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明星公鏈 NEAR:以太坊殺手?還是泯然眾人?

2020-12-05 騰訊網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鏈聞

文 | D1 Ventures

縱觀 2020 區塊鏈行業最重要的事件,除 BTC 減半之外,莫過於底層 Layer1 今年的重大突破:ETH 升級 2.0,Polkadot、NEAR 等上主網。受制於當下 Layer1 較差的性能和高昂的成本,2017-2018 年募資的很多項目都無法落地,更不提實現商業閉環;基礎設施使用門檻太高、體驗太差,導致區塊鏈應用將大部分真實用戶拒之門外門。可以說,底層 Layer1 的性能問題是導致行業兩年低迷的重要原因。隨著 Layer1 中實力最強的項目紛紛上線主網,抑或做出重大更新,或許會給整個區塊鏈行業帶來轉機。 區塊鏈投資基金 D1 Ventures 據設計架構,將底層公有鏈 Layer1 分為兩類:「DApp 鏈」和 「跨鏈平臺」 。兩種類別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適合不同的場景。

「DApp 鏈」的代表是 ETH2.0 和 NEAR,其願景是讓所有 DApp 建立在一條通用的 Layer1 上,共享該底層鏈的安全和性能,DApp 沒有自己獨立的鏈,從而不用考慮鏈的安全和治理。而「跨鏈平臺」是指加入到該跨鏈平臺中的每個 DApp 都擁有一條自己的鏈,DApp 負責自己鏈的安全和治理,眾多鏈通過平臺提供的樞紐進行跨鏈通信,該類別的頭部項目包括 Polkadot、Cosmos 等。

D1 Ventures 剛發布的這份關於 NEAR 的深度報告,鏈聞為你劃出了值得一看的精華內容,並獨家發布中文版本。D1 Ventures 認為 :NEAR 是「DApp 鏈」方向最有競爭力的選手之一,其後發優勢明顯,擁有比 ETH2.0 更優的分片方案,以及世界頂級的工程能力;但劣勢在於一直以來的社區支持不足。

近期 NEAR 活躍度顯著提升,應眾多業內人士問詢,鏈聞特將內部報告整理成文進行分享,旨在分享 D1 Ventures 對於 Layer1 長期以來的研究和認知,以及對於黑馬項目 NEAR 的判斷。此報告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撰文:D1 Ventures,專注於原生區塊鏈領域的風險投資機構,通過提供全球化的市場洞察、構建跨市場的流動性、提供戰略諮詢和 Meme 傳播策略,支持加密經濟的未來發展。重點投資的項目包括 NEAR、Polkadot、Ethereum、Handshake 以及生態上的原生場景應用等。

鏈聞獲得授權發布該報告中文精華版本。

如何「啃」區塊鏈最硬核的難題?

面對解決區塊鏈最硬核難題,我們橫向對比了 Cosmos、Polkadot、以太坊 2.0 與 NEAR 在解決數據可獲得性、最終性與跨分片通信的思路與方式。

數據可獲得性

Cosmos 除了負責達成共識和確保網絡安全外,各鏈還負責存儲各自的數據。如果一條鏈重組,它與其他節點的重新同步可能會遇到問題。

Polkadot 的分片或並行鏈,擁有負責存儲每條並行鏈交易數據的校對者(collators)。漁民(Fishermen)負責搜尋一個交易中丟失的數據,具體方式是通過追溯歷史和編纂來自校對者的數據,當出現問題時會提交一個欺詐證明。

以太坊 2.0 使用一種 Reed-Solomon 擦除編碼的設計,將一小片數據擴展為一個更長的「擴展片」;區塊需要提交給該擴展數據的根,然後輕客戶端以概率方式去檢查,擴展數據的大部分是否可在該網絡上獲得。

