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共分為8個章節。其中的第一章「蜂巢」展現了城市環境中逐漸發展出的群居與合作體系;第二章「一起孤獨」則關注集體和個體之間的聚合和分離,以及網際網路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
麥可·沃爾夫,《建築密度 #91》,2006。圖片致謝上海M97畫廊。
小說家湯姆·沃爾夫(Tom Wolfe)曾用「蜂巢」一詞來指代紐約喧囂的社交生活。但事實上,任何大規模的人群集聚都可以被比作熱鬧的蜂巢。鄉村曾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家園,但21世紀見證了這段歷史的徹底終結:自現代智人存在的20萬年以來,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口。不斷擴大的都市有機體不僅是一個靜態的安樂居所,更是一個動態的,學習、生產與思考活動在其間不斷發生的忙碌工場。攝影師也大多是城市中人,他們醉心於捕捉不斷湧動的人潮中蘊含的種種景觀可能性。
帕布羅·洛佩斯· 魯茲,《墨西哥城鳥瞰圖,XIII》,2006,出自「水磨石」系列。
我的攝影作品探索多種多樣的主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拍攝景觀,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既包括自然景觀,也包括城市景觀。我相信,景觀為觀察社會政治局勢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景觀的改變和改造記錄了人類行為和演進的歷史,比歷史書中的敘述更為客觀可靠。
在展覽「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中展出的「水磨石」系列(2006年)意在描繪不合理且極其缺乏規劃的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於分享公共空間生活充滿悲劇性且不可抗拒的誤解。在墨西哥城裡,共有2000萬人住在1.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這使人與環境原本就脆弱的關係達到了即將崩潰的臨界點,對政治、社會、經濟和環境也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城市在迅速發展,然而,病態的城市規劃不但沒有促進整合,反而加劇了不均。當代很多大都市都處於這樣的境地,出現的問題包括自然資源枯竭、經濟差距增大、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犯罪滋生和社會動蕩。從一個自然充足、物產豐富、充滿潛力的小鎮到一個幾近失敗的實驗品,墨西哥城的景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帕布羅· 洛佩茲· 魯茲(Pablo López Luz)
曾家偉,《天台 #No.1》,2011。圖片致謝刺點畫廊。
天台是一處私人空間,卻同時為周圍建築所見,經受著公眾的注視。在「天台」系列中,我對這一私人空間進行物理性與視覺性的介入。作為一種擅自入侵的舉動,我進入私人或商業建築的屋頂,拍攝周圍屋頂的鳥瞰圖。香港老街區混雜著非常多不同年代、高度各異的大樓,因而成了我拍攝的理想地點。
——曾家偉(Eason Tsang Ka Wai)
勞倫·格林菲爾德,《高三學生(從左到右)莉莉17歲、妮科爾18歲、勞倫18歲、露娜18歲、山姆17歲,在雙面鏡前為作者所拍攝的〈審美文化〉紀錄片化妝,洛杉磯》,2011,出自「時代財富」系列。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是出自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之筆的著名詩句。我們有著群居的基因,不斷尋找著興趣相投的朋友、伴侶與合作者。然而這樣的群居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其間充滿了誤解、利益衝突、融入群體的壓力和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渴望之間的矛盾;我們盼望「跟隨潮流」,但當聽到別人批評我們是盲從的「綿羊」,卻又變得畏首不前。然而,終極的人類境況依舊是孤獨——我們孤身一人來到這個世界,亦是如此離開。但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生活於群體之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展現並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王慶松,《工作!工作!再工作!》,2012。
