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午,正午出生的正午,優點是愛吃,缺點是愛吃,特長是愛吃。愛屋及烏,愛吃的人看啥能能是吃!
我從小就是個好吃的人,毋庸置疑。想想我好吃的啟蒙者,應該是我姥姥,那個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出來的文盲小腳老太太。
她字不識得幾個,人卻和善慈愛,我小時候的故事來源除了媽媽給我訂的各種畫報兒童書籍,主要來自這個擁有有趣靈魂小個子老太太。她給我講的故事有一些是她小時候的故事,有的是她看過的大戲,還有她信手拈來的生活小常識。每次都講得惟妙惟肖,人物也活靈活現,讓小小的我心生嚮往。
為啥想起老太太呢?因為昨兒外頭月亮高懸,星星也看得清楚,在關窗的時候,姥姥故事裡那句「星宿花糕,月明豬肉塊子」不期然從腦子裡冒出來。
那是個我百聽不厭的故事:從前,鄉下有個小媳婦兒,人傻貪吃剛結婚,晚上去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尿溼的花鞋(哈哈哈哈,姥姥的故事裡有好多的傻媳婦傻姑爺),怕婆婆和丈夫笑話就跑到房頂上晾著,對著月亮和滿天星星邊流口水邊發呆,丈夫見她半天也不回屋,就喊她下來,問她天有啥好看的,她跟丈夫說:「星宿花糕,月明豬肉塊子似的。」姥姥有很重的山西忻州口音,加上她是老一輩的人,說話總夾著點像古語一樣的用詞,以前不覺得,現在大了,才越來越覺得這說話方式有意思。這傻媳婦說的是:你看,星星像花糕一樣,月亮白白的像豬肉塊兒一樣。你品,你細品!這哪兒是個傻媳婦,這可真真是個妙人兒呀~

山西的花糕,不像雲南的鮮花餅一樣用玫瑰花瓣入餡,它是用發麵蒸的有造型的饃饃,用棗點綴,再塗上紅花柳綠的顏色,吉祥喜慶。無論是過年節還是婚慶壽宴,都有花糕饃饃。
我姥姥曾經有套專門做花糕的工具,其實就是一個小梳子、一把小剪子和一個小細棍。一團面揉一揉,剪一剪,一個小兔子小刺蝟小魚什麼的就出來了。

說起山西的吃食,我最愛的忻州特產「定襄蒸肉」。說是蒸肉,肉的含量真不多。做法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得費點力氣。肉餡加蔥薑末花椒粉料酒生抽調味醃製,土豆削皮蒸熟趁熱搗成土豆泥加等量1:2澱粉麵粉揉團,期間把調過味道的肉餡和進去,加鹽調味。等面和好,可以擠成小丸子直接上鍋蒸,可以拿空碗抹油蒸成碗託一樣的形狀,也可以直接把它捏成個長方坨坨,上鍋蒸熟。等熟了晾涼,可以直接燴菜裡放丸子,可以直接切片蘸加了蔥蒜末的油醋汁,可以切小塊炒著吃。

小時候一直不知道它的官方名稱,只跟著姥姥叫它「筆筆」,大了才反應過來,姥姥說的是「餅餅」,哈,不知道小時候看超女喜歡筆筆有沒有這蒸肉的原因。
這蒸肉材料簡單,記憶裡最好吃的是姥姥做的,得了她真傳的大舅媽做得第二好吃,自從她們過世後,這就是記憶中的味道了。後來從某寶上無意中發現了可以網購,買過幾次,雖也解饞,但畢竟不是小時候那個「筆筆」味兒了。
你看看,詩情畫意的人「月明思故鄉」,我,瞧著明月思得都是啥?不說了,我去下單了買蒸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