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啟示錄:孤獨地前往宇宙,把非議留在地球

2020-12-03 大眾侃車

作者:羅逸然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有特斯拉的負面消息爆出,從華爾街的資深分析師到特斯拉的內部員工,再加上一些看不慣馬斯克媒體的推波助瀾,一時間Model 3交付問題被極端放大,似乎全世界都在等著特斯拉出醜。

當全世界都在唱衰一件事的時候,那麼這件事本身是否真的「黑」點十足就已十分值得推敲了。事實上,特斯拉的打臉來的很快,在馬斯克身體力行解決Model 3產能問題之後,特斯拉在中國上海的超級工廠也緊隨而來宣布動工,在將一眾黑子的嘴堵上的同時,也讓直播抽大麻的馬斯克顯的更加可愛了。

日前,特斯拉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銷量報告,其中顯示,特斯拉第二季度創下了生產和交付的新記錄,三個月內共生產了87048輛電動汽車,並交付了95200輛。與2019年第一季度生產了77100輛和交付63000輛以及在去年同期生產53339輛和交付40740輛相比,這一季度進步明顯。

雖然增勢喜人,不過特斯拉依然走在達成年交付量40萬臺的路上。馬斯克的自我證明之旅依然險峻,只不過這位「狂人」已多多少少能讓看衰他的人閉上嘴了。

棋眼Model 3

馬斯克自入主特斯拉後,便為其制定了清晰的發展計劃。以「SEXY」命名的產品序列只從一張張產品效果圖來看,那股遮掩不住的炫酷科技感已然俘獲了大批渴望嘗鮮的消費者之心了。

在相繼推出Model S和Model X,讓消費者能夠具象的體驗到這種炫酷之後,特斯拉遭遇了其創立以來的首個瓶頸。

2016年,特斯拉全年累計銷量7.6萬臺,同比增長達50.7%。而在2017年,特斯拉全年累計銷量繼續創造新高達10.3萬臺,同比增幅縮小至35%。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繼續只維持兩款高昂售價產品的局面,特斯拉的天花板將很快到來。畢竟,高價車型的市場容量增幅相對來說是較為緩慢的。

另一方面,在2017年特斯拉縱然再創新高,但是由於馬斯克本人奉行激進的擴張策略,電動卡車和第二代超級跑車項目也在同時展開,所以特斯拉的負債從前一年的7.7億美元激增至22億美元。對於是上市公司的特斯拉而言,馬斯克儼然是需要向股東們負責的,所以2018年傳言特斯拉私有化退市的消息便見怪不怪了。

華爾街的投資家和分析師們當然不是浪得虛名,早在2017年結束後,便一針見血的指出特斯拉彼時整盤棋的棋眼所在——全年僅交付1700臺的Model 3。

馬斯克的特斯拉絕非「小而美」的品牌,但想要擴大市場份額則需要售價相對平易近人的產品,Model 3儼然就是為此而來,但是初期由於產能受限問題,交付量難以達到先前規劃數額。

於是,在內憂外困之際,馬斯克本人選擇了同員工一起「996」的瘋狂加班之旅,甚至長期吃住在工廠。事實證明,「奮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收到不俗效果,至2018年末,特斯拉一舉解決了產能問題,全年累計銷售達24.5萬臺,同比增長137%,其中Model 3累計交付14萬臺,堪稱最大增長點。而在今年剛過去的二季度,Model 3生產72531臺,交付77550臺,在北美市場已然超過了BBA們的B級豪華轎車,位居同級別榜首。

在銷量激增的同時,特斯拉股價在周二盤後大漲7%,以240.40美元報收。顯示出了投資者對其超強的信息和持續增長預期。

而在中國,3月份開始Model 3也開啟了預定。同時,特斯拉位於上海的超級工廠主體已建設完畢,即將進入到製造設備進入階段,預計年底順利投產。屆時,售價大為下降的Model 3和Model Y將成為特斯拉在中國開疆拓土的最佳砝碼。

可以說,特斯拉已成功度過了最危險時刻。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事實上,從馬斯克為特斯拉規劃好發展路線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這家新晉純電車企註定要走上一條最艱難的路。不過,對於馬斯克來說,他享受這一切。

