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這篇文章真的在教你飼養史萊姆
【公眾號】種植牛人2018-12-28 14:24:02
閱讀(21240)
它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但是見過它的人,卻都想養一隻。
它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但是見過它的人,卻都想養一隻。
這個神奇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吧 ↓ ↓ ↓
現實中的史萊姆,就在你家後院
小編關注黏菌很長時間了,它漂亮又神秘,看過的人一下就被迷住了。
我們先來看一組圖欣賞一下吧!
你可能很納悶,形態怎麼差異這麼大,有的像粘液,有的像小棍子,有的像西米露……
其實,這些是不同黏菌的不同時期。
黏菌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而是一類獨特的單細胞生物。
黏菌綱(Myxogastria)
包括無絲菌目、刺軸菌目、團毛菌目、絨泡菌目、髮網菌目。它的英文名叫做slime molds(也作slime moulds),翻譯為史萊姆。很多人這時一下就感覺親切了,各種動漫、遊戲裡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但不知道史萊姆的創造者是否參考了黏菌)。
史萊姆(虛構生物)
史萊姆(Slime),是一種在電子遊戲與奇幻小說常常出現的虛構生物,最早在1958年同名小說裡出現。其流行形象是一種果凍狀或半液體狀、身體不透明或半透明、可以變換形狀、能夠分裂或融合的怪物,即使在劍與魔法類的異世界冒險題材裡也是相當特別和引人注目的存在。
黏菌並不罕見,在你家後院的枯枝落葉、樹幹朽木間,就可能發現。
一會兒到處爬,一會兒吹氣球
黏菌一生有兩個階段:營養和繁殖。
營養階段的它,有點像變形蟲,在樹上、地上攤成一片,叫做原質團,外面包裹著一層膠質的鞘,不斷分裂成樹枝狀到處爬行,通過吞噬食物顆粒獲得營養,這樣到處爬行找東西吃的樣子很像動物。
原質團可以分為3種類型:原始型、隱型和顯型。最著名的是顯型原質團,所以我們今天就單講這一種。
||| 顯型原質團的外形
顯型原質團,是絨泡菌目的特徵,它呈扇面網脈狀,裡面的原生質作「節律性往返流動」,這裡大家可能不懂,什麼是往返流動?就是往前先衝一段,往前衝的時候,速度從零增至最大,再慢慢降至零,然後再往後縮,速度也是從零增至最大,再慢慢降為零,這樣循環往復——動次打次動次打次(註:北方話叫「顧湧」)。每次往前走的時間略大於往後縮的時間,因此在宏觀尺度上是這樣走一大步退一小步地往前爬。
有人可能要問,為什麼不能一直往前爬,非得退一下退一下的?有一個實驗的結論是說,當原生質流到達扇面的頂端時,由於向前再也沒有「路」了,就有一個反作用力讓它往回流。當它再回頭往前頂的時候,不會完全順原路回去,而可能會拐個彎,分個叉,這樣就形成了多個前進點,使原質團的前緣呈扇面形。這只是說法之一,小編也不確定是否真的如此。
到了繁殖階段,它會長出一根根氣球狀或其他形狀的子實體,散播孢子。這又跟蘑菇很像。黏菌就是這樣,一會兒像動物,一會兒像蘑菇。
下面是菌類愛好者曳尾菌做的一次關於黏菌的飼養實驗日記:
(以下為曳尾菌第一人稱敘述)
子實體生長的過程,一天一個樣,甚至一天好幾樣。你早上看它和晚上看它,會以為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只有持續記錄才能看到變化過程。這是我拍攝的一塊褐髮網菌子實體的生長過程:
||| 褐髮網菌子實體生長過程
黏菌可以怎麼玩?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黏菌也沒什麼好玩的?那是因為我還沒說到好玩之處。現在開始說。
如果你看過文章開頭的視頻,會驚訝無比:黏菌沒有神經系統,卻有著令人難以想像的「智慧」。它會走迷宮,還會規劃交通網絡。
我先說說走迷宮。正好前幾天剛讓我的黏菌走過迷宮。
我用注射器往迷宮裡灌進去剛煮沸的水瓊脂,等它凝固。瓊脂含水,黏菌喜歡在瓊脂上爬。
夾2顆爬滿黏菌的燕麥片放在迷宮中央,左右終點各放半顆麥片。它們最愛吃麥片了。
黏菌來到新環境,就開始探索新空間。一邊走,外層的膠質鞘脫落,作為標記。它會避免碰到自己留下的標記,因此不會走重複的路線。當它們找到新燕麥後,會用最短的線路連接新燕麥和大本營,收回多餘的路線,這樣最節約能量。
||| 黏菌從中央出發,佔用的線路越多,前鋒越稀薄
要做到這一點,要保證初始黏菌量夠大,讓它在覆蓋所有線路。但我加入黏菌的量太少,它沒有本錢在所有線路上都試一遍。因此觀察到更有趣的現象——掉頭往回走。
照片上能看到,原質團曾經幾次突然掉頭回去,似乎對前路沒有信心。它會向每個方向前進一段距離,如果沒有找到食物,會撤回原生質流,向其他方向邁進。而它試錯的這段距離,或許與原生質總量、路面寬度、環境的溫溼度及光照都有關係。
||| 即將找到左邊燕麥時,黏菌卻突然扭頭回去了
||| 先找到了右邊麥片,吃飽後,一鼓作氣,終於找到左邊燕麥片
紀錄片裡,有人按照東京城市的布局,用麥片代替重要地標,擺好位置,然後放入黏菌。最後黏菌在麥片間形成的網絡,竟然和建設多年的東京地鐵網驚人地貼合!
