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 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技館副館長歐建成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世界和平與發展科學日」在線圓桌會議,學會單位會員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上海科技館、重慶自然博物館15位代表應邀參會;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組織、科普場館等機構和單位400餘人參加本次在線會議,英國、馬來西亞、辛巴威、巴西等國的特邀嘉賓作會議發言。
本次在線會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助理總幹事沙米拉奈爾貝杜埃勒博士主持。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致辭。奧德蕾阿祖萊指出,科學可以多方面助力抗疫工作,而更好地將科學納入公共政策範疇也將大有裨益。教科文組織長久以來一直堅信科學的潛力,為使科學發揮出全部潛力,教科文組織正在根據其會員國於2019年11月所作的決定起草《開放科學建議書》。該建議書的宗旨,不僅在於使科學更加有效和多樣,讓人人都能為之做出貢獻,還在於通過發展有利於培養知情、負責且參與集體決策的公民的科學文化,使科學的目標更加符合社會的需要。
會議圍繞「科學與社會」開展圓桌對話。艾萃諮詢主席、馬來西亞首相前任科學顧問坦斯裡扎克裡阿卜杜拉哈密德介紹了科學服務並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辛巴威高等教育、科學和技術發展部長阿蒙默維拉介紹了他參與領導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區域和整個非洲的地理信息科學和地球觀測的發展和培訓工作。全球青年生物多樣性網絡聯合創始人美琳娜崎山女士介紹了過去十年她幫助建立和發展全球青年生物多樣性網絡的過程。
中方參會人員一致認為,本次研討會使參會者真實、立體、全面地了解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服務並助力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內容及態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領導關於開放科學的全球對話,以確保開放科學實踐發揮其潛力,彌合世界科技創新差距,並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會議提出必須加強國際科學合作,以及科學家、決策者、私營從業人員、行業和衛生專業人員、民間社會和公眾之間的對話。這對於今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很有啟發。本次會議還使大家關注將於2021年4月發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報告》。該報告介紹了各國科學發展趨勢,以及其他國家如何使用科學技術促進知識社會和經濟發展。這份報告將為全國科普場館行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的重要合作夥伴,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將持續關注並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會議和活動,並在這個國際平臺上主動發聲,加強交流與合作。
來源:中國科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