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這種說法只有一半有點道理,與陰莖長度有關的不是哪個指頭的長短,而是食指和無名指長度之比,這個比值也被稱為手指率。有研究表明,手指率越小,陰莖長度越長。
陰莖長短是男性暗地裡非常在乎的指標,但其遠不如身高體形等來得顯而易見。關於陰莖的長短,有很多看似靠譜的臆測,比如鼻子大小、鞋子尺碼等,都被人認為能反映陰莖長度,指頭長短也被賦予了這個功能。
那麼,陰莖的長短真能做到「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嗎?答案可不這麼簡單。韓國仁川嘉泉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者招募了144位20歲以上的志願者參與研究。研究者測量了志願者的手指長度,以及陰莖弛緩和被抻直的長度(這個長度與陰莖完全勃起時的長度存在統計相關)。最後研究者發現,與陰莖長度相關的,不是單獨哪根手指的長短,而是食指長度和無名指長度的比值,這個比值被稱為手指率,手指率越小,被試男人的陰莖長度就越長。
為什麼手指率和陰莖長度會有對應的關係呢?這得從激素說起,對男性來說,生殖系統的發育,很大程度上受雄性激素的影響,如果雄性激素分泌不足,那麼生殖器發育就會受限,導致陰莖短小。
研究者認為,在胚胎階段,母親子宮中的雄性激素對手指率有一定的影響,濃度高的話手指率就小,濃度低的話手指率就大,而雄性激素濃度高會使陰莖長得更長。這裡順便多說一句,對女性來說,手指率越大則生殖能力越強,這也和激素有關。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對待這類研究,也需要相當謹慎。畢竟手指率和陰莖長度,只是恰好都受雄激素水平的影響而已,這種聯繫是非常間接的。此外,韓國的這項研究中,144個志願者都是來泌尿科做手術的患者,並不能完全代表一般人群。而且,目前尚未有更多研究證明手指率和陰莖長度之間的確鑿聯繫。所以手指率或許更應該被視為一種胎兒時期雄性激素水平的參考。至於手小的朋友,相信當知道陰莖長度是和手指率有關而不是和手指長度有關後,你們也可以釋懷了。
(丁崝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學碩士)
問:蝦和維生素同食會生成砒霜使人中毒?答:這是個錯誤的傳言。
曾經有傳言說,美國科學家實驗發現,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價砷。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並無毒害作用。但在服用維生素C之後,由於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又稱為三氧化二砷,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砒霜。所以,蝦和維生素同食,會致人死亡。
事實上,這個傳言完全是錯誤的。因為,海鮮裡的砷主要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無機砷的含量在海鮮裡最多不超過總砷含量的4%,其中多是五價砷,少量是三價砷。而佔主體地位的有機砷的危害非常之小,絕大部分以砷甜菜鹼的形式存在,它們基本上會被原封不動地被排出體外。如果要在這個問題上較真,我們反而應該擔心包括大米和麵粉在內的穀物產品,它們提供了我們日常飲食中大部分的無機砷。由此可見,假如維生素C真能輕而易舉地還原五氧化二砷從而讓人中毒,那你該考慮的就不止是「吃不吃蝦」的問題,而是「吃不吃飯」的問題了。
關於「五價砷能不能在體內被維生素C還原為三價砷」的問題,存在一些討論。不過,即使不考慮這個問題,也不難發現這個流言的可笑之處。假設人體是這個還原反應的絕佳場所,被吃進肚子裡的五價砷一點不浪費的全部還原得到了三價砷。那麼一個人要吃多少蝦才足以中毒呢?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GB2762-2005,蝦蟹類無機砷的上限是0.5mg/kg鮮重。也就是1kg鮮蝦中,含無機砷不能超過0.5mg。而砒霜的半數致死量是14.6mg/kg。假設有一個瘦瘦的,體重只有40kg的女生,那麼她要吃下0.6g(14.6mg/kg×40kg)的砒霜,才能「保證」她有一半的概率在兩周之內被毒死。0.6g砒霜含有的砷為0.45g(0.6g×150/198)。假設她吃的全都是汙染較重的,達到無機砷含量上限的蝦,那麼,她也需要吃下整整900kg(0.45g/0.5mg/kg)的蝦,才足以達到那個「半數致死量」。即使按照砒霜中毒下限5mg計算,那起碼也得7.6kg的蝦才足以被還原出來。對於一個體重僅僅40kg的小女生來說,與其考慮會不會中毒,不如考慮會不會被撐死。
所以說,這個謠言是用低級的化學知識來嚇唬人的傑作。蝦裡的無機砷含量很低,就算是能被維生素C還原得到砒霜,那麼微小的量,連中毒反應都不會出現,更別說是「暴斃而死」了。
(張博然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 古生物學博士候選人)
問:相撲選手是不是長了一身肥肉?答:是的。
的確,相撲運動員訓練的重要一環就是增重。在日本相撲中,參加者的體重身高只有下限(75kg/173cm)而無上限,比賽也無拳擊和舉重中的量級之分,因此體重越重,選手優勢越大。為了增加體重,他們會食用一種進行精心調整的「力士火鍋」以攝入豐富蛋白質,伴以長時間的午睡,這才能把自己變成大塊頭。可是,如果因此就認為他們「全身都是肥肉」,那可就失之偏頗了。
在相撲運動員的身體表面,確實有一層肥肉,它就像盔甲,可以幫他們抵擋外來的衝擊。另外在相撲運動中,摔倒你就輸了,因此保持穩定性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大事。相撲選手都有一個大肚子,在使用蹲踞式增加身體穩定性時,這個大肚子可以把身體的重心降低,也就不那麼容易被摔倒了。
不過,在這層肥肉之下,可是布滿了鋼鐵一般的肌肉。大家不妨想像一下:若是全身只是軟趴趴的脂肪,沒有什麼肌肉,他們能夠站得起來嗎?更不用說發揮出巨大的力量和做出各種動作了。生活中,過度肥胖的人稍作運動就會氣喘籲籲,如果不小心跌倒還很容易傷到骨骼和內臟,而相撲選手要進行高強度的比賽,訓練中承受的打擊和跌撞更是不計其數,如果沒有強大的肌肉作支持,這一切都是無法實現的。
外表會給我們造成錯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看數據。成年男子的脂肪含量一般在10%~20%,中年發福的男子體脂一般是30%,相撲選手體內的脂肪率大多在20%左右,而創造了日本相撲史上最多連勝紀錄的前橫綱「千代之富士貢」,其身體脂肪只有11%。另外,相撲手的脂肪集中在皮下而非內臟部分,因此他們的身體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不健康。
(周婧琦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育生物學碩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