||| 黏菌自己跑出了一個「東京地鐵網」
有人甚至考慮,在規劃城市交通線時,要不要先讓黏菌規劃一下。不過這個事在學術上還在議論,是否具有仿生價值還未定。但對個人來說,實在是個有趣的小實驗。
這個實驗我也在做,它的原理和走迷宮一樣,黏菌找到食物之後,就會留下最短的路線,作為主幹道。再建立一兩條次要路線,以防主幹道被切斷。最後收回其他路線,剩下的網絡就是連接所有點的最優路徑,能確保吃到所有的燕麥,同時消耗最少的能量。
||| 黏菌交通網絡實驗
除了這兩個最廣為人知的實驗之外,我還有別的玩法。
我弄了一塊海綿放在方盒子裡,吸飽了水,然後夾一大塊附著黏菌的燕麥片放在左上角,右邊擺放燕麥片,擺什麼圖案呢?想起冬季最耀眼的星座,我就擺了獵戶座的圖案。
||| 黏菌老巢發黴了,不過黴菌成了黏菌的食物。最後黏菌網絡基本固定
最後讓我意外的是,黏菌沒有畫出獵戶座的圖案,而是形成了一個密集的網絡。所以,黏菌是否真如紀錄片裡所說,會規劃最優路線?也許沒那麼簡單,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實驗觀察一下。
如何飼養一隻黏菌?
對,每個人。以上的實驗,我並不是在實驗室做的,而是在我家的桌上。親身飼養過後我發現,黏菌是一種又好養、又省地、又安全、又科幻的寵物。
怎樣得到它
去溼潤的森林找腐爛的木頭,最好是巨大的倒木,仔細觀察倒木靠近地的那面,就可能看到黃色的黏菌網絡。
||| 拿鏟子小心鏟下倒木的樹皮,裝在盒子裡,帶回來培養。
在野外發現黏菌的乾燥子實體後,也可以帶回家,然後揉碎子實體,將孢子粉撒在溼潤的腐木中,一兩周之後,可能會長出原質團。
||| 成熟的子實體
養在哪
玻璃魚缸、微波爐飯盒都行,平時蓋上蓋子,蓋子戳幾個眼。不用擔心黏菌跑出來,它們只喜歡溼潤環境,就算孢子飄出來也沒事,對人無害。把帶著黏菌的木頭放進鋪了溼潤濾紙的盒子裡,保持濾紙溼潤就可以。不要光照。平時放在陰暗的地方,欣賞時再拿出來。
||| 一個標準的黏菌飼養環境
餵什麼
黏菌很喜歡吃燕麥片和蘑菇,間雜著餵食,就能養得很健壯。定期清理腐敗的食物,用涼白開清洗盆器邊緣(不要洗掉黏菌)。
||| 被餵得非常健壯的黏菌
||| 黏菌吃燕麥片
我還試過給黏菌餵香菇和平菇,一天後,黏菌吃光了平菇,而香菇沒人理,悶得它在角落裡躺著開傘了。看來黏菌更愛吃平菇。
||| 左上角的香菇不被黏菌青睞,悲傷地獨自綻放
於是我給黏菌在盒子右上角餵一個很大的平菇,這是它一晚上的變化,迅猛極了!它真的好愛吃平菇啊。
||| 一夜之間,黏菌就撲上了平菇
繁殖
當黏菌餵得很肥之後,它會停止進食,一直向乾燥的地方爬,這時將食物拿走,給它一點光線,溼度稍微降一些,它就會長出美麗的子實體。
||| 黏菌長出了子實體
以上為曳尾菌的日記記錄內容
小編有話說
黏菌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只是屬於生物的一種。黏菌不適於大規模飼養致富,只可作為一種閒時愛好培養。
此篇內容僅供參考。
內容來源:曳尾菌提供日記,博物雜誌整理
圖片來源:曳尾菌
編輯:種植牛人編輯組
點擊好看,一起為2019祈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