在 NEAR 協議中, 組塊(chunk)生產者為每個組塊創建一個擦除碼,將該碼的一小片發送給驗證人,再創建一個 Merkle 樹。該 Merkle 樹的各樹葉,會作為 onepart 消息發送給驗證人。一旦收到所有信息,區塊生產者會拿取數據的其餘部分,重建該區塊。

最終性

Cosmos 的拜佔庭容錯 Tendermint 共識為每個區塊提供了即時的最終性(finality),可容忍多達1/3 的惡意節點。在出現網絡分裂的情況下,Cosmos 沒有辦法復原,因為區塊生產者不知道應該在哪條鏈上繼續構建區塊。

Polkadot 擁有一種混合共識模型,即GRANDPA,通過一個鏈增長系統和一個最終性小工具,它將區塊生產與達成最終性兩者分開。這種分拆使得在出現惡意交易時能實現回滾

以太坊 2.0 的初始設計依賴於Casper FFG,將之作為一種最終性的工具,並使用工作量證明(PoW)鏈進行區塊生產。此後,Casper CBC 將引領向權益證明(PoS) 的全面過渡。Casper CBC 使用區塊接收到的最後消息的一個權重來替代分叉選擇規則。

NEAR uNightshade 共識採用Doomslug和一個最終性工具,在一輪通信後提供可行的最終性,在第二輪通信後提供完整的拜佔庭容錯最終性。與 Tendermint 或 Libra 的 Hotstuff 機制相比,其時延並未改善,但吞吐量翻倍

跨分片通信

Cosmos 所有跨鏈通信都通過 IBC 協議。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類的概率鏈,無法直接進行交互,而必須通過「錨定區域」進行交互。跨鏈構建原生應用不是其設計目標。

Polkadot 用戶可以將一個跨並行鏈的交易提交給一個校對者,後者在出口處生成一個區塊,從中繼鏈獲得一個最終性收據, 並將其呈現給另一條並行鏈。需要為這些交易建立一些標準通信協議。

以太坊 2.0 還依靠跨分片的交易收據來防止跨分片的原子性故障。其通信協議依賴於一種「朋友的朋友」模式,即驗證人可以通過相關聯的分片來路由其消息。由 Vlad Zamfir 領導的這項研究仍處於理論階段。

NEAR動態調整分片間的網絡資源的平衡, 隨機指派驗證人負責不同的分片。它採用和以太坊、波卡 Polkadot 類似的收據交易結構,但將分片整合成組塊(chunk),後者再被編寫進單條區塊鏈,使得跨分片交易的成本降低。

對去中心化協議而言,以太坊 2.0 是一次有風險的升級

以太坊 1.0 已經是最大、最活躍的區塊鏈生態系統之一,但其技術已經過時。以太坊 2.0 宣稱將為以太坊提供網際網路規模的技術基礎,但要構建一條新的區塊鏈已經很難,更別提要升級一條已擁有成千上萬的用戶和各種智能合約的區塊鏈。隨著以太坊 2.0 的浮出水面,存在以下一些擔憂:

以太坊 2.0 更看重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而不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從 PoW 共識轉為 PoS 共識,似乎是圍繞以太坊 2.0 的主要話題,但全新的分片設計才能將以太坊擴容為網際網路級別的基礎層區塊鏈。以太坊 2.0 的研發尚未將重心放在為第三方開發者和項目而服務的生態系統的優化上。

以太坊 2.0 的設計受到 ETH 1.x 的掣肘

儘管以太坊 2.0 集中了該領域最優秀的一些開發者,但其中很多人只是專注於將以太坊從 1.x 過渡到 ETH2.0。而其他新的區塊鏈則沒有歷史轉換成本或技術欠債。圍繞 ETH1 的規範,尤其是圍繞狀態的零成本和各類 ERC20 代幣,已經限制了研究者的選擇。以太坊 2.0 還繼承了 ETH 1.x 麻煩的費用市場。而且,對於現有的 ETH 1.x 智能合約而言,轉換至以太坊 2.0 可能需要重寫合約。

