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機器人足球隊三奪「世界盃」 比真人傳球更準
本報記者 江 耘
正當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激戰正酣時,加拿大蒙特婁也舉辦了一場足球世界盃,不過參賽球員並非人類,而是機器人。
日前,在Robocup2018(機器人世界盃)比賽中,浙江大學ZJUNlict隊獲得機器人足球賽小型組冠軍。這是浙江大學隊第三次奪冠。
帶球用「嘴」,爭搶靠「吸」
機器人世界盃,跟人類世界盃比賽的比賽規則有些區別。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ZJUNlict隊隊長黃哲遠介紹,機器人世界盃比賽場地為12米×9米,分上下半場,各5分鐘,死球、停球時間都會暫停。
兩隊各8名隊員,為了考驗機器人避障技術,比賽時是不允許雙方發生碰撞的,所以不會出現真正世界盃上球員之間火星撞地球的場面。
機器人的嘴巴裡有兩根金屬棒,通過擊打球來實現傳球和射門。帶球則是通過嘴巴將球吸住,雙方爭搶時,一不留神,球會被對方吸走。機器人傳球很迅速,也很精準,基本都是直接傳到嘴巴裡,比職業隊員傳球更準,無需停球。
「最強大腦」操控比賽勝負
機器人雖小,一場比賽所展露的技術卻很牛。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ZJUNlict隊主教練熊蓉向記者介紹,比賽場上的機器人屬於執行者,所有指令都是由場外的「最強大腦」來發出。
據了解,機器人世界盃賽場上方有8個攝像頭,負責每個區域的圖像攝錄和傳輸,每個機器人頂部有幾個色塊。攝像頭將圖像數據傳回擁有「最強大腦」的計算機主機,主機根據色塊來判定機器人位置、方向和狀態,並根據全場形勢,及時分析並發出每個機器人下一步動作的指令。
「最強大腦」的算法實時性很重要。「一個圖像周期是16毫秒,我們的計算必須在16毫秒內完成並發出指令,否則就會延遲出現失誤。」熊蓉表示,有些隊伍的機器人智能性很好,但在計算上消耗了大量資源,機器人不能及時接收到指令,就會在場上出現「發傻」的狀況。
向著仿人機器人漸行漸近
三度問鼎機器人世界盃,熊蓉表示,Robocup的目的引領往技術方向發展,不僅是為了踢球。
這些足球機器人的很多技術也逐漸被運用到工業上,如輪式移動、導航等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均有體現。
另外,多機器人協作技術,則是面向軍事方面有所應用。
機器人世界盃的最終目標是到2050年,開發完全自主仿人機器人隊,能贏得人類足球世界冠軍隊。
從目前技術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尚有一段時日。熊蓉認為,目前仿人機器人存在走路穩定性、持續跑動能量供給等問題,浙大近年來研發出打桌球機器人和每小時3.6公裡的跑步機器人,但就距離2050年的目標,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