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提出了全新的元素周期表

2020-12-03 量子認知

元素周期表主要由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創建,去年為誕生的150周年,得到廣泛的應用。在18世紀後期,化學家清楚了元素與化合物之間的區別:元素在化學上是不可分割的,而化合物則是由兩種或更多種元素組合而成,其性質與組成元素完全不同。

到19世紀初,已經有大量的間接證據證明了原子的存在。到1860年代,可以按相對原子質量的順序列出已知元素,例如,氫為1,氧為16。

這樣的列表本質上是一維的。但是化學家知道某些元素具有相當相似的化學性質:例如鋰、鈉和鉀或氯、溴和碘。

這似乎有些重複,為此,俄羅斯莫斯科的兩名科學家最近提出了全新的元素周期表,通過將化學上相似的元素彼此相鄰放置,可以構建二維表。新的元素周期表誕生了。

重要的是,原來的元素周期表是根據觀察到的某些元素的化學相似性憑經驗得出的。直到20世紀初,原子的結構被確立之後,隨著量子理論的發展,才出現了對其結構的理論理解。

現在,元素是根據原子序數,即原子核中被稱為質子的帶正電粒子的數量排序的,而不是原子質量的排序,但化學排序也是如此。

新的元素周期表現在是遵循以規則間隔在所謂的「殼」中重複的電子排列的方式。到1940年代,大多數教科書都具有類似於我們今天看到的元素周期表,如下圖所示。

某些元素的精確放置取決於我們希望突出顯示的特定屬性。因此,優先考慮原子電子結構的元素周期表將與主要標準為某些化學或物理性質的表不同。但是,從根本上講,還可以考慮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對元素進行排序,即不涉及原子序數或不反映電子結構的元素,還原為一維列表。

他們的方法是將每個原來的元素周期表編號(MN)分配給每個元素。有幾種方法可以得出這樣的數字,但是最新的研究使用了兩個可以直接測量的基本量的組合:元素的原子半徑和稱為電負性的特性,該特性描述原子將電子吸引到自身的強度。

如果通過其MN對元素進行排序,毫不奇怪,最近的鄰居擁有相當相似的MN。但是,更有用的是將這一步驟更進一步,並基於所謂的「二元化合物」中組成元素的MN構建二維網格。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什麼?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預測尚未製成的二元化合物的性質。這對於尋找未來和現有技術可能需要的新材料很有用。毫無疑問,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將擴展到具有兩個以上元素成分的化合物。通過考慮下圖所示的元素周期表,可以很好地說明尋找新材料的重要性。

新表不僅說明了這些元素的相對豐度,每個元素的框越大,表示的元素就越多,還突出顯示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且必不可少的技術相關的潛在供應問題。

以手機為例。其製造中使用的所有元素均通過電話圖標標識,可以看到一些必需元素正變得稀缺,它們的未來供應量不確定。

150年後,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不僅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教育工具,而且對於研究人員尋找重要的新材料仍然有用。但是,新的元素周期表版本不必視為較早版本的替代。擁有許多不同的表和列表僅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元素行為的理解。