以太坊 2.0 將狀態成本推至應用層

作為第一代區塊鏈,ETH 1.x 上的狀態不收費,這也使其變得臃腫。在以太坊 2.0 中,每個分片圍繞一個 Merkle 狀態樹形成共識(在它們就分片交易達成一致之後)。本質上說,核心協議中完全刪除了存儲和存儲費用。提交的交易必須包括見證(witnesses),後者是完成交易所需的所有狀態的歷史。以太坊 2.0 目前的設想是,鏈下中繼者將會存儲狀態,並因為向用戶提供見證而獲得報酬。在以太坊 2.0 中,有一個複雜的、鏈下的、未經測試的模型,來協商在中繼者和提議者之間提供狀態的具體費用。

存儲和恢復狀態將妨礙以太坊上的第三方開發

以太坊關於普通人利用筆記本電腦即可成為驗證人的構想,將狀態存儲的責任推給了DApp 開發者、用戶或一個獨立的中繼市場。ETH 1.x 的開發者資源已被 Gas 優化策略所統治,與此類似,在以太坊 2.0 上構建項目也可能意味著需要優化狀態恢復策略。以太坊的無狀態客戶端對小驗證人而言是好事,但對 DApp 開發者而言,則意味著複雜性的增加。

跨分片通信會影響可組合性

以太坊 2.0 中的靜態分片為 DApp 帶來了不平等的經濟格局。容納熱門智能合約的分片將變得擁擠不堪,為了控制交易時間和成本,各個 DApp 將聚集在一起。例如,容納 MakerDAO 的分片將服務於在該分片上構建的 DeFi DApp,DApp 領域的新軍將面臨不平等的經濟格局。

以太坊的通脹政策不確定

以太坊缺乏連貫的貨幣政策,隨著網絡轉向 PoS,質押和通脹回報將成為一個爭議不斷的治理話題。

頭號公鏈 DApp 開發生態光譜

跨鏈平臺:Universe of Chains

要求配置與定製

擁有安全性、加密經濟學和治理

對於特別用例和傳統企業有用

近似於構建預置硬體

DApp 鏈:World of DApps

對開發者而言的標準化環境

配置、現有安全性、治理和加密經濟都較低檔

開發者可以利用許多工具和其它 DApp 提供的基礎設施而構建產品

近似於雲端部署

NEAR 協議的擴容技術和可持續生態設計能為 DApp 經濟賦能

最近幾年密碼學和區塊鏈研究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權益證明和分片區塊鏈。兩種設計都經過了嚴格的理論和實際開發。在這種背景下,NEAR 團隊推出了Nightshade 共識設計。它具有新穎的跨分片通信方法,可以實現網際網路級別的規模、可組合性、可預計的 Gas 價格以及經濟上高效的跨分片交易。

NEAR 的 Nightshade 共識假定,某個交易會牽扯多個分片,不會對跨分片交易進行差異定價。相反,如果某些分片的使用量和大小超過其他分片,它將重新分片或重新平衡該網絡。

和任何區塊鏈一樣,狀態是 NEAR 最具價值的長期資源。為狀態存儲付費,對於確保任何一個區塊鏈的安全,都是至關重要的。NEAR 協議沒有將這筆費用轉嫁給開發人員和用戶,而是為鏈上存儲提供激勵,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更易於部署的環境。

NEAR 的分片設計像單條區塊鏈一樣運作

與以太坊不同, NEAR 協議是單條區塊鏈,而各個分片植根於其上。像傳統的區塊鏈一樣,每個區塊都包含所有分片的所有交易,但是此數據並不存在於單個物理區塊中;因此,每個節點不用存儲所有數據。相反,驗證人僅存儲其特定分片的交易,而且該區塊中所有交易的列表是物理的存儲在該網絡的各驗證人的「chunk」中。這一模式可以在不犧牲高吞吐量的同時,確保 NEAR 不會在跨分片交易中出現雙花。「chunk」設計和資源的不斷重新分配,使 NEAR 可以實現更高效的跨分片通信。