純電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的架構更為簡單,核心三電部件長久以來都有很多供應商提供成熟的產品。然而相較與硬體,EV車型的電子架構和軟體算法才是更加能體現企業核心研發實力的領域,特斯拉經過數年的經驗積累,儼然已走在了行業前端。

從Model S的初步嘗試到Model X的持續改進,特斯拉獲得了一套成熟並且高效的整車電子架構,這從兩臺車不斷迭代的車機系統和駕駛感受即可見一斑。

如果是一家傳統車企在擁有如此成熟先進的技術前提下,其新車大概率是會沿用的,這也是當下模塊化平臺的優勢所在。而特斯拉在Model 3這臺車上卻選擇了推倒重來,將更多功能如大燈照明集成於更簡單的模塊中,從而進一步簡化車體,從而獲得更多的拓展空間並有效控制成本。

特斯拉的激進還在於放棄過渡技術,而直接應用行業前沿頂級科技。以自動駕駛科技為例,特斯拉主張AI和計算機視覺系統為導向,而不採用過度技術雷射雷達系統。所以特斯拉從一開始就自主研發自動駕駛晶片,而並非採用博世等廠商所提供的替代技術。

雖然很冒險,也發生過一些人傷事故,但是在實現無人駕駛的道路上,代價終歸是要付出的,特斯拉選擇了成為首個吃螃蟹的角色。事實證明,從特斯拉開始,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了汽車工業未來主要研發領域之一。

可以說,特斯拉正在實現什麼叫做「軟體定義汽車」,而對於硬體核心技術,他們也打算從供應商手裡拿回來。

日前,有消息披露從2014年開始,在特斯拉位於美國加藤路工廠內有一間秘密實驗室,該實驗室的主導研究項目正是電池。此舉可以看作是特斯拉想要在未來擺脫對於供應商松下電池的依賴,因為後者的產能問題,直接導致了2018上半年Model 3的產能受限。

特斯拉的野心還遠不止如此,改變世界才是終極目標。馬斯克最近放話:

「五年後,特斯拉要量產電動飛機。」

俗話說:「臺上十年功,臺下十年功」。相比於更在乎財務報表的傳統勢力們,特斯拉在行業內扮演了一個吃力但不討好的角色。它生來似乎就是保守勢力眼中的異類,在市場超過傳統美國三大後,在銷量超過BBA後,更是動了傳統勢力們的奶酪,但是它依然在背後進行著不為人知的努力,繼續做一個孤獨的領路人。