該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化學雜誌》上。

參考: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jpcc.0c07857

#化學元素周期表#

相關焦點

  • 新元素周期表:科學家們提出了排列元素的新方法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由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於1869年創建的,全世界所有接觸過化學教育的人都對其非常熟悉,現在,俄羅斯的兩位科學家,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的Zahed Allahyari和Artem Oganov提出了一個元素排列的新方法,旨在幫助找到具有良好性能的新材料。
  • 美媒:科學家編制新「元素周期表」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已經開始為量子點——即他們稱之為「人造原子」的東西——編制新的「元素周期表」。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2月18日報導,量子點是由半導體材料製成的納米級粒子。報導介紹,以色列科學家烏裡·巴寧領導了這支開發新「元素周期表」的團隊。他說,新周期表是在他的團隊研發出一種讓量子點自行重組並形成分子的方法後自然形成的。巴寧等人在飽含情感的論文摘要中寫道:「原子的耦合是化學的基礎,催生出分子的美麗和豐富。」
  • 化學秘籍之元素周期表
    十九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後,化學家把原子論同元素的概念相聯繫,通過測定各元素的原子量來建立更為準確的元素分類方式。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提出了「三元素組」理論,他認為元素的原子量與元素的化學性質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規律性。1862年,法國地質學家尚古多提出了一種名為「螺旋圖」的分類方法。
  • 元素周期表仍為完結?科學家正在開啟第八周期元素世界的大門!
    表外第八周期元素是由Glenn T. Seaborg在1969年提出的。IUPAC定義一種元素,如果其壽命超過10年,存在14秒,這是它為形成一個核心電子云所需的時間。在這個核內沒有元素的合成或自然界中的該第一元素可能有原子序數121,從而將其命名為121號元素。
  • 元素周期表上的118號元素
    新華網莫斯科2月3日電(記者魏忠傑)俄羅斯杜布納核聯合研究所核反應實驗室主任奧加涅相3日說,該研究所計劃與美國科學家一同在明年年初進行實驗,以合成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8號元素。 據俄塔社報導,奧加涅相說,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用鈣的同位素離子轟擊鉲元素靶,轟擊會導致兩種元素的原子核合併在一起。
  • 元素周期表到底是咋來的?
    最後,拉瓦錫提出了歷史上第一個化學元素表。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時候還不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因為這張表並沒有體現出周期性。到了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那提出了「三素組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1869年3月,門捷列夫在大量工作的基礎之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提出了元素周期律,並且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當中涵蓋了當時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
  • 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19世紀俄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19世紀後半期,俄國自然科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湧現出一批傑出的科學家,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這些科學家的傑出代表後來,他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把所有的元素排成幾行,再把各行中性質相似的元素上下相對起來。
  • 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19世紀俄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19世紀後半期,俄國自然科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湧現出一批傑出的科學家,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這些科學家的傑出代表。1834年2月8日,門捷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亞託博爾斯克市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
  • 元素周期表的終點在哪裡?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發現的63種元素列成元素周期表,並留下一些空格,預示著這些元素的存在。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人們「按圖索驥」找出了這些元素。元素種類到底是否有限?周期表是否有終點?20世紀30~40年代,人們發現了92號元素,就有人提出92號是否是周期表的最後一種元素。然而從1937年起,人們用人工合成法在近50年時間又合成出20多種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尾巴增長了。這時又有人預言,105 號元素該是周期表的盡頭了,其理由是核電荷越來越大,核內質子數也越來越大,質子間的排斥力將遠遠超過核子間作用力,導致它發生蛻變,然而不久,又陸續合成了106~109號元素。
  • 元素周期表之位置決定元素(一)
    表中有長短不一的18個縱列,水平則有7行,下面還有另外的兩行「著陸跑道」。城堡是用「磚」砌成的,有件事兒在表中沒法一眼就看出來,但必須首先說明:磚的位置不能互換。每一塊磚代表一種元素,或者說一種物質(目前,元素周期表由112種已知元素和少量未知元素組成),如果有任何一塊磚不在它應該待的位置上,整座城堡就會崩塌。
  • 「元素周期表」隱藏著規
    就是我們目前發現的這些基本粒子,它能拼成一張表格,這張表格非常像我們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在利用粒子對撞機,研究了一個多世紀之後,物理學家們發現了這12種基本物質粒子。「基本粒子」與「元素周期表」隱藏著規律我們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當古人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時候還不知道原子實際上由更小的電子和質子構成的,仔細看現在的元素周期表,你會發現元素周期表有一側的元素非常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另外一側的元素則不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一般把不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那一側叫做「惰性元素」。
  • 科學家確認117號元素 元素周期表添新成員(圖)
    科學家確認117號元素 元素周期表添新成員(圖) 序號在92以後的重元素在自然界中難以穩定存在,104號及以後的元素被稱為超重元素,壽命更加短暫,迄今所有的超重元素均為人工合成。不過按照已提出幾十年的「穩定島」理論,隨著新合成的元素越來越重,它們會變得更加穩定,存在壽命也隨之延長。  近年來科學家合成了一系列超重元素,第114號和第116號元素已正式成為元素周期表的新成員。
  • 元素周期表
    認為現在的元素周期表是門捷列夫一個人的功勞是不妥的,至少有10+位化學家的貢獻。see 作者發表在《化學教育(中英文)》微信公眾號上的微課【微課賞析】探秘元素周期表+精彩PPT個人認為:元素周期律的提出,才讓人感覺到排布元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對未知方格的探索從未停歇
    △可能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副本,是在2014年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一次清理中發現的。(來源:聖安德魯斯大學)這個影響至今的發現,對與會者來說除了提出新的假說,最有新意的是對未知元素的預言。在許多科學家窮盡一生只為找到一種元素的時代,想要預言未知的元素簡直如同痴人說夢。
  • 科學趣談|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在編撰講義《化學原理》時,對各種元素的性質進行分析。當時人們已發現了63種元素。為了讓學生們便於學習,門捷列夫想把這些元素整理歸納成一個系統的表。1789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開創了化學的新紀元),他推翻四元素論(水、火、土、氣)的同時建立了自己的元素理論,還列舉了一個當時一直的所有元素表,將他們分為四大類:金屬、非金屬、氣體和土質。這是早期對化學元素進行分類的範例,是第一個化學元素的分類表。
  • 元素周期表錯了?
    元素周期表從百年前起就一直是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有個稀有元素他們可能從一開始就擺錯了,這意味著元素周期表得重畫。被命名為鐒的放射性元素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最底端,屬於錒類元素一欄,而這一欄專門從主表中單獨歸類出來。
  • 沿用150年的元素周期表,現在可能需要更新換代
    編者按: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伴隨了我們已整整150年,但在這期間內,化學家們卻仍然致力於根據最新的發現來修改和完善它,隨著越來越多的元素被發現和合成,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也變得五花八門。本文譯自《紐約時報》中原標題為「Is It Time to Upend the Periodic Table」的文章,本文作者Siobhan Roberts。
  • 元素周期表又添新丁啦
    114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現已正式獲得官方認可,成為元素周期表這個龐大家族中最具重量級的一員。直到最近,由來自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和國際純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的科學家們組成的專門委員會在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評估之後,終於接納了這兩位新成員,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也佔據了一席之地。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已有好幾個研究小組陸續宣稱自己已經成功製得了114號元素。
  • 元素周期表之位置決定元素(二)
    這樣的定義更具普適性,而且強調了電子的行為,更適合以電子為中心的元素周期表。雖然劉易斯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這種理論,但迄今科學家們還在利用這一理念,盡力嘗試酸能夠達到的強度極限。酸的強度用pH值來衡量,pH值越低的酸越強。2005年,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化學家發明了一種基於硼的酸,叫作碳硼烷,pH值為-18。
  • 元素周期表真的會在118號後「全劇終」嗎?科學家是這樣說的!
    作者:文/星球科普2016年,伴隨著四種新的化學元素被發現,人們熟悉的元素周期表看起來也終於要「全劇終」了,截至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118種不同的化學元素並填滿了整個化學元素周期表,難道這就意味我們不會再有更多的化學元素被發現了嗎?事實上,僅僅從元素周期表上來看並不意味著它就是完整的,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地球上還能有多少元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