,貘也被作為能給人們祛除厄運的祥瑞,江戶時代開始,人們會佩戴繪有食夢貘形象的「貘牌」,還有一種「貘枕」,人們認為如果枕著這種枕頭睡覺,會睡得格外安穩,噩夢會被食夢貘吞噬,噩運也會隨之消失,這其實就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寄託。
貘是從什麼時候消失的?
到了唐宋,貘等熱帶動物的分布線已經南移到秦嶺以南的地區,北方完全見不到它們了。再到明清兩朝,大型熱帶動物的分布線也逐漸退到我國西南邊境一帶。隨著人口增長,大片森林被砍伐改為耕地,到了近現代,犀牛幾乎從我國境內完全消失,亞洲象也僅剩下不多的幾個小種群,而曾經生活在我國的馬來貘,就這樣銷聲匿跡了。
馬來貘的幼崽,全身長著花斑和條紋。圖片Sasha Kopf/Wikimedia Commons
貘在中國的消亡,和它所在的古老類群:奇蹄目動物的衰落非常相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這個類群曾經演化出許多種長相奇特、習性各異的物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植食動物,但隨著環境的改變以及其他類群的崛起等眾多原因,現生奇蹄目僅剩下犀、馬和貘三科,寥寥數個物種,成為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種群僅存的血脈。
奇蹄目史前曾是十分繁盛的種群,但在現代整體呈衰落狀態。圖片:Wikimidea Commons
現生貘類共有五種,分別是馬來貘、南美貘、中美貘、山貘和卡波馬尼貘,它們是奇蹄動物中最不為人們了解的類群,最小的一種卡波馬尼貘直到2013年才被命名。貘延續著奇蹄類先祖那種在密林中宛如隱士一般的生活方式,頑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被驅趕的貘
去年八月下旬的一個夜晚,我在微信群裡看到這樣一條視頻:動物園的飼養員,用棍子驅趕一頭貘回籠舍,貘一步三晃不願意回去,最初飼養員還用棍或捅或搒貘的臀部,但是後來,貘的屁股上狠狠挨了一下,直叫喚,好像是被打疼了似的往回縮,緊接著腦袋也被狠揍了兩下。
當天我把視頻發到微博上,有好多網友給我留言。不少人心疼動物,但有一些評論,認為我是愛心泛濫,說動物不聽話,打兩下也是正常的,我們老家趕牛/豬/驢,都是這樣的;還有人說,你又不是它(貘),你怎麼知道它疼呢,它皮那麼厚。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動物的行為研究,得知它的情感和狀態,比如這頭貘,看它走路的樣子,可能腿有傷病,或者年紀比較大了,挨棍子時它叫了出來,應該是被打疼了。當然,我不是專業飼養員,判斷未必那麼準確,但我覺得看到一個生命在遭受不該有的痛楚時,總要有些憐憫之心。
畢竟,對於那些和自己毫無關係的生命懷有尊敬,才是文明應有的樣子。
原標題:《馬來貘:彩色照片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