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研究的特殊天體,因為其逃逸速度已經超過了光速,因此光線無法從黑洞中逃逸出來,這也意味著這種特殊的天體根本沒有光線射出來,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目前已知黑洞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首先是假想中的原初黑洞,這類黑洞被認為廣泛存在於宇宙深空,只不過質量都非常小。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高速被拋出,很多物質受力被擠壓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巧的原初黑洞。只不過目前科學家沒有真正發現它們的蹤跡,原初黑洞也被認為是驗證「霍金輻射」最合適的天體。
其次是恆星級別的黑洞,這類黑洞也是最典型最常見的。科學家在研究恆星演化的過程中發現,當恆星的質量超過一個極限,那麼它演化到生命後期,經過超新星爆炸,拋掉多餘物質,最終會形成一個黑洞,可想而知這類黑洞的質量必然算是恆星級別的,只不過比太陽要大很多。
而最後一類就是超大質量黑洞,可想而知這類黑洞的質量巨大,遠超過恆星級別的黑洞。還記得2019年人類拍攝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嗎?
這個黑洞就是超大質量黑洞,位於M87星系的中心,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這樣的黑洞才能被稱為超大質量黑洞。
科學家研究多個星系發現普遍的規律,尤其是較大的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也不例外,它作為一個漩渦星系,有著明顯的旋臂結構,而大量的恆星位於主要旋臂之上。這些旋臂從中心核球延展而出,中心核球處就是超大質量黑洞銀心。
銀心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50萬倍,一直以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出的數據,地球距離銀心大約是27700光年,並且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天體在繞銀心運動,速度是220公裡每秒。
而來自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我們之前預想到要更近。目前這項研究已經被發表在《日本研究學會歐文研究報告》上,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日本科學家稱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更近了,大約是25800光年,近了將近2000光年左右,同樣的繞銀心運動速度變成了227公裡每秒。日本科學家主要是通過銀河系三維圖的重新繪製,得出的準確數據,只不過目前無法得知,是之前的測量數據有誤差,還是地球正在向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靠近。
宇宙中黑洞吞噬恆星很常見,當有天體靠近黑洞,達到一定極限會被黑洞直接撕碎,最終被黑洞所吸收。超大質量黑洞的發家史也許正是如此,不斷地吞噬周圍物質和天體。
那麼地球會面臨這樣的危機嗎?只能說未來的事情無法確定,目前距離銀心黑洞還有2.5萬光年之久,其實距離我們較近的黑洞有三個,分別是麒麟座V616距離2800光年、天鵝座X1距離6100光年和天鵝座V404距離我們7800光年。
可以說地球並不用擔心被銀心黑洞吞噬,最有可能的還是距離我們較近的這些黑洞。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