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和著裝清潔,是高等動物的本能。
根據考古界的發現,目前有關洗衣最古老的記錄出現在一幅繪於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壁畫上。在這幅壁畫上,詳細繪製了六名洗衣的男子:兩人在河水中搓洗衣物,兩人將洗好的衣物擰乾,兩人將擰乾的衣服摺疊起來。
不過,在這幅壁畫上,我們無法看到清潔用品,顯然,埃及先民洗衣服的方式十分原始,他們藉助河水的衝刷力和人力去除衣服上的汙漬,費事費力。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國先民發明的「搗衣杵」可謂是史上最早的洗衣機。就像搗藥一樣,古人將衣服放在石砧上,然後,用木棒進行敲打,靠棍棒的力量帶動水流,將汙漬洗滌出來。直到唐代,中國人的洗衣方式仍是以「搗衣」為主。
在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中,有這樣的記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從「萬戶」這個量詞中,足見搗衣是當時最主流的洗衣方式。
原始人經常進行燒烤和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難免會讓衣服沾染到灰燼。有人發現,沾了灰燼的衣服更便於清潔,只需用水稍事衝洗,就能讓服裝整潔如新。從這以後,「草木灰」便走入千家萬戶,成了最原始的洗衣粉。
《禮記》有云:「冠帶垢,和灰清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固定帽子的帶子被弄髒了,可以在上面塗抹若干草木灰,進行清潔。從科學的角度來講,草木灰中含有少量碳酸鉀,這種化學物質能有效地去除油汙。當然,除了草木灰之外,古人還會使用動物脂肪、植物油、皂莢、鹽鹼等物清潔衣物。
漢朝時期,已有工匠開始開採天然的石鹼進行售賣,時人發現石鹼的清潔效果比草木灰更好。
古代最常見的清潔用品,莫過於皂莢了。將皂莢剝開,取出裡面的皂角,再將皂角搗碎,便是一種經濟適用的洗衣用品。
宋朝時期,臨安地區的工匠在皂角中加入香料,製作成「肥皂團」。在洗衣之前,先將衣物浸泡在水中,然後加入若干肥皂團,即可去除衣物上的油汙。隨著西方文化的引入,外國商人帶來一種與肥皂團類似的洗滌用品,古人便沿用了「肥皂」這一稱呼。
相信大多數朋友都聽家裡的老人稱肥皂為「胰子」,這裡面又有什麼典故呢?早在南北朝時期,時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動物脂肪去除汙垢,應用的最多的就是豬的胰臟。在《千金方》中提到了胰子的用法:將洗乾淨的豬胰臟攪成粉末,然後在裡面加入皂角、香料的顆粒。
從「搗衣杵」到「洗衣機」,洗衣工具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英國人對海洋的探索比較早,當時的水手在長途航行的過程中,將積攢下來的髒衣服塞進包裹裡,隨後,將包裹的一端用繩子拴在甲板上,將包裹丟入大海任由海浪衝刷。
這種洗衣方式不費力,只需將包裹放置在海水中一段時間就能大功告成。後來,水手將這種洗衣法傳播到陸上,人們模仿海浪洗衣的原理製造了一種機械裝置。
1858年,美國發明家漢密爾頓史密斯來到匹茨堡,在這裡進行了「洗衣機」的研發試驗。漢密爾頓的實驗獲得成功,但該產品卻未能被推廣開來。因為漢密爾頓設計的裝置操作麻煩,且容易破壞衣服。不過,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後,越來越多的發明家投入到洗衣機的發明中。
1874年,來自美國的比爾布萊克斯發明了一種用搖把驅動的洗衣機,這種洗衣機相對省力,且洗衣的效果不遜於手洗。然而在當時,比爾布萊克斯發明的手搖式洗衣機仍未普及,畢竟,這種洗衣機造價昂貴,遠不如手洗來得實惠。
1880年,美國發明家在洗衣機的設計中加入了蒸汽結構,大幅減少了人工成本。一些商人嗅探到其中的商機,採購了大量蒸汽洗衣機。一時間,美國的大街小巷遍布洗衣房,人們都願意花一筆小錢享受蒸汽時代的洗衣便利。隨著蒸汽洗衣機的盛行,水力洗衣機、內燃洗衣機接踵而至。
1910年,美國的費希爾在芝加哥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電動洗衣機。電動洗衣機的問世,標誌著人類家務勞動自動化的開端。自此之後,這些洗衣機均被電動洗衣機取代。電動洗衣機及一些電器的面世,標示著人類勞動自動化的起點。
1922年,美國瑪塔依格公司改造了洗衣機的洗滌結構,把拖動式改為攪拌式,使洗衣機的結構固定下來,這也就是第一臺攪拌式洗衣機的誕生。
1932年,美國本德克斯航空公司宣布,他們研製成功第一臺前裝式滾筒洗衣機,洗滌、漂洗、脫水在同一個滾筒內完成。這意味著電動洗衣機的型式躍上一個新臺階,朝自動化又前進了一大步。
1937第一臺自動洗衣機於問世,這是一種「前置」式自動洗衣機。靠一根水平的軸帶動的缸可容納4000克衣服。衣服在注滿水的缸內不停地上下翻滾,使之去汙除垢。
到了今天,洗衣機的洗滌效果已優於手洗,人們再也不需在洗衣這件事上費時費力了。
參考資料:
【《子夜吳歌·秋歌》、《洗衣機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