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這意味著歷經26年後,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目前,能夠提供全球衛星定位服務的只有四家: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歐洲伽利略(Galileo)以及中國北鬥。長期以來,中國民用的位置信息服務大多由美國GPS壟斷。在北鬥服役前,中國精準打擊武器一般安裝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兩套衛星導航系統。既然如此,中國為什麼還要自建北鬥系統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中的北鬥導航系統模型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國人對於這句話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美國GPS首次大規模應用於戰爭。GPS的出現,不但解決了戰區通信問題,而且讓飛彈打擊的精度大幅提高。面對實力不弱的中東強國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42天即解決戰鬥,令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大為震驚。
1993年,美國以懷疑向伊朗運送化學武器原料為由,在印度洋公海上攔截中國貨輪「銀河號」,並要求登船檢查。美國當時局部關閉了銀河號所在海域的GPS信號,致使貨輪無法確定位置及航向,被美國軍艦截停長達三周,最終經過交涉,在沙特海軍基地接受美國登船檢查。
事後,美國不僅拒絕賠償損失也拒絕道歉。面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終於明白了「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的道理。銀河號事件一年後,中國北鬥系統建設開始上馬。之後又發生了臺海危機,堅定了中國自建系統的決心。
1996年,臺灣地區時任領導人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中國軍方隨後展開大規模軍演,向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3枚飛彈以示警告。據傳有兩顆飛彈偏離了原定目標,原因正是美軍切斷了GPS信號。
即使下定決心建設自己的定位系統,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反覆。核心技術要不來,能不能買來用呢?
歐盟國家因為美國只提供GPS民用級別的合作,提出了伽利略計劃,並邀請中國參加。2004年,中國斥巨資與歐盟籤署合作協議,出資額佔項目預算的五分之一。投入雖然如此巨大,但歐盟卻封鎖技術,而且排斥中國進入決策機構。無奈之下,中國退出了伽利略計劃,專注自主開發。目前,北鬥系統已經提前建成,而歐盟的伽利略計劃卻仍在建設當中。
或許有人會說,按照這種說法,每個國家都應該自建一套定位系統了。當然不是。國與國之間,雖然在聯合國都有自己的投票權,但客觀來說地位是不同的,這決定了發展模式也不同。像五個常任理事國這樣的國家,各自都有獨立的一票否決權,這客觀上要求在制定和執行戰略、策略時儘量不能受制於人。否則何談獨立呢?
如今中美在高科技領域展開較量,更加凸顯了「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受制於他國」的重要。不掌握這些必要的基礎核心技術,未來就可能面臨他國的「降維打擊」。看過《三體》的人應該會明白,降維打擊意味著什麼。
全球定位系統就是這種「維度」級別的核心技術,提供的是一個國家關於時空的基準網絡,不僅包括定位導航,還有授時服務。對於5G、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這些「新基建」來說,時間基準和空間位置基準是至關重要的功能前提。因此,北鬥系統是新基建的基建,是「基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