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在農村生起的溫暖爐火
白居易有詩云:「賴有青氈帳,風前自張設。復此紅火爐,雪中相暖熱「,冬日之火既是希望之火,也是溫暖之火,更是星星之火,冬日在農村生起一座小火爐,會讓室內溫暖如春,坐在火爐前獲得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元旦假期,家人參與鄉村扶貧工作,假期不放假,我便一大早送家人去幫扶村駐村,或許是走的太早的緣故,進村後,村裡一片寂靜,只能聽到牛羊的呼吸聲,還有雞鴨躲在樹下用羽毛取暖,麻雀和喜鵲在樹枝上給我們打著招呼。
進入村委會,村委的人都在忙各自的事,村委會一個人影子都沒有,家人掏出鑰匙打開村委會大門,屋裡可以說既是冷氣逼人,又是寒氣慘人,這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家人在農村幫扶的不易和艱難,趕緊從村委會大院子裡的旮旯處找來一把柴禾,放在煤火爐上準備生火,可我不抽菸也沒有火柴,家人去村委會門口小商店購買火柴或打火機,結果商店還關閉著大門,家人去婦聯主任家要來了打火機,總算解決了火源問題,我就點燃了報紙,放入火煤爐裡,再把細柴禾放在報紙上,這時候火是著了起來,緊接著婦聯主任怕我家裡人不會生火,也趕了進來幫忙生火,手裡也拿著一把乾柴禾,在她的幫助下,很快火生大起來了,柴禾藉助煙囪的吸力,煤爐裡火呼呼作響,頓時房間裡有了一絲熱氣,等柴禾著大的時候,再放上塊煤,然後又關閉了煤爐蓋子,這時候,煤藉助柴禾引燃起來,煤火的熱值比柴禾更大,溫裡才有了熱氣,慢慢地,火生起來了,村委會辦公室裡便有了溫暖。
這時候,家人能在溫暖的環境裡生活,我才離開村委會回家,幹我自己的事去了。
開車在310國道上,雪花飛舞,我便打開音響一邊吼著秦腔,一邊開車回家。
可小時候生火的一幕幕浮現在了我的面前,小時候在村裡上小學,冬天取暖全憑藉火爐子取暖,有木炭,也有煤,因我們在隨海線上,當時火車經過時,總有一些煤從車裡吹落下來,鐵路邊到處黑乎乎的,一進入冬天,老師便組織我們去鐵路邊掃煤,鐵路黑乎乎的東西便沒有了,鐵路邊也乾淨了,我們去得到了溫暖的頭頭煤。我們把掃來的煤與土再和在一起,做成煤球,等涼幹時。在老家裡又用土泥一個大大的爐子,火膛留的很大,便於儲存更多的熱量。
一切就緒後,老師便會給每個老家裡的學生分配生火任務,而且兩人一組,要每天早上來生火,每天要負責火的維護,直至下午放學交給下一組的同學。但早上一般要在上學前把各自教室裡的煤火生起來,並且要天不明就去生,同學們到校時,火要著的很旺,如果同學們到學校,火不旺,便會受到同學們的指責,也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我們是大教室,混班上課,五年級便是一個教室,二、四年級是一個教室,一年紀的同學一般不生火,從二年級開始便要生火,記得有一次我當時在四年級,給我分配了一個二年級的女生,那時候比較封建,但又膽子小,又不好意思聯繫與我一起生火的小女孩,便想自己一個人去生火便行,那時太認真,早上四五點便起床,就抱上一大堆柴禾去學校,走在鄉村的道路上,寒風呼嘯,我縮作一團。正走間,去山林砍柴禾的大人冷不丁從自家門口出來,嚇得我更是不知如何是好,如同作賊的一樣,走進教室,教室裡無燈,天黑的昏天黑地的,我便更怕了,趕緊的擦一根火柴打開教室門,然後先關住門,趕緊點燃紙引燃柴禾,頓時教室裡火光沖天,有了火我也不怕了,火也驅除了寒意。
溫暖的到來,似乎讓我也有了成就感,正享受在溫暖的快樂中,門被人推開了,再一看卻是與我分配在一組的小女子,懷裡抱著一大堆柴禾,而且也凍的清鼻眼淚的樣子,我也一時無拘無束,看著她看著我,拘束了一會兒後,我才說,趕緊把柴禾放下先烤烤,然後她才小心翼翼地放下了懷裡抱著的柴禾,順手把自己的柴禾往爐子裡加。火越著越旺,這時候,生另一個教室裡的兩個小男生才唱著歌走進學校,看到我們的火已經生起來了,跑來從火爐裡拿走了著了的柴禾,不一會兒,木柴著後,留下了一大堆火炭,這時候,便把煤球加入上面,慢慢地煤球著了起來。火大起來了,加好了煤,天也慢慢亮起來,我們兩組並作一組,一起回家吃飯,等背著書包再來到學校時,同學著抱著火爐談笑著,而且一個勁兒地誇讚我們生的火旺,而且今天比那一天更溫暖,還有孩子調侃說,這真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長大後,離開了老家的小學,走進了幾十裡開外的學校去的時候,生火成為了大家的事,煤是購買的,火是誰來的早誰生的,我也生過。
進入大學和工作後,生活的地方有了暖氣,便不再生火了,對生火似乎已經失去了記憶,沒有想到的是在40年後的今天,卻在鄉村生火,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的時代。
冬日的農村,溫暖不是靠火爐升起的希望,但是火爐依然能帶來溫暖,帶來生活,帶來了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