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乾貨 | 海釣看洋流詳解

2021-01-21 長風大浪任縱橫
據說關注了 「魚噠噠」的釣魚人爆箱連連,從不打龜! 



在海洋環境中垂釣,自然必須考慮洋流的變化,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洋流,就是黑潮。


洋流是海水流動的一種形態,其範圍廣大、性質穩定,會對行經的區域之環境、氣候、生態甚至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為什麼海水會產生流動?原因有若干種:

(1)風吹影響。地球表面有大致上固定的行星風系(以全球為影響範圍的地表風系)及比較不固定的、局部的打氣擾動(如颱風)。當一定方向和強度的風在海面吹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為摩擦力的作用,會使海水表面產生順著風吹方向流動,而這表面水分子的流動,有會帶動下層水分子跟著運動(但速度會漸減),因而產生水流。這叫做「吹送流」。


(2)海水密度差異。海洋各部的鹽度和溫度並非相等、恆定的,這些差異會造成水團的密度不同,而密度高的海水較重、密度低的海水較輕,所以會使海水產生流動。此種現象特成為「密度潮」。


(3)潮汐升降。受太陽和月球引力的影響,海水會出現周期性上升與下降的現象,這種水位升降引起的水流,稱為潮流。


(4)補償作用。海水是一種流體,而流體有連續性,因此當某處的海水流向他處時,周圍的海水就要流過來彌補其缺,這就造成了補償流。




那麼黑潮洋流又是怎麼回事呢?

黑潮是一股勢力龐大的水流,它是北太平洋洋流系統的一部分,成因為赤道附近表面海水受東北信風(行星風系的一員)常年吹拂,同時加上地球自轉的離心力(科氏力)影響,在赤道北側形成由東往西流動的「北赤道洋流」。此洋流來到亞洲大陸東岸時受到阻擋,一部分迴轉形成赤道逆流,一部分轉向北方沿著臺灣島、日本島群運動,這部分就是大家熟知的黑潮。


黑潮到達日本北方後,受西風(也是行星風系的一員)吹拂而折向東,此時被稱為北太平洋洋流。北太平洋洋流來到北美大陸西岸時,一股轉向北方,成為阿拉斯加暖流,另一股眼美國西岸流向南方,成為加利福尼亞涼流,這股水流最後會回歸到北赤道洋流中。


黑潮來自赤道,相對來說它的溫度相當高(夏季表層水溫可達30℃,冬季也不低於20℃。)因此被稱為「暖流」。它能為流經的地區帶來溫暖、潮溼的氣候,同時也攜帶著大量洄遊性魚類(例如每年春夏之間出現於臺灣東側海域的黑鮪魚)。在流動過程中,受地形影響或因補償作用而產生的「湧升流」,還會將海底的營養鹽帶到上層水域,吸引各類生物大量聚集,因此可使魚獲豐富。



老經驗釣者常說出門下竿要看「流水」,這個流水,指的就是潮汐。


大家都知道,潮汐現象是月亮與太陽的引力造成的,但為什麼會有大潮、小潮之分?為什麼每天會有兩次漲退?漲潮又是什麼?


(1)所謂「潮汐」。古人把發生在白天的海水漲落現象稱為「潮」,發生在晚上的稱為給「汐」,兩者合稱潮汐。


(2)潮汐的漲退。海水從較低的水位開始上升到較高的水位,這段過程叫漲潮,從較高水位開始下降之低的水位,這段過程則是退潮。當水位上漲到最高點時,稱為滿炒或高潮,當下降到最低點時,稱為幹潮或低潮。另外在水位到達滿朝或幹潮點時,通常會有一段時間海面無升降現象,這叫做停潮或平潮。


