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島是日本長崎縣505個荒島之一,距離長崎市15公裡。島嶼外觀形似戰艦,因此還被稱為軍艦島。19世紀因在這裡發現了煤礦而興起,曾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城鎮,1974年,因煤礦關閉,島上所有居民撤離,端島一夕變為孤島「鬼城」。軍艦島人口最多的時候每公頃人口高達1391人,人口密度一度是東京的9倍,成為了當時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而這裡曾經是中國勞工的噩夢之地。
車諾比30年前,這裡是俄羅斯精心設計的「五星級」模範城鎮。這裡居住著五萬人口,都是核工業的高精尖人才,平均年紀只有26歲。30年後,這裡是鬼城。車諾比事故發生後,科學家預測,這裡大約到2萬年以後才能恢復正常,圖為在所有車諾比圖片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座摩天輪。
法國鬼村——格拉訥河畔的奧拉杜爾,在二戰結束之後的數十年裡,一個咒語般的聲音在世界各地迴蕩:不要遺忘。在法國,就有一個叫做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的市鎮,至今拒絕埋葬它的過去。這個小鎮是二戰中最為血腥的屠殺場地之一;1944年,德國不問青紅皂白地殺掉了642個居民,只留了7位倖存者。從此小鎮就以它最初被發現的樣子留存下來,樓房傾圮,車輛鏽蝕,作為對戰爭中滔天罪行的警醒。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
賽普勒斯的瓦羅莎,曾經是一個著名海濱度假天堂,土耳其軍隊佔領瓦羅莎,隨後設置路障和鐵絲網,將瓦羅莎變成一個禁區,非法闖入者將被就地槍決。瓦羅莎曾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之一,世界各地的名流都來這裡度假,如今瓦羅莎的難民和境內流離失所者人數達到20.8萬,這裡已經荒廢了近40年之久。
伯帝鎮位於美國加州北部,受18、19世紀美國淘金熱的影響,大批淘金者懷著「一夜暴富」的夢想蜂擁來到這裡,小鎮才逐漸被世人所知。這裡曾經是一個人口多達一萬人的繁榮小鎮。然而到了20世紀初,隨著金礦陸續在其他地方被發現,人們便陸續離開。到1943年,伯帝鎮上僅剩3名居民。上世紀60年代,政府將這裡設立為一座國家公園,昔日的熱鬧小鎮如今已然是一座空無一人的「鬼城」。
英格蘭的因伯鎮,當時二戰因盟軍要在此處為解放歐洲做準備,因伯鎮的所有居民被疏散,且不許他們再回來此地。如今這裡只有不列顛戰士的訓練場,每年會開放很多次,一般在法定假日和聖誕節都能來此參觀。
位於納米布沙漠(Namib Desert)的卡曼斯科,1908年時曾是一座鑽石礦城,村內遍布著德國風格的建築。礦產枯竭後,卡曼斯科也日漸荒涼,到了1954年已徹底成了一座棄城。如今城市原有的40%已被沙丘覆蓋。
在澳大利亞唯一的島州塔斯曼尼亞上,有一座監獄鎮,那就是亞瑟港。在1833年,它就變成了全澳大利亞殖民地流放犯人的懲罰地,直到1877年流放結束,它周圍的社區才得以重生。然而1996年4月臭名昭著的大屠殺又讓它陷入了黑暗之中。自由和禁錮,絕望和掙扎,毀滅和重生在此交替上演,唯獨不變的是永恆的自然風光。
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的半成品。1928年,他本計劃在巴西熱帶雨林中建立一個橡膠園,無奈自然災害與文化隔膜讓建築戛然而止,工程不得不於二戰結束時放棄,留下的便是現今的荒涼殘敗。
法國巴黎的地下墓室,延綿178公裡的地下隧道,埋葬了約700萬人,骸骨都整齊沿牆排列,並標明死亡年份。墓室裡的空氣非常乾燥,瀰漫著屍體腐爛的味道。墓室本是石灰巖礦場,後因墓地爆滿兼疾病爆發,於18世紀70年代開始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