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是散落在大地之上的眼睛,千百萬年來遙望著蒼穹。
它們是流水的傑作,是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獨特喀斯特奇景。
天坑作為一種奇特的地質奇觀,以它們千姿百態、壯美瑰麗的英姿,吸引著國內外的專家和愛好者。此前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曾有大量集中的發現。截止到2010年,全世界已發現並確認的天坑約80多個 ,其中有超過50個在我國。不僅如此,全球已發現天坑中的3個特大型天坑,重慶奉節小寨天坑、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廣西巴馬好龍天坑均在我國。
位於我國重慶奉節地區的小寨天坑以它超過660米的深度,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深的天坑。
好龍天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縣,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600米,最大深度約為510米,總容量約1億立方米。是我國乃至全球目前已發現的規模碩大,形體最完整的巖溶天坑之一,在我國已發現的十大巖溶天坑中,位居第二。
大石圍天坑位於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樂業縣境內,長約600米,寬度超過400米,深度達到600以上,是被國內外專家認可的「超級天坑」。而就在這片群山之中,還分布著鄧家坨、茶洞、神木、白洞等30餘個天坑。這些天坑集中分布在近2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天坑群——大石圍天坑群。
最近幾年,在我國陝西省境內又一次發現了更大規模的天坑群。在漢中地區發現天坑有54處,溶洞316處,豎井23處,漏鬥25處,其他地質遺蹟109處。更為奇特的是,從世界範圍來看,以往發現的天坑都分布在北緯30度以內。而在陝西境內,它們竟神秘地大規模出現在了北緯33度。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人類對天坑的探索從未停止。為了進一步展開對天坑的研究,科學家們再次啟程。經歷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察,科學家們歷經徒步、涉水、巖降、洞穴探險,走過數十公裡無人區,深入探索了數十個天坑之後,終於對天坑這個獨特的景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科學家們發現,水是天坑形成的第一要素。在他們考察過的所有天坑底部都發現了大量的溶洞、暗河。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底部發現了水量充沛的百朗地下河;而小寨天坑底部的暗河,竟然還連通著15千米外的天井峽地縫。正是這些強大的地下暗河系統塑造了龐大的天坑群。
在天坑的底部,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各種罕見的珍稀動植物。
專家解釋說,一般的天坑,都有著相對封閉的內部環境,底部與坑口地表相比擁有較大的溼度、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負氧離子濃度,加上穩定的溫度、豐沛的降雨、充足的熱量、適宜的溼度等條件,使天坑形成了有別於周圍區域的小氣候和適合生物生存的獨特生境。因而天坑為各種生態類型動物的繁衍和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科學家還發現,天坑不僅是動植物的生存天堂,其實在我國的一些天坑裡,早就有過人類的生存痕跡,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村莊就坐落在天坑的底部,這裡環境優越,當地人祖祖輩輩在此生活。
地理學家們的不斷探索,讓我們見識到了天坑的壯觀與獨特,了解了它們從孕育,到發展的過程。儘管這個周期遠比人類的生命漫長,但如果人類能夠在有生之年,從不同生命階段的天坑中,掌握到更多的地理信息,從中學會應對環境變遷的方法,那麼,我們與這些靜默的大地之眼的相遇就是幸運的。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或付稿酬
編 輯:小鄧先生
商務合作:56571028 1573060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