(3)潮位的高低。不同地方在同一潮水中,水位的高低並不全一樣,而同一地方在不同日子裡面,潮水的高低也會變動。


不同日子的水位差異,主要是由月球、太陽及地球的相對位置不同造成。在農曆朔日或望日(新月或滿月),月球、太陽、地球三者約略排成一直線,此時月球和太陽同在地球一側或相對的兩側,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發生滿朝與幹潮水溫差距最大的現象,此時稱為「大潮」。(但實際上會延後兩三天)。到看上弦月或下弦月(農曆初七、八、以及廿二、廿三日)時,月球、太陽、地球三者約略排成直角三角形,此時滿朝與幹潮水位差距則最小,即是「小潮」。


至於滿朝與幹潮水位的差距叫做潮差,同一地點的滿差也有周期性變化,會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這最高潮位與最低潮位之間的距離,叫做潮間帶。


(4)潮汐的周期。潮汐每天幹滿的時間都不一樣;同一地前後兩次滿朝或兩次幹潮之間的間隔,約為12時25分,換句話說,潮水從幹潮開始上漲到滿朝,約需6小時多(反之亦然),而前後兩天潮水的事假,則會延遲約50分鐘,這叫做潮遲率。


(5)潮汐的形態。每天有兩次滿朝、兩次幹潮者,稱為半日潮;每天僅有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稱為全日潮。如果一個地區的實際潮汐現象並不單純為半日潮或全日潮的,就叫做混合潮。

在全日潮現象較明顯的時候,一天之中從滿朝到幹潮或從幹潮到滿朝的時間將比6小時要長得多,此即俗稱的「長潮」。


(6)那麼潮汐現象對釣魚活動有何影響呢?

①潮汐漲退雖是海面的垂直升降,但在地形、海風、地球自轉、重力作用等因素相互影響下,卻會造成海水的水平移動,換言之就是造成了海流,而海流是食物搬運的重要途徑,當停潮階段水下流時,食物就不會被運送到各地。魚類長期生活於海洋中,早習慣根據水流來調整作息,所以它們在這段時間往往會自動停止進食。

②當潮汐轉換時,海流方向往往也跟著改變,這意味著食物被運輸的去處也變了,所以魚群當然會跟著移動。

③磯釣場所海底地形變化極大,既然海流方向已改,標點自是完全不同,因此釣者如果對潮水沒有充分的認知與掌握,成績必然不會理想。



除了黑潮洋流及潮汐現象外,近岸水域的海水流動狀態也對釣魚有重大意義。

流動的海水與陸域環境及海底接觸後,會發生許多對釣魚有重大影響的變化,這些變化以釣魚圈習慣的稱呼來說可有以下幾種名稱:


(1)本流。所謂「本流」,並不是某種性質流水的特定稱呼,而是相對來說在一個區域內比較強大的、速度快的、最主要的一股水流。通常那種方向固定(意指在漲潮階段或退潮過程中方向固定,但潮水轉換後方向即可能改變。)且流速明顯高於周邊其他水流的,就會被稱為本流。


在這種流水中,浮標釣者比較難維持固定位置或釣棚深度,有些水勢特別湍急的水域,即使用恐龍蛋或高載重的長標也一樣會被迅速帶走,釣友常稱這類流況為「流溝」。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釣場都有本流存在,有些地方海水的動態比較緩慢或紊亂,釣友就不會把其中一股水流界定為本流。


(2)支流。這「支流」二字也不是專有名詞,而是相對於本流而言比較小區域的、流速慢的、方向較多變化的水流。此類水流有沿著海岸推送的,也有衝向海岸或往外流出的,支流不一定都是本流的分支,它的形成還受風力、波浪、潮汐現象等因素的影響,且會因海岸地形、海底狀態的影響而改變它的方向、速度、規模。


(3)回流帶。運動中的水流如果碰到地形改變(例如內灣、凸岬),或海域深度出現變化(如有暗礁或深溝),都容易在這個水域內形成一個翻湧打轉的水團,這就是「回流帶」。回流帶的規模會隨水流而變,水流越急,回流帶範圍就越廣、形態越明顯,水流越緩,則回流帶有可能微弱到看不出來。回流帶特容易讓海中漂行的食物留下來打轉。


