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中的吸血鬼
吸血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傳說源頭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古羅馬文明等的神話傳說中,都有吸食人類精氣的魔鬼。但真正現代意義下吸血鬼形象的建立,來自於18世紀時對東歐地區口頭流傳的民間傳說進行匯總編輯出版。在這些傳說中,吸血鬼指的是死後能夠從墳墓裡爬出來吸血的屍體。在醫療不發達的條件下,有些沒有真正死亡,只是休克了的人被下葬,後來在甦醒的時候或者復活又動起來,被當成不死的存在。史實
弗拉德三世:
弗拉德三世的成名戰就是土耳其-瓦拉幾亞戰爭。1462年6月17日夜,在土軍從尼科波利斯到瓦拉幾亞(Wallachia)公國首府特爾戈維什泰(Târgoviște)的行軍路上,瓦拉幾亞的穿刺公(the Impaler)弗拉德三世•德拉庫裡(Vlad III Drăculești)率領軍隊襲擊了土軍營帳,運用穿刺之刑殺死了兩萬餘土軍,其中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Grand Vizier,指大宰相)和一些重要將領,史稱「特爾戈維什泰夜襲」,是戰爭中的主要戰役及弗拉德三世的主要戰績。「穿刺公」就此得名。
以殘酷而聞名的採佩什,在其死後被人傳為吸血鬼,愛爾蘭小說家布拉姆·斯託克的小說《吸血鬼德古拉》就是以其為原型。不過,表示吸血鬼的意味的Strigoii,語源來自斯拉夫語,從中歐到巴爾幹半島流傳的關於吸血鬼的故事,都是在塞爾維亞人等斯拉夫民族間流傳。羅馬尼亞人不是斯拉夫人,和吸血鬼的傳說並沒有直接聯繫,所以有說法認為,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成為吸血鬼的發祥地只不過是一種藝術創作而已。
伊莉莎白·巴託裡:
伊莉莎白·巴託裡(Erzsébet Báthory),年輕的時候,她曾投入大量資金來振興國內教育、建立醫院、資助留學生、保障農民權益,總之就是做盡了好事,所以人們對她的評價普遍很高。如果一直按這樣的劇情發展下去,伊莉莎白.巴託裡日後或許會以一個正面的形象被人傳頌,然而事與願違。在她的丈夫死後,有人開始控訴伊莉莎白虐待侍女,後來她又被控訴殺害當地農家的女子,最後甚至有傳言說伊莉莎白在自己的城堡內以鮮血沐浴、以生肉為食。
有無數跡象表明存在虛假證據、虛假新聞、恐嚇證人、操縱恐怖新聞,以及它們與針對加布雷爾·巴託裡的行動有密切的時間和實質聯繫。
事實上,在18世紀前是沒有現代意義上吸血鬼一詞的。英語中第一次出現這個詞是在1732年。吸血鬼的存在被普遍接受就是在這個時期。
比較公認的關於吸血鬼的解釋是:被認為是吸血鬼的人實際上是卟啉病(紫質症)患者。
卟啉症的症狀起初表現為臉部、頸部和手背等暴露在光線下的部位輕度的多毛,色素沉著。待病情加重後,患者會呈現出恐怖的外貌特徵。患者暴露在光線下會產生一系列的過敏反應,如:皮膚起水泡、疹子,甚至會出現膿包、潰爛。這主要是由於卟啉這種物質引起的。這是一種光敏感色素,大多集中在人的皮膚、骨骼和牙齒上。陽光會引起卟啉的劇烈反應,進而轉化為可以吞噬人的肌肉的食肉型毒素,所以,卟啉症患者只好像傳說中的吸血鬼一樣生活在黑暗中。
供稿:Mark Ma G9
Mark Chen G9
Andy Mao G9
Jerry Duan G9
Leo Bao G9
指導老師:Davina Deng
編輯:Frank Zhou G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