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這是詩人陶淵明曾在《桃花源記》中
描述過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的情景
為了尋找這樣一個書中描繪的「世外桃源」
小編經過四處打聽
在白垛鄉白垛村有一個人們稱為「天坑村」的隱世村落
為了一睹它的風採
小編和兩位同事收拾好裝備
迫不及待地驅車前往
從縣城出發,經過近四十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了路的「盡頭」,由於喀斯特地貌的緣故,進村的道路沒有修建通村公路,想要進村只能靠步行。進村的唯一通道是眼前這一條盤旋在懸崖邊上的彎曲小徑,每次只能依次通行。據說,這裡的人們如果有物資需要運輸,只能依靠肩挑背扛,或者馬匹託運。
一路上,在感嘆「路難行」的同時,眼前的植被與喀斯特巖石也讓我們為之動容,他們看上去是那麼的「桀驁不馴」,好像在告訴我們,這裡不想被外人打擾一樣。對「天坑村」的好奇,進一步加重了。
快到達谷底的時候,清晰地聽見山間潺潺流水的聲音,抬眼望去,這裡四面環山,頭上的天空如青花瓷碗口一般大小。沿著蜿蜒的小路一路前行,沿途的景致也在不斷的更迭,河流在靜靜的流淌,林間鳥兒在樹梢小憩,四周的大山默默的守護這裡的一切。
沿途中,一座廢棄碾房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雖然四周的門房已經殘缺破舊,中間的碾盤也不再轉動,但可以想像,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的人們辛勤勞作的場景,在短暫的思緒過後,我們繼續前行……
穿過山間小路,眼前的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前方正有三三兩兩的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沒有現代化的農耕機器,只有兩頭黃牛、兩匹駿馬,男人在前面犁地,女人在後面跟著播撒種子,我想,古時「男耕女織」的情景,應該就如眼前一般吧!我們上前與一位老者閒聊,看著他滿是褶皺的雙手,和那雙經過歲月積澱波瀾不驚的雙眼,仿佛對於我們這些「外鄉人」的到來並不感到驚訝,與老者一番閒聊後,他非常熱情的邀請我們到他家裡去吃些粗茶淡飯,由於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還未達到,所以婉拒了他的邀請,繼續前行。
繼續往前行一二十米,整個村子呈現在眼前,看上去是如此寧靜祥和,宛如一位老婦孺,端莊地、靜靜地坐臥在此,亙古不變。
走進村子,一幢幢充滿歷史氣息的木屋緊緊挨在一起,鵝卵石鋪設的道路也被「古往今來」的村民們磨平。我們找到了本村的老支書楊秀禮,他告訴我們,曾經聽村裡的老人講過,村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當時這裡的祖輩們從江西遷徙至此,從此便在這裡安家。過去,這裡也是周邊鄰寨的貿易中心,也有過人來人往的繁榮景象,不過,那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了,久到人們都快忘記這個小村落。
「天坑村」原本叫山洞,或叫「三洞」,村裡的人說,從村子河流上遊往下數,到這裡正好是第三個洞,所以過去叫「三洞」,從村莊高處望去,對面的山上正好有一個洞,它兩面恆通,遠遠望去,仿佛山間掛著一面鏡子。
他告訴我們,這裡居住的人們大多數都是老人,五十多歲的在這裡都算得上是年輕人了,曾經有幫扶幹部來動員他們搬到城裡的扶貧安置小區,但是在這裡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們,不願意離開這片生養他們的故土,他們早已習慣了這裡的寧靜,習慣了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隱世的村落懷揣著生活的古樸,天坑村因地勢條件,用電一直不穩,給當地村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2019年,施秉縣供電局為村裡拉牽了高壓線,讓村民們能夠正常用電,大大提高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
不知不覺中,天色漸晚,在與老支書告別後,我們踏上了返程的路,行進中,夜幕亦濃。此時,村子裡已然炊煙嫋嫋,恰是無言地訴說著莊戶人家的喜樂哀愁,訴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因為它是人間的未來和希望,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記憶和嚮往,更是鄉村一道優美而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