(4)反撥潮。一道道湧向岸際的波浪,帶著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然後再翻身灌回大海,這些水必須有個路徑流出去,沿此路徑流出去的海水就叫做「反撥潮」。其方向均為從岸邊往外海流出,能夠將岸上的有機物衝刷入海並帶出去,故具有吸引沿岸魚只的強大魅力。尋找反撥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注意觀察破浪造成的白泡沫,假如白泡沫會形成一條持續往外拖出相當距離的白泡沫,那就是了!


(5)潮目。所謂「潮目」,就是方向或流速不同的兩股(或兩股以上)流水相互交錯、撞擊、摩擦,因而造成一個表面比較平整無波、看似甚少流動、雜物容易停滯的水區。這種水區就如同海洋中的十字路口,是魚群和食物交會、聚集之處,所以常為下竿的標點。




1、地形

沿岸海域的地形變化會對釣魚活動構成影響的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海岸線的曲直凹凸,另一個就是水域深度的變化。


(1)海岸線。單調平直的海岸線,常按時水下環境缺少變化(沙灘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時這類水區水流方向多半平行於海岸,流速穩定,沒有食物在此聚集打轉,因此魚群也不會集中在這裡。而曲折凹凸明顯的環境,因為水流、波浪等的變化十分豐富,很容易形成回流帶、反撥潮、潮目等吸引魚群的條件,故垂釣豐收的可能性顯然比單調平直處高。


(2)深度變化。海域深度不僅關係到魚類對水壓的適應能力,同時對海水的溫度、水色、鹽度、透明度以及水流方向、速度等等也都有明顯影響,所以也會影響魚類的棲息與活動方式。


舉例來說,表面平整、缺乏凹凸起伏的巖石層、不論其坡度是平緩或是陡峭,甚至如斷層那樣處置向水下延伸,這樣的地形永昌都不容易吸引魚類駐留。但這平坦底域若出現凹陷、谷溝或隆起,那麼凹溝之中和隆起部位的基部,就會成為底層活動魚類喜歡棲息的場所,而隆起的地形又容易造成海流湧升,使深處的食物被帶到淺出來,所以其上方也常成為表層活動魚類聚集的場所。


2、底質

對垂釣來說,海洋底質與生活其中魚類的關係,有兩大方面是由重要意義的,那就是棲息方式和生殖行為。


(1)棲息方式。有些魚類終其一生不會跟海底發生接觸,因為他們的食物也是在海洋的上層活動,這些魚類通常被稱為外洋或表層洄遊性魚。但磯釣的目標物多半不屬於這些魚群,而是接近海底或甚至直接生活在海底的種類。這些魚種有的乾脆趴在海底,如鮃鰈類(比目魚)、魟鰩類(魔鬼魚);有的則喜歡躲在縫隙中,如石斑、海鰻等;有的習慣白天四處亂闖,晚上就找個洞穴睡覺,如鸚哥魚類就多半屬於這種。但更多的魚種是以這類充滿變化的底質環境作為棲息基地,安全時跑出來享用附近豐盛的食物,遇到危險就迅速進入屏障躲避。


不過上述魚類中,每一種魚對環境(底質)的選擇還是會有差異,例如黑鯛喜歡生活在礁沙混合地帶、嘉魶偏好石礫地形,黑毛則傾向聚集在純粹巖礁的區域。


(2)生殖行為。大多數魚類是卵生的,但也有胎生或介於卵生與胎生之間的卵胎生者。不論他們是哪一種生殖方式,選擇一個適合繁殖的環境,廣義來說需要考慮交配前的營養補給、卵或仔魚生長所需環境,繁殖後親魚的體力恢復等項。


魚類的卵有漂浮性、沉降性和黏著性等區別。漂浮性卵需要適當的水流來帶引魚卵,漂到合適幼魚成長金、進食之處。沉降性卵需要海底有足夠的小間隙(如礫石地形)讓他們落腳,且落腳必須安定穩固又有通暢的水流,否則卵粒會被衝走或腐敗,黏著性卵則更需要安東穩固且水流順暢的環境,同時還必須有足夠的隱蔽性,不然魚卵很快就會被其他魚吃光!


