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後半期,俄國自然科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湧現出一批傑出的科學家,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這些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1834年2月8日,門捷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亞託博爾斯克市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因患眼疾雙目失明,提前退休在家母親聰明能幹,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並通過科學管理,讓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型玻璃廠起死回生,母親的剛強幹練給小門捷列夫以終身影響。
1841年,門捷列夫進入託博爾斯克中學,在數學和物理方面表現出超常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184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中學畢業為讓兒子繼續深造,母親變賣全部家產,送他到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數學物理自然科學系求學。
在大學裡,門捷列夫選擇化學作為終身事業。
1854年,他寫出第一篇化學論文;次年5月,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大學畢業,並榮膺一枚金質獎章;8月,他在南部小城辛菲羅波爾的一所中學任教,就此開始了其化學研究的學術生涯。
1856年5月,門捷列夫完成碩士論文,通過答辯,獲得物理化學碩士學位。
3天後,他又順利通過任教資格答辯,並被批准任命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的副教授。
1859年初,門捷列夫獲準去德國進修兩年,1861年回國後,他編寫了第一本俄文《有機化學》教科書,並於1865年順利通過博土論文答辯,取得了博士學位,同年秋,門捷列夫被評為教授。
1868年,門捷列夫在彼得堡大學教授無機化學,因找不到合適的教材,於是決心自己編寫一本能夠反映現代化學發展水平的教科書。
為了寫好這本書,他仔細地研究了當時所發現的63種元素。
一方面,當時還有28種元素尚未發現;另一方面,已發現的63種元素中有11種的原子量測定得很不準確,門捷列夫大膽創造,想出了用卡片排序的好辦法。
首先,他把卡片分成三個一組,可結果並不理想,接著他又把卡片排成一橫行,還是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後來,他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把所有的元素排成幾行,再把各行中性質相似的元素上下相對起來。
他驚喜地看到,元素排成了縱橫交錯的行列,每一縱行,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從上到下逐漸變化:每一橫行,元素性質都隨著原子量的增大而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
門捷列夫非常興奮,他堅信自己發現了自然界中最偉大的規律,並很快把這個發現發表在《化學年鑑》上。
1875年9月,法國化學家勒科克·德·布瓦博德蘭宣布發現了一種原子量為5922,比重為4.7的新元素—鎵。
門捷列夫得知後,立刻給他寫了封信說:「鎵就是我原先預言的類鋁,它的原子量約為68,比重約為59-60,請你們再研究研究。」
德·布瓦博德蘭於是把鎵提純後再測,果然,鎵的比重5.94。
德·布瓦博德蘭激動異常對門捷列夫編制的元素周期表更是心悅誠服。
這件事情在科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不久,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硼和類矽被發現,這三種新元素的發現,確立了元素周期表的權威地位,奠定了現代無機化學的基礎。
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在聖彼得堡與世長辭,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