NEAR 中的驗證人角色

NEAR 是一種PoS 區塊鏈。每個節點都需要質押 NEAR 代幣,才能參與網絡的獎勵過程。該網絡每個 epoch 時間跨度為數天,在每個 epoch 中 NEAR 隨機指派節點扮演以下角色:

區塊生產者:下載被指定分片在前一個 epoch 結束時的所有狀態,負責收集所指定分片的交易,並將這些變化寫入狀態中。

Chunk 生產者:所有 chunk 生產者都是區塊生產者,但區塊生產者不一定要存儲狀態或交易數據(只改變狀態)。Chunk 生產者存儲其指定分片在整個 epoch 中所有的交易列表。

分片驗證人:負責驗證某個特定分片的所有交易,並發布該分片狀態的 Merkle 根。每個 epoch 之間驗證人實現輪換和再平衡,以確保網絡資源的平均分配。

NEAR 協議對所有分片一視同仁,可實現快速而高效的跨片通信

跨鏈通信

交易信息必須快速發送到所有必要的節點,而且還必須確保不會發生惡意交易或雙花交易。對於 NEAR 上的一個跨分片交易,上一個區塊處理完之後,會生成一個帶有需要與之交互的各分片的收據。在下一個區塊中,chunk 生產者收集其負責的分片中的常規交易以及跨分片交易的交易收據。

爭議與挑戰

鑑於 NEAR 協議中的狀態未集中存儲,該協議包括一個健壯的質詢系統以確保有效性。該網絡中任何維護一個分片狀態的參與者,都可以通過簡單地提交無效 chunk 的證明來挑戰某一 chunk 的有效性。一旦出現某個無效交易,該 chunk 將回滾,並且包含該 chunk 的任何區塊都被視為無效。

NEAR 的加密經濟為第三方開發者創建了一個可持續生態系統

費用

計算和帶寬

採用一個常數關係,將 CPU 指令和帶寬字節結合成一個交易費用。其定義如下:

NEAR 在網絡中實現分片之間資源的動態再平衡,使得各分片能保持穩定的費用結構。重要的是,NEAR 努力確保一個可預測的 Gas 價格,而不是低廉的 Gas 價格。如果前一個區塊使用的 Gas 限額超過一半,那麼 Gas 價格將小幅上漲。否則, Gas 價格將下降。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調整,使 Gas 費用市場保持平穩。

存儲

區塊鏈存儲的成本高昂,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未能對此合理定價。狀態需要持續的存儲,但費用只是為一次交易而收取。

在 NEAR 協議中,用戶可以質押 NEAR 代幣來租賃一部分狀態。比如 10 MB 的狀態存儲 , 需要 1,049 NEAR 代幣。一個智能合約或用戶需要保持最低的質疑額門檻才能維持一個狀態。

除了質押給驗證人的 NEAR 代幣,這一模式還會造成 NEAR 代幣的一些沉積。另外,這一結構為那些通過質押 NEAR 代幣發行自己的代幣的項目,創造了一個共生的融資機會

獎勵

對網絡參與者的獎勵在每個 epoch 中進行分配,只要區塊 /chunk 生產者和驗證人各角色都被指定。新的網絡通常需要對早期參與者予以激勵,比如通過增發原生代幣的方法來補貼交易。NEAR 的模式也允許驗證人從增發中獲得獎勵,但條件是,只有在常規交易費達不到獎勵門檻時才可以。其年通脹率目標是5%

其獎勵結構按如下公式定義:

依據交易量和質押額而產生的網絡通脹

NEAR 質押百分比,來源:D1 Ventures

NEAR 在高可擴展性區塊鏈矩陣中的定位

頭部區塊鏈都是如何支持生態發展?