至於交配前後的進補,不用說是跟食物豐歉直接相關的,而磯釣目標魚種的食物來源,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附著於底質上的,如藻類、甲殼類、貝類等等,所以底質的影響非常重大。


關於風的嘗試

東亞—太平洋地區是天氣多變的區域,以臺灣附近來看,每年大致會呈以下的周期性變化:約三月之後,太陽直射位置從赤道往北延伸,促使北方大陸上的西伯利亞冷高壓強度減弱,太平洋高壓則日漸發達,因此東北季風實力日漸消退,西南風開始取代之;五六月間,海洋與大陸氣團相互推擠,在臺灣附近形成滯留鋒,造成所謂的梅雨季;七八月間太平洋高壓的實力達到頂峰,臺灣地區以西南及偏南風為主,但此期間海洋上容易因大量水汽蒸發而出現熱帶性低氣壓,當這低氣壓強度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形成了颱風,所以在七、八、九、十月之後,太陽直射位置往南移動,跨越赤道進入南半球,使得太平洋高壓逐漸減弱東退,北方大陸冷高壓重新取得優勢,導致東北季風開始南下,並於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間主宰此地區的天氣。


有上述規律可知,影響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風或天氣系統,主要有以下幾種:

(1)東北季風。基本上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陸,低溫且乾燥,所含水汽及冰晶的形態存在於高空中,但當它東移出海時,卻會被加溫,且沿路吸收水汽,因而天氣會變成陰霾、風大、有小雨,並且在其前緣造成一條風力強勁的冷鋒面。


(2)梅雨鋒面。由太平洋暖氣團魚大陸冷氣團相互推擠形成的梅雨鋒面,由於擾動劇烈且帶有大量的水汽,故常引起明顯風變及降雨。當太平洋高壓勢力較強時,滯留鋒會被往西北推移,臺灣地區受到海洋性氣團籠罩,天氣就會比較晴朗炎熱。若是大陸冷高壓勢力交強,則滯留鋒會往東南移動,臺灣地區天氣就變得陰雨不斷。


(3)颱風。颱風的危害不用多說了,但它有三種經常被忽視的副作用不得不提,那就是西南氣流、長浪和暴潮。


西南氣流跟西南季風不同,季風是指較長時間、較大範圍持續吹拂的風,氣流則是端在且變化大的氣候現象。颱風經過臺灣地區吼吼,因其逆時針轉動的特性,會引入旺盛的西南氣流,而這來自南海的氣流帶有大量水汽,因此常造成嚴重災害。


長浪是一種波長非常常的浪,常由颱風的強大風力以及低壓所引起,可傳播到相當遙遠之處,且去推進速度比颱風本身移動的速度快很多,因此對釣客的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


暴潮為颱風引起的另一個大麻煩,其成因跟前段所言類似,由於颱風中心氣壓甚低,海水會被吸起使海面升高,再加上強勁風勢吹掛,海水因堆積作用更加高漲,此時若再逢漲潮,就會對沿海地區造成海水倒灌的災害。




(4)西南季風。在亞洲大陸東岸、太平洋西側水域,夏季若無颱風或熱帶性低氣壓時,通常呈現晴朗炎熱、西南風微弱的天氣。這種季風的影響乍看不是很明顯,但因為太陽持續對地表加入又缺乏風來調節,地表附近產生旺盛的上升氣流,往往很快就發展成一個高大數千甚至上萬米、頂部呈砧狀的巨大雲柱,此種內部飽含大量水汽的積雨雲,在高空被冷卻後,會形成急速且雨量大的雷雨,而且這種降雨因為帶著冷空氣向下衝,故能引起強烈的風變,形成到達八九級以上的陣風。


