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卓已成最流行移動系統,但它還有兩大硬傷)
安卓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流行的作業系統好一段時間了,在市場份額上,相比iOS安卓是絕對的勝利者。但是,安卓是否可以稱之為完美的作業系統?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這麼認為。安卓目前仍存在一些缺點,例如運行效率偏慢,安全性較弱,生態混亂等等,但是這些缺點可以視為安卓開放、自由、功能強大等優點帶來的副作用,並不能稱之為安卓的硬傷。
不過,安卓是否所有缺點都可以找理由、被原諒?也不見得。實際上,在一些方面,安卓做得仍只做得非常潦草,像個半成品,實在配不上世界第一流行作業系統的名頭。那麼安卓還存在什麼硬傷?今天就一起來談談這個話題吧。
一塌糊塗的色彩管理
越來越多的安卓機使用了廣色域屏幕,手機屏幕的可顯示的色彩甚至遠遠超過了最常見的SRGB範圍。考慮到AMOLED屏幕正在成為主流,廣色域應該遲早會成為安卓陣營的標配。然而,這是否真的可以帶來更好的色彩表現?並非如此。安卓系統在色彩管理方面的硬傷,限制了廣色域屏幕的實戰表現,甚至能讓廣色域屏幕表現得甚至不如普通屏。
越來越多的安卓機使用廣色域屏幕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簡單來講一下色域。我們知道自然界的色彩本質上是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某部分可以被人眼所觀察到的電磁波被稱為可見光。把部分可見光進行數字編碼,讓電腦識別某個編碼對應什麼色彩,這些編碼的集合就是色域。有了色域,手機屏幕才知道要讓人看到某種顏色,就得讓屏幕發出怎樣的光。目前在手機屏幕上最廣泛使用的色域是SRGB,近年流行的廣色域屏幕往往使用的是Adobe?RGB或者DCI-P3色域——SRGB已經無法容下廣色域屏幕可顯示的色彩範圍,必須依靠更高規格的色域才能讓發揮全部功力。
一些常見的色域
色域除了用來標定屏幕,還會用於聲明某張圖片的色彩。例如,圖片有SRGB的,也有Adobe RGB的,Adobe RGB圖片的色彩範圍會大於SRGB的圖片。如果屏幕和圖片的色域不一致,那麼需要做一個色彩空間轉換,才能讓圖片顯示出正常效果,這個轉換就是典型的色彩管理。例如,如果手機屏幕的色域是Adobe RGB,網上某張圖片是SRGB,如果沒有色彩管理,這圖片就很有可能會過於鮮豔,甚至嚴重偏色,養眼圖能輕鬆變成辣眼圖。
注意觀察紅色中的小機器人,右邊是典型沒經過色彩管理的廣色域,紅色過曝導致細節丟失
非常遺憾的是,在色彩管理方面,安卓系統一塌糊塗。安卓系統並不能自動轉換色彩空間、確保圖片以正確的效果現實。其實很多用戶都發現,某些廣色域屏幕的安卓機,用來看圖眼睛非常難受,這就是安卓沒有做好色彩管理造成的。而iPhone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iOS的色彩管理是比較完備的,就算iPhone使用的是廣色域屏,也可以正常地顯示SRGB圖片的色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一些安卓機上已經加入了切換屏幕色域的選項,例如可以在「屏幕色彩模式」中選擇「SRGB」、「DCI-P3」等等。覺得屏幕辣眼睛,可以把屏幕調成SRGB色域,雖然這會讓屏幕損失部分色彩,但起碼不會讓你這麼難受。
一些安卓機加入了手動色域調節,但並沒有自動的色彩管理
但這顯然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日常使用中我們經常會同時接觸到廣色域和普通色域,例如看HDR視頻我們需要屏幕有能力顯示廣色域,看網頁圖片需要屏幕正確顯示普通色域,更何況有時候一張網頁中會同時存在廣色域和普通色域的圖片。手動把屏幕色域切來切去,顯然不是什麼人性化設計,完備的色彩管理,才是安卓邁向廣色域時代的完美解決方案。