我們橫向對比了 Cosmos、Polkadot、以太坊 2.0 與 NEAR 在品牌定位、撥款和生態系統籌資與協議層的資助層面各自的策略與方式。

品牌定位

Cosmos 瞄準多鏈未來,主打「主權」和「互操作性」。旗下也有多個不同但相關聯的品牌,例如 Tendermint、ATOM、IBC 和 Cosmos。它擁有強大的狂熱開發者軍團,並吸引到大型機構(如幣安)參與,但尚未吸引到足夠的企業。

Polkadot 出現時,正值區塊鏈極度渴求擴容和互操作性。Polkadot 架構更注重可擴展性,但在其營銷策略中依然強調一個多鏈的未來。Gavin Wood為其帶來極高的信譽,但對於不了解其過往輝煌的新開發者而言,還需要新策略才能吸引他們。

以太坊 2.0 本身就是一個品牌推廣計劃,打包了以太坊的多項升級計劃,包括轉向 PoS 共識和分片技術。不過這一品牌計劃主要還是針對現有社區。除此之外,以太坊還在使用 Gavin Wood 在以太坊基金會時提出的「全球計算機」敘事。但這一品牌定位正逐漸細化到比如 DeFi 金融領域,通過互操作性滿足細分市場的需求。

NEAR 品牌簡單明晰,這四個字母既是協議的名字,也是基金會和代幣的名稱。它具有很好的品牌識別度。對現有社區而 言,NEAR 以先進的分片技術而著稱,但在區塊鏈之外的營銷中,NEAR 主打「開放式網絡」 概念,並將自己與 TCP/IP 協議和亞馬遜雲(AWS)相提並論。

撥款和生態資助

跨鏈基金會 (ICF) 2017 年 4 月募集到 1700 萬美元,截止 2019 年 11 月其資金額達到1.04 億美元。Cosmos 可能不太看重價值生態的融資,更青睞自由主義風格的融資策略,這與其安全和經濟模式相吻合。2019 年其 63% 的資金來自於服務合同,27% 來自撥款(Grants),10% 來自股權投資。

2019 年 10 月,Web3 與 Polychain 宣布了一項金額為「數百萬美元」 的 Polkadot 生態系統基金, 將會直接持有股權。對於支付公共基礎設施, Polkadot 應該不會有什麼財務壓力,他們主要致力於吸引項目,其方式與 Block.One 和 EOS 類似。

以太坊 2.0 的所有研究及其資助來自以太坊基金會,該基金會持有 0.6% 的資金。以太坊還有企業以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以太坊社區基金( Ethereum Community Fund)、MolochDAO 和 Gitcoin 匹配撥款(Grants)。不過其重點是公共品,而不是用來吸引企業家。也沒有股權。

NEAR 問世早於其他三家,但只到近期才成立 Open Web Collective,以幫助企業家融資,以及在 NEAR 上構建項目。其生態系統主要聚焦於開發者和提供技術支持。在創世區塊時,NEAR 基金會控制了 47% 的 NEAR 代幣。

協議層的資助

Cosmos 沒有鏈上金庫(treasury)。它採用代幣投票的信號作為主要治理機制。這些信號不會在鏈上執行。像比特幣一樣,這些信號應該會由驗證人執行。

Polkadot 有鏈上金庫,主要來自於交易費、罰金和質押無效。有一個詳盡的治理流程來管理這些資金及其投放,不論是基礎設施開發,還是市場營銷和廣告等活動。

鏈上資助是以太坊社區中最有爭議的議題之一, 似乎也不會變成現實。解決方案(見上一項)已經推出,但沒有哪個方案證明要建一個資助協議的基金會。核心開發人員與更廣泛的社區之間一直存在分歧

NEAR 引導每個 epoch 中10% 的獎勵分配至一個鏈上協議金庫,這樣就可以在不影響通脹率的情況下資助開發。其長遠目標,是由一個去中心化的治理流程來管理這些資金。

