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產婦生娃破紀錄,抬個腿娃就落地了,殊不知「急產」傷娃還傷己

2020-12-08 母嬰參考

臨床上對於分娩時長有標準,從子宮開始出現有規律的宮縮到胎盤完全娩出,正常情況下,初產婦整個完整過程大約需要16~18個小時,經產婦則大約是6~10小時。

執筆:周瑤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產婦在產房足足待了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把孩子生了下來,不免感嘆女性分娩的艱辛,然而有些人卻偏偏與別人不同,仿佛生娃對她們來說異常簡單。

二胎寶媽生娃只花了兩分鐘,助產士:她抬腿就生了

不久前,英國一名二胎寶媽生第二個孩子時,整個接生過程只花費了兩分鐘,大概率成為了世界上分娩最快的母親,她甚至決定申請金氏世界紀錄。這位媽媽甚至表示,生娃太快,她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還以為自己只是不小心排便了。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這位媽媽的名字叫特裡·萊特(Terri Light),她僅僅花費2分鐘就生下的寶寶被取名為艾娃,出生時6磅13盎司(3.08千克),且身體健康狀況一切正常。

特裡自己都不敢相信,因為她感覺只宮縮了一次,小寶貝就出生了,而在她29歲生第一個孩子時,經歷了痛苦而又漫長的真正24小時分娩過程,這兩次的對比,讓她有些感慨,更是對這次的經歷有些慶幸。

同樣驚訝的還有產房裡的助產士們,小艾娃仿佛在呼吸之間就出生了,整個接生全過程只花費了兩分鐘。她們目擊了整個短暫而又令人驚奇的過程,大概就是特裡躺上產床剛一抬起腿,寶寶就出生了,於是她們立馬反應過來衝過去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助產士表示:「我們從業這麼多年,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

在被問道為什麼會這麼快時,特裡說:「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僅僅和丈夫走了一會,可能就是走路幫助我輕鬆分娩,因為當我回到床上時,一次輕微宮縮後,孩子就出生了。」

實際上,這種事情在過去也曾發生過,四年前,一名名叫黛西的20歲女子聲稱,她在5分17秒內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波比,成為當時世界上分娩最快的女子。現在,特裡已經向金氏世界紀錄官方上報了自己的分娩經歷。

可以說,特裡是非常幸運地,這不僅體現在她僅花費了2分鐘就成功生下了寶寶,少遭很多罪,更在於母子倆都平安,要知道,像這種急產情況,危險是十分巨大的。

何為急產?

臨床上對於分娩時長有標準,從子宮開始出現有規律的宮縮到胎盤完全娩出,正常情況下,初產婦整個完整過程大約需要16~18個小時,經產婦則大約是6~10小時。

急產分娩其實就是指在產道無阻力的前提下,產婦的宮口迅速全開,總產程小於3小時,胎兒娩出用時低於30分鐘結束分娩。這種情況一般以經產婦最為常見,約佔正常分娩的3%,但無論是對產婦還是胎兒,都存在較大風險。

在一些影視作品或新聞事件中看到「街邊生娃」、「廁所內緊急生娃」、「孕婦走路孩子掉出」等分娩特別突然的情景,通常就屬於急產。

急產的風險

1、對產婦

誘發大出血:因為進入產城非常突然,宮縮沒有一個循序漸進、慢慢變強的過程,可能會導致產婦一下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宮縮,由於沒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很容易出現產後子宮痙攣和收縮乏力,從而誘發產後大出血;

導致會陰撕裂:急產時胎頭下降速度往往非常快,甚至產婦自身都沒有反應過來,她們的身體沒有一個適應和緩衝的時間,可能會造成會陰部位或者產道的撕裂,且一半撕裂情況往往比較嚴重;

容易發生感染:分娩時對手術環境的要求較高,而急產發生時往往都猝不及防,很難保證環境的衛生,當事發突然來不及消毒或送醫院時,在非無菌的環境下分娩,容易滋生細菌,導致出現感染現象。

2、對胎兒

腦出血:急產時,胎頭迅速通過產道,而由於急產來臨迅速,母體一般開沒有經過良好地擴張,導致胎頭很難通過產道,而此時母體也會因為疼痛感而宮縮更加劇烈,如果受到產道擠壓力量過於強大,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現缺氧或者是腦出血等風險;

缺氧:分娩速度過快會導致胎盤血液循環受阻,分娩時容易出現大腦缺氧,而肺部羊水和其他物體也無法被擠壓排出,可能會導致新生兒窒息。

摔傷或臍帶感染:如果分娩發生的太過突然,接生者可能會難以接到寶寶,或根本沒有人反應過來,新生兒很容易出現摔傷等意外事故,出生後也容易出現臍帶感染。

急產後如何處理?

