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外媒14日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霍金童年時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複雜的玩具。他於1959年在牛津取得自然科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20歲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22歲的霍金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醫生當時認為,他只能存活2-3年。然而,醫生的預測並不準確,霍金繼續進行他的科研工作,結了兩次婚,並育有三個孩子。
童年霍金
因為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他只能靠右眼的肌肉移動特製眼鏡的按鈕,操作發聲器「講話」。
霍與妻兒在牛津大學
1988年,霍金出版《時間簡史》,解釋宇宙、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學理論。《時間簡史》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澀,很多人買回家並不看,因此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
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11月6日表示,技術有望逆轉工業化對地球造成的一些危害,有助於消除疾病和貧困,但人工智慧需要加以控制。
霍金客串《生活大爆炸》
霍金曾三次來到中國。第一次來是在1985年,43歲的霍金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合肥的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做了兩次演講。
一次關於黑洞形成的理論,一次關於「時間為什麼總是向前」。
1985年,霍金在合肥與中國學者們合影
第二次是2002年,霍金訪問中國17天,並在工作人員幫助下,登上了長城。他還說「如果不讓我上長城,我就死在北京!」
霍金杭州
8月18日,霍金在北京做科學報告,震驚中國學術界。據說當時門票被炒到了800元一張。
霍金第三次來中國是在2006年,他在香港、北京都做了關於宇宙起源的演講。
霍金遊覽了天壇和頤和園
霍金著作名稱:
1973年 《時空的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1988年 《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
1993年 《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1年 《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1]
2002年 《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1]
2005年 《時間簡史(普及版)》(及插圖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1]
2005年 《上帝創造整數》(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2007年 《喬治的神秘宇宙鑰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喬治的宇宙尋寶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喬治與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
2010年 《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2013年 《我的簡史》(My brief history)《時間簡史續編》《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時空本性》《未來的魅力》《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
▽霍金生前最後一條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