關於浪的常識

海浪是海水受外力作用後形成的震蕩現象。其最明顯、最普遍的成因就是風。但還有很多種外力也會引起海浪,例如地殼變動、海底火山爆發、潮汐等。


波浪雖然會由發生的地點向外擴散,但水分子並沒有隨著波的傳遞而移走,它們只在原處作上下運動。波浪的另一個特別現象是其影響的深度大約相當於它的波長的一半,亦即如果某處發生了波峰與波峰間距離為10米的海浪,那麼在水深超過5米的深處,就感覺不到它的動態了。


以上時波浪一般性質的簡略描述,釣友還記得前節提到的「長浪」吧?所謂長浪,是一種來自遠方海域、已經脫離其發源地(例如有遠處颱風所引起)的海浪。這種浪的波長非常長,形態看起來圓滑和緩、浪頭不高,因此人們常忽略它的危險性或不容易察覺其到來,但它所蘊含的能量極為可觀,在行進途中衰減得不多,所以能夠影響到很遠的地方。


當這種長浪推進到陸地附近時,因為海域深度變淺,波浪中蘊蓄的動能就開始轉變為勢能,使波長縮短、波幅加大,也就是說海水出現「向上堆疊」的現象;水深變得越淺,堆疊高度就越高,同時又因為海底摩擦的遲滯,使深處的波傳遞速度慢於表面,於是浪形也變得前傾,終至浪峰無法再維持穩定狀態而崩潰,大量海水猛然砸上岸壁。


這現象如果發生在陡峭、急深的巖石海岸或防波堤前端,由於深度是在短距離內迅速變淺,波峰眨眼間就有可能疊高到超過人們立足點的程度,海浪夾著大量尚未釋放的動能與勢能,一股腦裝上走避不及的釣客,於是釣客落海事件就發生了!



風速與浪高對應關係表





在深度變化緩和的沙堆地帶一般的長浪影響多不會很嚴重,但若來襲的浪是有強烈海底地震所引發,那麼它就有可能造成如2004年12月26日南亞大海嘯般的傷害!