1、在醫院外發生時

產婦不能用力屏氣,張口呼吸,記清楚自己宮縮的時長以及間隔時間,在最短時間內趕往去醫院做全面檢查,看看是否存在軟產道撕裂損傷、產後出血,以及檢測新生兒的身體狀況是否正常。

如果不是在無菌環境出生,寶寶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還需要住院觀察是否存在感染情況;如果是墜落產,則需要做CT或者核磁振,觀察是否存在身體骨折或者顱腦外傷(可能還需要注射維生素K)。

2、在醫院內發生時

若是在醫院內發生急產,產婦只需要保持冷靜,聽從醫生的安排即可,有醫生的照看一般不會出現大危險,但仍然要保持情緒穩定,不宜過於激動,避免誘發產後大出血。

相關焦點

  • 媽媽穿睡衣接娃上學,影響形象不說,還傷孩子自尊心,別再做了
    許多寶媽都有一個同感,那就是生了孩子之後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不管生娃前有多麼時尚靚麗,生娃後都難以避免漸漸成為一個「黃臉婆」。媽媽們忙於照顧孩子忘卻一切雖然非常偉大,但是媽媽們的形象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大的。
  • 「午時不生女,子夜不生男」?生娃時間有講究,別只看娃的感受
    相對於產婦生男生女,大家更擔心孩出生時間不妥當,其中「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的俗語流傳了多年,直到現在也有人將其作為生娃的參考條件。 不同屬相的寶寶性格確實會有些差異,那麼俗語中「午時」和「子夜」的差距又代表了什麼呢?
  • 上午生娃和下午生娃有什麼不同?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在裡面
    上午生娃和下午生娃有什麼不同?陽陽(化名)最近在醫院待產,預產期就在這一兩天,本來夫妻兩人是打算順其自然地進行生產。可是在一旁幫忙的婆婆卻在嘴上念叨著一定要在上午的時候生娃,這樣對孩子比較好,孩子將來不管是身體還是運勢會比下午生的孩子好。但是陽陽卻不信這套,人的運勢前程都是需要靠自己來爭取努力,怎麼可能就看是否出生在上午呢?
  • 同樣都是紙,為啥產婦生娃時要用刀紙,而不是衛生紙?醫生說實情
    有很多人對「刀紙」存在誤解,很容易將刀紙與衛生紙搞混,在生娃時拿衛生紙進去,結果鬧出了不少亂子。同樣都是紙,為啥產婦生娃時要用刀紙,而不是衛生紙呢? 小茜的閨蜜阿爽剛生完二胎沒多久,就帶著寶寶去小茜家做客,還特別準備了一份清單,讓小茜按照上面寫的買,準不會出錯! 阿爽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小茜強調了多買「刀紙」,到時候一定會用得上。
  • 比起生娃,我覺得縫針更痛!如何避免撕裂與側切,這幾點必不可少
    「那種持續增強到頂點的疼痛,一輪接一輪,並且有可能是十幾個小時的循環。」「等到娃出來以後,那種疼痛感好像已經遺忘了,只要寶寶平安,一切都值得。」但說起撕裂與側切,經歷過的媽媽都是統一的說法,「比起生娃,我覺得縫針更痛!」
  • 趣味科普:為什麼晚上生娃比白天多?產科醫生:熬夜接生接到頭禿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通常產房白天傳喜訊生娃的人沒有那麼多,但一到了晚上以後,生娃的就特別多,到底是為什麼呢? 記得表妹生娃的時候,也是在晚上,大概晚上十一點多,過了幾個小時,表妹出來了,母子平安。當時跟表妹同一個產房的產婦,也有好幾個生的。
  • 生娃前這六件事醫生不會告訴你,孕媽要提前知曉,避免鬧「尷尬」
    據統計:2016年中國有1700多萬名產婦,預計到2020年,產婦總量將會達到2000萬名。 每年都有很多新媽媽,因為沒有生育經驗,很多都不懂,所以在生娃前後還鬧了不少的尷尬。
  • 趕在一天中這幾個時辰生娃,產婦省心省力不說,寶寶也會更安全
    「小子難得正當午,女兒難得半夜時」,許多老人認為男孩午時生最好,可以吸收太陽的陽剛之氣,女孩子時生最好,可以吸收月亮的陰柔之氣。專家認為:雖然這樣的判斷固然有一些封建迷信在裡面,但其實不同時辰生孩子,可能效果確實略有差異。不同時辰生孩子有什麼區別?
  • 下海遊泳順便生了個娃,天然的水中分娩,網友:不會引來鯊魚嗎
    導語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產婦生孩子除了能通過順產或者剖腹產的方式,還有水中分娩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國外非常流行,這些產婦有的會在家裡進行水中分娩,甚至有些產婦在下海的遊泳的時候,就順便生了個娃。案例在俄羅斯就有一個孕婦,她帶著全家去埃及旅行。
  • 5歲的娃發熱抽搐不止,媽媽靈機一動,卻把娃給害慘了
    來源: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娃燙傷了塗牙膏」、「被門夾傷手指,往傷口撒胡椒麵止血」、……看到娃有個「小意外」,很多家長一下子陣腳就亂了。第一反應不是找醫生,而是把自己聽說的各種「急救知識」派上用場,也不管到底靠譜不靠譜。
  • 生娃前後的差距有多大?冒「毀容」風險生娃的媽媽,都是勇士