NEAR 的融資和代幣分配

以往融資紀錄

投資機構

NEAR 代幣分配詳情

$0.32 (主網上線後鎖定 1 年)

$0.29 (主網上線後鎖定 2 年)

$0.25 (主網上線後鎖定 3 年)

NEAR 代幣分配佔比,來源:D1 Ventures

結論

自從「區塊鏈」概念出現以來,研究者一直在嘗試提出新的區塊鏈設計,以實現可擴展的全球化網絡吞吐量,且不犧牲去中心化,防止壟斷形成。隨著 Cosmos、Algorand、Blockstack、Solana 以及 Polkadot、NEAR 和以太坊 2.0 即將推出,網際網路級別的基礎層區塊鏈時代已經開始。問題怎樣設計最好,哪條公鏈會最終勝出?

五年前,分片仍是一個計算機科學問題,權益證明尚未經過完全測試,智能合約沒甚用處…… 如今,雖然比特幣仍是「主權」數字資產、最重要的區塊鏈,但並不意味著新一代區塊鏈要重走比特幣的設計與精神之路。

加密領域已經出現了 Web3、DeFi 寒武紀,也誕生了一些具備市場化潛力的產品。行業裡的創業者們建立新產品和業務的想法更顯外向。他們創新的靈感源泉不是比特幣而是網際網路。眾所周知,網際網路可以吸引眾多的用戶與企業家,為他們提供了幫助創新的底層基礎。最終可能會有 2 至 3 條區塊鏈,以更加去中心、用戶至上的方式,重建網際網路的全新體驗。

分片技術的進步表明,這或將是現在與未來 10–20 年擴展區塊鏈的最佳選擇。以太坊 2.0 與 NEAR 都在使用分片,兩個團隊互相學習。

以太坊擁有強大的開發者社區廣泛的代幣分配,對實施 2.0 必有促進。至少在未來二三年,如何實現以太坊 1.x 至 2.0 的過渡,將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NEAR 分片設計與 ETH2.0 的不同之處在於,優先考慮跨分片間的網絡資源平衡,且不區別對待分片。NEAR 的 Nightshade 共識與「大區塊」設計,使其可以充當單條區塊鏈,以達成網際網路級別的規模。

比特幣顯示了區塊鏈最初的希望,但是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和構思如何修復到網際網路級別,NEAR 憑藉功能齊全的權益證明分片區塊鏈進入市場,且沒有其他鏈曾經的負擔,有助於吸引新的非加密領域開發者

