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爆炸瞬間誕生的一系列宇宙規律中,真空光速是最「直觀」的
299792458 m/s的真空光速,為了便於記憶一般被普及成「每秒三十萬公裡」,這個速度既是信息傳遞速度的上限,也是「靜止質量不為零」的物體,永遠無法達到的速度。
不考慮引力波的話,目前為止只有光子能以光速運動,不需要加速過程,也不需要任何動力的光速運動。
而其他包括中微子在內的基本粒子們都只能以亞光速飛行,並在質速關係的「監控」下永遠與光速無緣。
光子為什麼可以跳過加速過程直接達到光速,又永不減速呢?
在1905年出世的《狹義相對論》裡,愛因斯坦提出了大名鼎鼎的質能方程,後來的原子彈只不過是質能方程的「副產品」,該方程真正的偉大之處在於揭露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
在愛因斯坦看來,質量和能量是緊密相關且互相轉化的
質能方程E=MC 裡,E是物體的能量,M是物體的質量,C是真空光速,由方程反推可得任何一克物質都擁有90萬億焦耳能量(約等於2500萬度電),這也是為什麼核彈能擁有巨大威力的直接原因。
對擁有質量的物體來說,加速過程是需要能量來維持的,但在質速關係指明「質量會隨著速度增加而增加」的情況下,初始質量再微小的粒子,在達到光速之前自身質量也會膨脹成無限大,相應就需要無限多的能量來進一步向光速逼近,但可惜宇宙中不存在無限多的能量。
光子之所以具備光速,是因為「單光子」在靜止狀態下是不擁有質量的。
但質量來自於何處,為何光子如此特殊?
用物理視角向微觀逼近,我們會看到分子和原子,原子和原子核,原子核與核外電子,以及構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再進一步分割的話,就是構成質子中子的夸克了。
以上這些形形色色的「微粒」,已經被物理學家用三大基本力做成的框架,約束在「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中了,而質量本身則來源於「靜止質量不為零的粒子」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
希格斯場大體上可以被看成一個遍布全宇宙的「阻力場」,絕大部分粒子的質量就是來自於受到「阻力」後的減速。
誕生於電子能級躍遷過程中的光子,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純能量,或者說是電磁波的一部分,生來不具備靜止質量的它無法與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也不受質能方程的約束,它只會忠實的保持著自己的初始速度,除了在進入不同介質時發生變化外,其他任何時候都是每秒三十萬公裡。
對人類以及宇宙中每個智慧文明來說,光速都是一堵牆
因為不論是今天的化學動力火箭,還是未來的核聚變飛船甚至是反物質飛船,它們的推進方式都離不開反作用力,區別只在於是否攜帶工質而已。
離不開反作用力,意味著再高明的推進方式也還是會受到質能方程的影響,因此在不考慮時空特性的情況下,光速對每個智慧文明來說都是無法達到的速度。
而如果一個文明連光速都達不到,它的擴張範圍就將被局限在臨近恆星系,一旦耗盡周邊恆星系的資源,文明便會消亡。
雖然廣義相對論成功預言了「時空彎曲」,並且還為蟲洞技術以及曲率驅動技術提供了理論支撐,但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蟲洞本質上是對時空特性的最大程度應用,但在目前的理論中只有大質量天體才能通過引力扭曲時空,黑洞算是現在科學界發現的時空扭曲到極致的產物了,但它並未和蟲設想中的蟲洞一樣,「打通」兩個不同的時空區域,所以單就時空扭曲的程度來看,蟲洞是遠勝於黑洞的。
人類從何處取得足夠的質量來扭曲時空,又如何將時空扭曲並連接,確保「通道」的穩定?
科學界給出的答案是「奇異物質」或者說「負質量」,這種假象中的物質可以產生「外力」來抵消引力,保證蟲洞結構的穩定,並讓「普通物質構成的人類」活著穿過蟲洞。
而比蟲洞更靈活的曲率驅動技術,目前尚無足夠的理論支撐,而且「曲率驅動飛船」究竟是無限接近光速的飛船,還是「包裹在曲速泡」中的超光速飛船?,科學界目前也沒有準確答案。
其實比起如何超光速的五花八門,如何解決高速運動中的時間膨脹,才是更有意義也更本質的問題、
如果時間膨脹效應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那未來的太空探索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單程票」,因為時間膨脹意味著,選擇以光速或者近光速遨遊宇宙,就得放棄人類世界的一切。
駕駛光速飛船旅行者們,一定是宇宙中最孤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