    於是就有了「生娃前VS生娃後的對比」話題,很多寶媽紛紛曬出自己生娃前後的對比,一眼就能看出前後差距有多大。 寶媽們曬生娃前後對比照:生育風險堪比「毀容」 左邊這張照片看起來有點撞臉女星陳鈺琪,精緻的瓜子臉、水汪汪的大眼睛,妥妥的女神一枚。
  • 超過40歲生娃雖有風險,但存在的這幾點優勢,也讓年輕女性羨慕
    生還是不生?超過40歲生娃,顧慮的事很多,高齡產婦有風險,孩子剛成年自己就已步入花甲,還有公婆歲數大沒人照顧娃等等現實問題。但也存在下面這幾點優勢,讓很多年輕女性羨慕不來。40歲左右生娃有什麼優勢?當生下來的小鼠再被送去學習同樣的遊戲時,實驗組的小鼠很快就能學會,而對照組的小鼠學習時間,和之前實驗組的大鼠父母們學習的時間接近,呈現出完全未接觸過這類遊戲的狀態。這項科學研究表明:動物後天的本領,是可以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的,他們的子女會在這些方面有更好的天賦。由此可見,大齡夫妻的社會經驗、學識都更加豐富,想必他們的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也會更好。
  • 雞娃、牛娃、青娃……拼娃的背後,是家長的焦慮還是培訓班的狂歡
    幾個網絡熱詞自行體會一下:雞娃:北上廣深中產家庭流行的教育方式,「虎媽」「狼爸」打雞血式養娃。不停給娃安排各種學習、培訓班等。牛蛙:特長拔尖的娃。比如,英語很棒叫英牛;奧數棒就叫奧牛。英語、奧數都很強?恭喜你,英奧混血牛。
  • 無論順還是剖,有幾件事儘量在生娃當天做完,月子期間基本沒負擔
    不料過了幾個小時,護士過來檢查發現瑩瑩還沒有進行排尿,於是便給她插上了管子輔助排尿,家人都感到困惑, 並且這種恢復並不是從坐月子開始,而是從生完娃的當天就已經開始了,媽媽們也不必擔心自己不知道怎麼辦,醫護人員都會進行提醒和幫助,只需要進行配合即可,切記及時執行,不要忘記或者漏做,這樣傷害的只會是自己的身體,影響恢復。
  • 90後產婦遭遇男醫生「開手指」,產後沒回過神來:再也不想生娃了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一些婦產科男醫生接生的案例,大多數孕媽還都是無法忍受的。前不久,一位90後寶媽就在社交平臺上自述了自己遭遇男醫生接生的事件。這位寶媽是個新手媽媽,在分娩之前做了更多準備,最終鎖定了一家醫院進行分娩手術。本以為好的醫院能為自己帶來安心,可是沒曾想卻是由男醫生來輔助自己生產。
  • 如果男人代替女人懷孕生娃!!!
    之前代孕風波在網上火了後,小愛看評論裡很多人建議還不如研究研究怎樣讓男人懷孕生娃。果然群眾的眼睛是錚亮的,太善於捕捉重點啦!每次喝幾口他就想偷偷把剩下的三分之二倒掉,但是看到笑嘻嘻坐他對面的婆婆他認慫了,只好喝個底朝天。這樣婆婆才會有成就感的把碗撤走,為他和他肚子裡的娃準備下一頓進補的雞湯。
  • 這種野草農民們很討厭,其蒴果是農村娃的玩具,殊不知價值珍貴
    導讀:這種野草農民們很討厭,其蒴果是農村娃的玩具,殊不知價值珍貴!農村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如童話裡的世界,令無數城裡人嚮往。城裡的孩子們每天與手機、電視、電腦為伴,而鄉下娃娃們每天都融合於大自然中,欣賞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還能去野外山坡挖野菜,摘野果子吃,其樂無窮。
  • 盤點娛樂圈中的「超生遊擊隊」,三個娃的不算多,還有四個娃的
    被王思聰諷刺成「單親媽媽」的吳佩慈就是如此,吳佩慈今年已經41歲了而且還有了四個孩子,但是你能想像嗎?都這樣了,吳佩慈居然還沒有結婚,也難怪王思聰會陰陽怪氣嘲諷她了。 接著,兩個人就一直在一起,在一起的這些年吳佩慈為他生了不少寶寶,男寶寶有女寶寶也有,已經生完四胎了,紀曉波你什麼時候才能給她個名分呢?
  • 花費200萬,50歲歌后打上百針排卵,為給小12歲丈夫生娃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獲得真心的感情,兩人一起生下孩子撫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讓這件事情並不那麼容易。 而在年齡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女性要懷孕生娃,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還要冒風險。
  • 看看廣西這對夫妻,已經生了九個娃,超生遊擊隊也不敢這麼生啊
    30歲不到女子即將生第10孩,目前已養育了6兒3女,我們感嘆他們造娃的速度,也不免擔心起這位娘親身體扛得住嗎? 是多生多得,還是單純的田園生活? 從計劃生育到二胎的放開,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多生,因為在大城市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還是非常高的,有人曾經算過一筆帳,培養一個孩子成才可能要花175萬,這10個娃不得上千萬啊。 生活在城裡的我們,且不論這對夫妻是真的不懂避孕,還是不願意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