相關焦點

  • 尼古拉.特斯拉為何被認為是穿越者及外星人?他隱藏了多少秘密?
    簡直叫人不敢相信,這團火不論燒到哪裡,都不留絲毫痕跡。你禁不住揉揉眼睛,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哩!」特斯拉堅定地認為:如果地球擁有電荷,其他的星球也擁有電荷,那麼星際溝通就完全可能實現。(二). 生死之間所謂天才,所謂先驅,思想和精神遠遠超過了時代和眾人,孤獨是早已註定的旅程和終點。
  • 「黑騎士」衛星在暗中監視地球?最早被特斯拉發現,身份是個謎
    自1960年過後,人類逐漸開始實行一項名為「地外文明探索計劃」的計劃。一直以來,人類渴望在地球之外找到其它的生命。在這茫茫宇宙中,倘若只有地球人類文明這一支智慧文明,那人類或許會感到異常的孤獨。畢竟,無限的宇宙中竟會沒有其它的智慧生命,這讓人類無法相信。
  • 地球文明在宇宙中是孤獨的,人類出現只是偶然
    恆星周圍的巖石行星更是億萬之多,存在外星生命不足為奇,人們關心的是地外文明,也就是地球之外的智慧生命---外星人(alien)。目前地球上生活著70多億人,從感情上說大多數人都希望宇宙某個角落有外星人,如果地球人類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物,那就太孤獨了。但是遺憾的是,外星人只是個幻影,儘管這個幻影一直存在(Alien is merely an illusion,albeit an very persistent one)。
  • 我坦白:這個孤獨的天才我愛了
    他讓火箭像鋼筆插進筆帽一樣完美回收,他給漂泊在大西洋上的回收平臺起名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他把一輛櫻桃紅色、車上刻著 Made on Earth by Human小字的特斯拉跑車運到距地球4億公裡的太空外「飛行」;他讓一個身著太空衣的假人坐在車裡,用收音機循環播放的歌曲《太空奇蹟》安撫它的漫長孤獨……他屢做驚人之舉,直播時抽大麻,在推特上公開發表怪誕言論
  • 《復聯4》中,驚奇隊長為什麼要前往宇宙中,而不留在家鄉地球
    《復聯3》結尾彩蛋中,尼克·弗瑞變成灰前向驚奇隊長發送了求救信息,驚奇隊長收到信息之後也確實迅速回到了地球。但在《復聯4》中她救回鋼鐵俠,並和美隊、雷神等英雄找到老農滅霸無功而返後不久,就又離開了地球前往宇宙中。
  • 科學家發現宇宙深處爆發巨大能量,最接近神的男人特斯拉早已預知
    我們能夠進入電氣時代,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特斯拉的發明。科學家們曾經在宇宙深處發現了巨大的能量——電磁,由此實現了特斯拉當年的夢想,人們因此將特斯拉稱為「萬磁王」。特斯拉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是因為他在磁能量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電磁對地球的保護作用,由此發展的一系列理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 FBI公布解密文件:有巨型外星人存在,特斯拉是「金星人」
    「這些飛碟擁有一種輻射能量或光線,可以輕易地解體任何發動攻擊的飛船。它們可以任意地從以太再次進入(地球),也可以簡單地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而不留下痕跡。」 報告中寫道,「如果這些(飛碟)其中一個被攻擊,那發動攻擊的飛機幾乎可以確定會被摧毀。就社會大眾的想法而言,這可能會導致接近恐慌和國際上的懷疑。」
  • 宇宙中最孤獨的星體:流浪星球
    地球上最孤獨的是它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叫做Alice。Alice從阿拉斯加出發,途經大西洋,一路遷徙,最終到達以色列沿海,這漫長的旅途對一隻鯨魚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它一路遊來,一路歌唱,只為了尋找一個能聽得到它歌聲的同伴。原來,正常的鯨魚聲音頻率都在15到25赫茲之間,而Alice發出的聲音頻率卻高達52赫茲。
  • 為什麼陽光在宇宙中那麼冷,到達地球後反而變熱了?
    它為我們提供光和熱,讓人類得以生存在這個偌大的宇宙中。從整個宇宙來看,地球是孤獨的,而地球上的人類,也是孤獨的。人類至今也沒有找到有生命跡象的其他星球的存在。所以從宇宙來看,人類的存在或許只是一個巧合而已,這也讓人類顯得特別地渺小與孤獨。現在,雖然我們人類已經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宇宙中探索,希望能找到人類的同伴,但效果甚微。
  • 打破傳統 2名NASA太空人將駕駛特斯拉汽車前往發射臺
    本月晚些時候,兩名美國宇航局最優秀的太空人將駕駛一輛白色的特斯拉Model X車型前往發射臺,然後與伊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的火箭與載人飛行器一起踏上歷史性的任務。特斯拉Model X看看將載著本肯和赫爾利前往發射臺執行Demo-2任務的Model X!」