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魚噠噠 | 你的漁獲測量專家




相關焦點

  • 洋流對海釣的影響,你知道多少
    大愚深海魚今日分享:喜歡海釣朋友,一定要對世界洋流、氣候情況、魚種分析等有最基本的掌握,這不僅僅是為了對魚的生活習性等熟悉,更是為了保障在海釣中的人身安全。在海釣中,洋流的變化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洋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釣者只有充分了解海洋洋流的變化,才能更好的進行海釣活動。洋流可以給魚群帶來豐富的食物,也會隨著洋流的變化而移動。對我們海釣影響最大的洋流是黑潮,黑潮也是我們所熟知的「日本暖潮」。
  • 海水鹽度對海釣的影響,海釣新手須知
    但是海水的物理因素也密切的關係到魚兒的生存及間接的影響海釣的一系列問題。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下海水鹽度對海釣的影響,也希望給予幫助到大家。海釣鹽度,就是海水中的溶解固體與海水重量之比。淺表海面的鹽度受洋流影響變化比較大,而相對的海底的鹽度變化相對較小。因為洋流的影響,會均衡著海水鹽度的。
  • 國人在異國海釣存在危險嗎?海釣玩家:自我挑戰式的刺激海釣行程
    先說一下海釣玩家公認的在異國海釣時碰到機率最高的危險:一、來自異國深海中旗魚的攻擊我有一個喜愛探索異國海域的朋友,平均每年都要出國幾次前往國際海域中探釣一番,和大多數海釣玩家一樣,他就曾遭受過「致命」的海釣危險,來自深海旗魚的攻擊!
  • 海釣天氣多了解 魚獲安全皆可得
    海釣天氣多了解
  • 《最終幻想14》海釣坐騎怎麼獲得 海釣坐騎獲得方法
    導 讀 最終幻想14新版本5.2已經上線,5.2版本上線內容中,海釣是一個新推出的捕魚人副本,在這個副本中
  • 玩海釣是娛樂還是盈利?別讓網絡上的「理想式海釣」毀了年輕人!
    小旭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在讀大四時接觸了海釣。當時小旭在網上找到了一個海釣俱樂部,經過了解後他就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去體驗了一把海釣之旅,果不其然,小旭從此就深深喜歡上了「海釣」這項娛樂、刺激的海上運動。但眾所周知海釣是一個很燒錢的運動,還是學生的他無法承受高昂的海釣花費,於是在網絡上找到了各種關於海釣能發家致富的「理想式海釣」信息。
  • 《最終幻想14》5.2版本海釣獎勵有哪些 海釣獎勵匯總一覽
    其中捕魚人可以參加海釣,海釣是捕魚人副本,許家還對即將到來的全新海釣機制一無所知,以下是5.2海釣獎勵結算,幫助你快速上手海釣。 ... FF14即將開放5.2版本,在新版本中,有許多有趣豐富副全新遊戲內容。
  • ff14海釣坐騎
    ff14海釣坐騎需要玩家在一次海釣中獲得10000分,獎勵成就與坐騎弓鮫(大鯊魚),10000分需要一點運氣,觸發3次幻海流,或者在2次幻海流中雙提了幾次某個高分魚。一般有3次幻海流,全程耐心認真釣都可以1w分保底。
  • 海釣莫忘風浪危險
    一望無際的海面,浪花翻滾,濤聲陣陣,拋竿的一瞬間,魚餌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海釣作為海上休閒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備受眾多人的青睞。在大家盡情享受深海海釣的愉悅前,一定要做足"釣前準備",不規範的海釣可是存在著安全隱患的。那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看天氣"!只有風浪小的晴天才適合出海。
  • 浙江最美無人島靜待新主人 大竹峙想成海釣大本營
    洞頭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昌達說,那裡水深15米,是蝦蟹魚貝偏愛的深度;那裡的海水幾乎沒有汙染,是一類海區;那裡有冷暖兩股洋流交匯,洋流能翻起水底餌料;那裡多巖石,是鯛科等巖礁性魚兒天然的家。  5年前,洞頭海洋人開始在這裡為海洋生靈蓋更多房子:類似造房子用的鋼架,混凝土造的空心圓筒被沉入海底,它們的體積達5.3萬立方米,為海洋生物提供躲避天敵、歇腳、繁衍之所。
  • 海釣新手需知道海水的溫度對海釣有哪些影響?