相關焦點

  • 以太坊2.0來了,其他公鏈該怎麼辦?
    至於其他公鏈,可能很多人都體驗過,感覺還不錯,一方面不擁堵,另一方面手續費還超低,於是就以為這個公鏈很厲害,其實這只是一個錯覺,那就是當你感覺某個公鏈體驗很好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這個公鏈並沒有太多人在使用,自然就會很流暢了,當用戶數量或者交易數量突然暴增的時候,其實很多公鏈還是堅持不住的。
  • 將數據放上以太坊公鏈TideBit成為全球首個上公鏈的交易所
    近日,香港最大通證交易所TideBit宣布與Tidetime Technology達成戰略合作,把交易平臺的數據放上以太坊公鏈,成為全球第一個在公鏈上的中心化交易平臺,攜手為用戶創建一個更透明、公開、健康的交易環境。
  • CFun從量子鏈遷移至以太坊公鏈
    致力於打造全球化二次元內容創作及交易的生態社區的區塊鏈項目CFun近期捷報頻傳,不僅順利入駐杭州區塊鏈小鎮,還跟鑫佑文化籤約多個明星做了二次元人設及有關衍生計劃。(CFun×ETH)CFun Dapp之前搭建在量子鏈公鏈之上,但由於Qtum 項目的發展進入瓶頸期,後期技術未達到需求,生態圈較為狹窄,不再適合CFun Dapp後續發展,因此CFun項目方決定遷移到其他主網,而以太坊是一個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自2015年發布以來,以太坊迅速獲得了國際上的大量關注。
  • 我們應該尋找怎樣一條公鏈?
    但從收益這一點來看,以太坊的經濟模型是增髮型,而不是通縮型,持幣用戶的代幣價值不斷被稀釋。一部分以太坊多頭的觀點是:目前以太坊網絡中開發了眾多 Dapp,這些 Dapp 帶來的交易量增長會使 ETH 增值。但很顯然,即使以太坊有大量的優勢,Dapp 也不會大量的集中在以太鏈上。
  • 末代公鏈 Near Protocol?為什麼我不想錯過它
    儘管目睹了公鏈的盛世,卻沒有參與其中,真切的做了一回旁觀者,實在可惜。儘管大家現在百般揶揄新公鏈和以太坊殺手,這也沒錯,因為大多數公鏈都沒戲了。以太坊的DeFi主題終結了公鏈們最後一絲的幻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過去的三年中,投資公鏈和以太坊殺手所帶來的投資收益,是豐厚無比的。
  • SERO正式發布對以太坊的跨鏈功能
    著名的基於非交互式零知識證明(NIZK)並支持圖靈完備智能合約的隱私保護公鏈 SERO,在2021年1月8日正式發布了 SERO 公鏈到以太坊公鏈的資產跨鏈轉移的功能。該技術基於聚合籤名以及公證人技術,實現了以太坊和 SERO 公鏈之間的資產跨鏈轉移功能。同時,CoralSwap對這類跨鏈資產的交易支持,可以作為一種非常低Gas的Swap平臺,替代以太坊上的其它同類產品。
  • 以太坊2.0合約存入ETH突破200萬枚|以太坊2.0|以太坊|波卡|filecoin
    本周技術周刊包含以太坊、波卡、Filecoin、BSN網絡的技術類新聞。以太坊網絡Sigma Prime發布以太坊2.0客戶端Lighthouse v1.0.5版本據官方消息,以太坊2.0客戶端Lighthouse開發團隊Sigma Prime 發布Lighthouse v1.0.5版本。
  • 以太坊外無Defi?EOS:我有
    然而,可供枚舉的 MakerDAO、Dharma、dydx、Compound 等 Defi 項目,均建立在以太坊上。經歷 2018 年如火如荼的發展之後,如今已在以太坊上衍生出包括借貸、預測、信託等去中心化金融生態。其中 MakerDAO 的市場份額佔比最大。其他公鏈也在覬覦這一領域,比如以太坊最大的對手EOS。
  • 以太坊命懸一線?
    在數字貨幣市場開始迎來價值回歸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ETH本身的技術,思考其是否可以支持起當前的價值:一方面,以太坊的價值很大部分依賴於ICO市場的規模,而智能合約資產的安全等隱患頻頻暴發,不容忽視;另一方面,以太坊還要面臨EOS等下一代公鏈的夾擊,「幣圈硬通貨」的半壁江山或許要拱手讓人。
  • 以太坊2.0設計了那麼複雜的規則,到底為了啥
    因此以太坊2.0是否能夠成功也成為了未來區塊鏈發展的關鍵之一。以太坊1.0主要是智能合約,並且在這之上已經發展起來了DEFI生態,目前質押在DEFI合約中的ETH已經數量非常龐大,因此未來DEFI肯定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對於以太坊2.0來說,主要的方向還是我們常說的TPS,俗話說就是擴容問題。