  •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丨在「蜂巢」中聚居,卻終究是「一起孤獨」
    展覽「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共分為8個章節。其中的第一章「蜂巢」展現了城市環境中逐漸發展出的群居與合作體系;第二章「一起孤獨」則關注集體和個體之間的聚合和分離,以及網際網路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麥可·沃爾夫,《建築密度 #91》,2006。圖片致謝上海M97畫廊。
  • 跨時空的傳承,也許地球文明,只是一個孤獨的囚犯
    因此,也許作為一個社會,我們真的只是一個孤獨的囚犯。也許人類用自己的孤獨慢慢地把自己逼瘋,不顧一切地尋找另一種生命,來釋放空虛,哪怕只是一瞬間。也許我們所感知到的孤獨只是一種產物,但我們看待宇宙的方式往往是有限的,或許,如果我們在宇宙中發現淡水,一種聯繫確實在等待著我們,只不過是另一種聯繫。
  • 堪稱宇宙「萬磁王」!我國慧眼衛星發現最強磁體,高達十億特斯拉
    磁力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力,磁鐵可以吸引鐵等金屬,有磁性的指針可以依靠地球磁場指示南北,地球產生的磁場可以在地表7萬公裡外阻擋太陽風中帶電粒子的襲擊,從而保護地球大氣層的穩定存在,人類生產電力更離不開磁場,無論是水電、火電、核電還是風電,都是利用動能作用下對磁線圈的擾動而產生電流的。
  • 它比《流浪地球》早上映幾年,是穿越星際中最孤獨的一次旅行
    它比《流浪地球》早上映幾年,是穿越宇宙中最孤獨的一次旅行2014年由科幻片大導演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問世。說到浩瀚宇宙,我們能想到第一個與之相應的詞語就是神秘,因為無法觸及,所以對我們生活在太空之下的人而言,對於未知只有敬畏。
  • 兩年前升空的特斯拉汽車已靠近火星:但它最終的命運令人唏噓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13期2018年2月6日,SpaceX成功進行了一次獵鷹重型火箭試射,最大運載能力超過60噸,但這次試射中沒有搭載如此重的載荷,而是攜帶了一輛特斯拉電動汽車Roadster。車上還搭載了一個假人,名字叫Starman,假人駕駛著特斯拉汽車,在太陽系中遨遊。
  • 「只要我願意,隨時可以把地球劈成兩半」,特斯拉到底有多厲害?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但是尼古拉特斯拉似乎更「狂」,他曾說過:「只要我願意,隨時可以把地球劈成兩半」,尼古拉特斯拉這個人到底有多牛呢?他有什麼資本說出這樣一句看似「狂傲」的話呢?
  • 堪稱宇宙「萬磁王」,我國慧眼衛星發現最強磁體,高達10億特斯拉
    磁力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力,磁鐵可以吸引鐵等金屬,有磁性的指針可以依靠地球磁場指示南北,地球產生的磁場可以在地表7萬公裡外阻擋太陽風中帶電粒子的襲擊,從而保護地球大氣層的穩定存在,人類生產電力更離不開磁場,無論是水電、火電、核電還是風電,都是利用動能作用下對磁線圈的擾動而產生電流的。
  • 堪稱宇宙「萬磁王」,我國慧眼衛星發現最強磁體,高達10億特斯拉
    磁力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力,磁鐵可以吸引鐵等金屬,有磁性的指針可以依靠地球磁場指示南北,地球產生的磁場可以在地表7萬公裡外阻擋太陽風中帶電粒子的襲擊,從而保護地球大氣層的穩定存在,人類生產電力更離不開磁場,無論是水電、火電、核電還是風電,都是利用動能作用下對磁線圈的擾動而產生電流的。
  • 「星際使者」帶著人類的禮物孤獨地在宇宙深處完成使命
    ,畢竟也只是少數,大多數探測器都沒有回頭路可以走,它們往往在完成任務耗儘自己最後一絲力氣之後,永遠停留在它們結束工作的地方,也有一部分探測器會撞向附近的某個天體,為宇宙增加了點點光亮,還有一些探測器,它們命運比較孤獨,完成任務後,燃料耗盡與地面失去聯繫,但是它們會靠著慣性繼續飛行,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和氫氣球一樣,人類再也無法控制它們了,它們很有可能最終會飛出太陽系,向未知的宇宙深處飛去。
  • 宇宙中最大的孤獨,就是你的聲音沒有人回應
    茫茫宇宙中,太空飛船「以太號」在廣袤的黑暗中孤獨漂流,一群正要返回地球的太空人們,突然與地球失聯了......但即便是身處宇宙中最荒涼孤寂的空間,人們仍然那麼渴望建立與他人的聯結。Netflix科幻驚悚新片《午夜天空》本周上線,由喬治 · 克魯尼自導自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