    然海水作為魚的載體,都是多元化的,除了海水的流動性和海水的深度,還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也是會對海釣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海釣——深海釣客俱樂部海水的溫度對於海釣的影響海水——深海釣客俱樂部但是陣地水溫對於海釣的影響,我們也是可以根據垂釣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咯。
  • 水性極好 有30多年海釣經驗 舟山東極島職業潛水員海釣失聯三天
    金榮貌海釣了30餘年,是個水性極佳的職業潛水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近些年來,不少人熱衷海釣這個活動,海釣會讓人上癮嗎?這其中又有哪些風險?快報記者順便幫你八一八海釣那些事。  「前天中午11點左右,哥哥跟往常一樣,駕船出海海釣,船上放了一艘小的泡沫船,寬不到60釐米,長不到2米。  「海釣的區域離青浜島很近,最慢的船開開也就十分鐘左右。  「哥哥的動手能力非常強,這艘小船是他自製的。之所以大船帶小船,是為了節約成本,大船開出去,找個海面泊好,把小船放下去,馬力低,在附近海釣,省柴油。」
  • 海釣馬林魚,興師動眾……
    「我們今天下午海釣馬林魚。」船長對客人說。我之前一直有聽船長說馬林魚,但是從來沒有真正看到過馬林魚,所以很好奇,它們到底能有多重,那場面會有多壯觀。當我們還在艾爾利時,船長就告訴我:「去凱恩斯釣馬林魚才是真的海釣。」那時的我可期待了,心裡想著那天早點到來。
  • 海釣入門日記:報告我想玩海釣我要準備什麼?
    海釣大多數釣友會將其稱為磯釣,但是磯釣不等於海釣,它僅僅是海釣中最常見的一種釣魚方式,如果你準備好玩磯釣,需要準備以下的工具。浮遊磯釣是一種與傳統海釣迥然不同的現代釣法,以上拋釣、船釣多以釣取低層海魚為主,而浮遊磯釣則主釣中上層魚,如黑鯛、鱸魚等對象魚。因釣法先進,技術含量高及釣感刺激而風靡亞太沿海地區。其匹配的釣具:1.5號或2號磯竿一支,長多在5.4米左右,配專用磯釣漁輪,主線要求在3號左右的浮水或半浮磯釣基本裝備 1)5.4米2號以下磯釣竿一支(包括漁輪及線組); 2)拋餌勺; 3)成品或自製誘餌。
  • 海釣竹莢魚,竹莢魚的生活習性,以及海釣時機是什麼?
    海釣竹莢魚,需要注意海釣的海域選擇,因為在春、夏季,竹莢魚會遊往北方海域,等到了秋、冬季又回到南方海域。雖然有時在內灣也能見到竹莢魚的幼魚,但成魚卻很少見到。在找到合適的海域後,海釣竹莢魚的具體水層,以及環境大致是如此:竹莢魚喜愛棲息在海藻繁茂的巖礁周圍,且早晨和晚上,常在水體上層遊,捕食蝦類和幼魚。還有,大潮前後,竹莢魚會隨著被衝刷的魚蝦而來,所以這時近岸處十分好釣。
  • 【釣魚】浮遊磯釣海釣必學的釣組配重技巧,輕鬆釣大魚!
    沒有條件去海釣的釣友也不要灰心,先讀一下筆者的這些作釣技巧,等您出海的時候,一定滿載而歸。上篇文章《浮遊磯釣海釣必學的釣組配重技巧(二)》主要跟大家講,面對不同的魚種,大家需要搭配不同的線、餌跟鉤,今天,筆者主要跟大家講講在不同的釣位要怎樣釣魚!一、白沫帶在大海,如果大家稍加觀察的話,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 有空去北海海釣吧
    #出海海釣#北海在我國廣西,是一個南北西三面環海的市,有斜陽和潿洲兩個海島。北海緯度低,海水年平均氣溫較高,春夏秋季都可以遊泳,當然,這裡的海魚資源也很豐富,是海釣的天然漁場,是海釣人的天堂。今天,大愚深海魚就尋找北海適合海釣的地方。
  • 去海邊玩一定要海釣,掌握這些海釣的技巧,其實一點都不難!
    一、海釣時間與對象魚北方地區海釣一般從五一開始有口,不過9月之前,魚的個頭都比較小,10月份開始魚口越來越好,個頭也越來越大,一直到11月底,氣溫降低,魚口也隨之減少,但魚的個頭也越來越大。具體到每天也隨潮汐進行變化,漲潮釣梭魚,落潮釣鱸板。
  • 海水的溫度和鹽分程度對海釣的影響介紹
    長期的海釣實踐告訴我,水作為魚的生命載體,內容相當多元,遠不止水色和水流那麼簡單,比如水的溫度和水的鹽度就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魚兒的生活習性
  • 海釣不看潮儘是瞎胡鬧,選對潮時輕鬆
    俗話說:「海釣不看潮,儘是瞎胡鬧。」更有「一潮水,一潮魚」的說法,潮水對海釣的魚獲影響是非常大的。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前後1天大潮日子,也就是每個月6天大潮期,期間海水漲退落差大,漲的時候水位很高,退的時候水位退到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