實際上,Google似乎一直不怎麼擅長做色彩管理。在桌面平臺上,Chrome瀏覽器的色彩管理早已經被人吐槽無數遍,安卓完美繼承了Chrome稀爛色彩管理這一傳統,奉獻出了一塊塊的辣眼屏。與之相比,競爭對手蘋果在色彩管理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無論是macOS還是iOS,都可以正確顯示不同色域的圖片,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平面設計師選擇Mac的原因。
莫名其妙的音頻輸出
除了在視覺上,安卓在音頻方面的機制也存在硬傷。如果你用安卓機聽歌,遇到渣音質的概率會大大高於iOS設備。其原因就是,安卓系統很可能會存在音頻SRC的問題,這會讓音質有所劣化。
SRC是什麼意思呢?SRC的全稱為「Sample Rate Converter」,即採樣率轉換。採樣率是數字音頻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而不同定位的音頻則有著不同的採樣率——如CD的採樣率一般是44.1kHz,普通視頻中的音軌採樣率為48kHz,高清音頻的採樣率能達到192kHz以上。有時候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以原本的採樣率播放音頻,如44.1kHz的CD不得不使用48kHz輸出,這個過程就產生了SRC。
如果採樣率發生非整數倍的變化,音頻曲線會扭曲變形,音質受影響
如果是非整數倍的SRC,那麼對音質的影響極有可能是比較明顯的。例如PC早些年的AC'97音頻規範中,為了節約成本,就約定俗成採用48kHz輸出,44.1kHz的CD會被SRC,這也造成了電腦音質不好的口碑。現在電腦的HD Audio規範已經修正了該問題,但安卓在這方面仍不甚考究,市面上很多安卓手機都有千奇百怪的SRC問題。
例如近年某些使用高通晶片的機器,高通晶片會先把48kHz的音頻SRC成為44.1kHz,然後安卓系統又把44.1kHz的音頻SRC成48kHz;又例如不少安卓機連接USB音效卡輸出,會統一固定在某個採用率(通常是96kHz)造成SRC——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取消傳統耳機孔,USB轉接線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小音效卡,這讓SRC問題愈發突出。這些問題其實是由於安卓系統不完善導致的,正確的輸出方式是音源是什麼採用率,系統就輸出什麼採樣率。但原生安卓就是這麼設計的,廠商想要正確輸出音頻,就必須要對安卓的音頻輸出部分進行修改。
越來越多的手機取消耳機接口,加劇了安卓SRC問題
當然,SRC到底會對音質造成多大影響,和算法也有很大關係,高品質的SRC算法對音質的劣化也不是不能接受,近幾代安卓系統的SRC質量都不錯。但是SRC除了影響音質,還會耗費額外的資源,更加耗電。那麼遇到SRC怎麼辦?某些App例如海貝音樂,它可以調節安卓音頻輸出的採用率,規避SRC問題。如果你用的是iPhone,那就無需什麼特殊動作,iOS的採用率輸出一直都是挺正常的。
一些App可以設置採樣率,避免安卓系統的SRC
SRC問題到底算不算安卓的硬傷?儘管它可以通過一些App解決,而且原生安卓的SRC算法質量也不錯,但它仍是一個不該存在的缺點,至今仍在全局性地影響整個安卓生態,稱之為硬傷並無不可。要知道,在PC上只有遠古的AC'97音效卡存在SRC問題,這個在業界早已經有完美解決方案的錯誤,在安卓上卻年復一年重現。Google是否認為安卓系統只要能出聲就正常、以至於不去填補音頻輸出方面的硬傷?我們不得而知。但從SRC的問題上,的確看不到Google的誠意。
總結
實際上,Google對於安卓的這兩個硬傷也是心知肚明的。例如在安卓0/安卓8.0中,原生安卓已經給出了初步的色彩管理方案,但仍需要App自行匹配;在安卓5.0以後,安卓的SRC算法質量也有所提高。儘管如此,Google仍未徹底解決安卓的這些硬傷,希望在今後的安卓版本中可以看到好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