  • 未來以太坊2.0將會面臨怎樣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12月1日以太坊2.0啟動了創世區塊,目前已進入正常運行階段,但是大家最關注的還是關於資金的問題,有的人認為現在以太坊價格已經很高了,有的人則認為還未迎來真正的牛市。 其實在此之前我已經寫過多篇關於以太坊2.0的文章了,再寫寓意為何?
  • 波卡和以太坊2.0的中間帶機會:從資產跨鏈到應用跨鏈
    在面對波卡和 ETH2.0 時,投資者和開發者往往面臨選擇,到底是波卡還是以太坊?如何去彌合這種斷層勢必會帶來一些新的機會。這種機會會首先發生在金融領域,關鍵就是資產的出圈和跨鏈。在行業內,這種需求通常會通過轉接橋、跨鏈資產網關等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原理以技術實現的角度來說,需要兼顧不同需求端的配置做調配,工程量複雜且巨大,這裡我們暫且不去探究具體邏輯。
  • 以太坊本次幣市牛市行情的發動機
    以太坊的概念    以太坊是一個計算機網絡,以一個去中心化平臺的形式運行,不需要任何計算功能。它為以太坊開發者提供一個編寫代碼並創建全球可訪問的dApps(去中心化式應用)的平臺。簡單地說,它是一個分布式的公鏈網絡,是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
  • 從建設以太坊到創辦波卡,Gavin Wood試驗Web3.0的漫漫徵途
    2013年底,19歲的V神寫出了以太坊白皮書,構想出一個全新的開源、分布式計算平臺。兩人合影經朋友介紹,兩人相識,以太坊白皮書給了林嘉文一個驚喜。林嘉文技術過硬的身份使得他成為了八大聯合創始人之一,並擔任CTO,即刻投身到以太坊的建設中來。
  • RSK—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完美結合
    今天寫這個徵文,心裡有點虛,因為我並不了解RSK這個公鏈項目。今天只能現學現賣了,仔細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再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如果有不當的還請大家多多指點哈!一.RSK兼具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優點,是兩者的完美結合。
  • 以太坊危機?還是蜜獾家族的王朝來臨?
    近日幣圈傳聞造成以太坊等主流幣持續下跌的真正原因,是一個叫蜜獾家族mcf的作業系統會主網上線,而導致資金抽離持倉,究竟是何物竟能引發以太坊的危機?當然,傳聞就是傳聞,即便如此,還是懷著好奇,嘗試去了解一下傳聞中神秘的蜜獾家族。
  • 火星人許子敬:以太坊已成為一個自我維繫的生態系統
    以太坊創始人以及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Vitalik Buterin通過視頻演講的方式回顧了以太坊的發展歷史,同時分享了以太坊的最新進展。Vitalik指出,區塊鏈沒有殺手級應用,更重要的是存在殺手級網絡,建立在這個網絡之上的各種應用之間可以進行互動,而區塊鏈可以連接這些應用,從而建立起龐大的生態系統。Vitalik認為,以太坊正在逐漸走向這樣的未來。
  • 鏈客Talk AMA 回顧|軟硬體公鏈方案突破區塊鏈性能困局
    HPB的設計初衷就是希望能夠藉助軟硬體相結合的公鏈解決方案,突破區塊鏈性能困局,最大可能地突破「不可能三角問題」的限制。值得欣慰的是,實踐證明軟硬體相結合的解決方案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與發展潛力,能夠大幅提升基礎公鏈性能,同時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兼顧。HPB芯鏈是全球首創的軟硬體深度結合的公鏈。
  • 邁入公鏈2.0時代!光速鏈GVM上線在即!
    直到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選擇寫出新語言Solidity,創造EVM虛擬機,實現了智能合約代碼的一致性,這個問題才被解決,區塊鏈虛擬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二、以太坊EVM——區塊鏈虛擬機問世以太坊虛擬機EVM的問世,為區塊鏈帶來了智能合約的可信執行,打開了公鏈作業系統的大門。
  • 深度| 以太坊「大都會」終極指南: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大都會"會給乙太網絡帶來什麼新的特性?"大都會"後會分叉產生新的 Ethereum?以太幣的價格會上漲嗎?這些問題在本指南都可以找到答案。(一)何謂「大都會」之以太坊的四大階段這不是以太坊第一次升級,也不會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