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養鸚鵡或文鳥等鳥類的人,可能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 鳥類和人類的體型大小差異這麼大,身體構造也不相同,為何能如此輕易了解彼此呢?雖然人類沒有翅膀,但事實上,在哺乳動物當中與鳥類最相似的正是我們人類。
包含人類在內的靈長類,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與鳥類最相似的進化動物群。人類祖先跟鳥類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也在樹上的生活,然後演化成現在的人類。人類還會利用聲音交談,這樣的溝通方式跟鳥類一樣。因此,人類與鳥類才會如此容易彼此了解,很有共鳴感。
相似的三大重點
人類與鳥類的相似處,大致可區分為以下三項。
1.彼此擁有相同的聲音世界與色彩世界
2.原本都屬於樹居生活者
3.能透過聲音與肢體語言溝通
人類祖先是非常脆弱的生物,無法安心地在地上生活,所以逃到樹上,因為其他哺乳類動物都是在夜間行動,為了不與之衝突,演化成日行性動物。
包含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眼睛都是長在臉的正面,雙眼可視範圍廣,其實這是為了在從這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時不會跌落摔死而進化來的。為了避免從樹上滑落,加強防滑效果,便有了指紋或掌紋。鳥的腳底也有掌級,當然也是為了防止從樹上滑落而發展進化的生理特徵。
我們現在有別於其他哺乳類對顏色的辨別能力,是因為我們跟鳥類一樣已經習慣日間生活,以視覺取代衰退的嗅覺來辨別可以吃的食物與不能吃的食物。鳥類也是透過色彩繽紛的視覺來辨別熟透的果實與有毒的果實。
人類和鳥類都使用相同的溝通方法,透過聲音傳達情報,再利用肢體語言補充、強調無法透過聲音表達的感情或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