《工作!工作!再工作!》創作於2012年,這是與著名建築師奧雷·舍人(Ole Scheeren)的中國設計中心合作的一幅作品。那個時候的北京正在進行各種大規模建設,許多地標建築都是國外設計師的作品。
當時建築師邀請我為他拍攝一張將要發表在《Wallpaper》雜誌上的照片。經過幾次見面與討論之後,我想到了將設計中心描繪成充滿混亂與緊張感的瘋人院的情景。我請建築師與員工們換上病號服,表現得如同在截止日前瘋狂追趕項目進度一般。仿照政府多年以來倡導的「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口號,我提出了這個「工作!工作!再工作!」的命令。整個畫面的基調被處理得非常晦暗,即將建成的建築地標也顯得毫無生氣。
衣食住行是文明生活的四項基本要求。然而,隨著人口大量增長,出現了更複雜的生活方式。人們創造出了多種娛樂和消費方式,危害到了環境和自身。我覺得舊時文明所重視的簡單性與清晰性,現在已經被遺忘,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並激活這些傳統。
——王慶松
洪浩,《結算 2007年B》,出自「我的東西」系列,2008。圖片致謝佩斯畫廊。
「我的東西」系列作品是一個自我觀察生活的結果,是時間的積累(就像細目清單一樣)。從2001年開始,我把自己當日的消費物品一件一件掃描,然後將它們作為電子圖像保存在電腦中,等到來年再做集錦連接。這是一個日復一日的記帳工作,也是我對於生存經驗的理解,揭示了當代文明的本質,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與我們的時代和諧共處。
——洪浩
關於展覽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集中呈現超過120位全球最負盛名的攝影藝術家創作的250餘幅作品,以複雜多元的廣闊視角闡釋了當代的文明現狀。這些創作於過去二十五年間的攝影作品見證了全球化帶來的巨變,更提示我們關注與日俱增的複雜困境與衝突,以及當代生活中事物間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程度。作為記錄下這些巨變的媒介,攝影藝術本身的發展歷程也在展覽中得以展現。此次展覽由UCCA與攝影展覽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以下簡稱FEP)共同組織呈現,威廉·A. 尤因(William A. Ewing)、容思玉(Holly Roussell)擔任策展人。
「文明」好物徵集令
為了豐富展覽內容並增加互動性,UCCA誠邀各位觀眾捐贈您心中與「文明」有關的物品,入選物品將在「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的展覽閱讀區呈現。如果您感興趣參加,請將尺寸在30×30×30cm以內的物品圖片及簡要介紹發送至:
research@ucca.org.cn
我們將先根據郵件信息完成初步遴選,然後通知您下一步的展品遞交工作。入選觀眾將獲贈展覽門票或展覽畫冊優惠券一張。
活動日期:2019.2.21 – 2019.4.9
參展藝術家
馬克斯·阿吉萊拉-黑爾韋格、安德列婭·阿爾維斯·德·奧利韋拉、埃文·貝登、默裡·巴拉德、奧利沃·巴爾比埃利、曼迪·巴克、奧拉夫·奧託·貝克爾、瓦萊麗·貝蘭、丹尼爾·貝爾胡拉科、彼得·比阿羅貝澤斯基、米歇爾·博祖尼、普裡西拉·布裡格斯、保羅·鮑提爾、愛德華·伯汀斯基、亞歷杭德羅·卡塔赫納、菲利普·尚塞爾、崔元準、奧利維爾·克裡斯蒂娜特、琳內·科恩、康蘭絲、戈爾科·德魯伊特、理察·德·查爾內、納坦·德維爾、羅格·艾伯哈特、米奇·愛潑斯坦、亞當·弗根森、文森特·福涅爾、安迪·弗裡伯格、李·弗裡德蘭德、馬修·加弗蘇、安德列亞斯·格費勒、喬治·喬治烏、克裡斯託福·紀倫、凱蒂·格蘭納、勞倫·格林菲爾德、韓勝弼、尼克·漢內斯米什卡·漢納、康迪達·赫弗、丹·霍爾茲沃思、洪浩、彼得·雨果、趙春滿(音譯)、克裡斯·喬丹、鄭然鬥、納達夫·坎德、KDK、麥克·凱利、金泰東、高志強、艾琳·孔、本尼·林、黎安美、麥可·萊特、毛裡西奧·利馬、帕布羅·洛佩茲·魯茲、克裡斯蒂安·盧尼格、維拉·魯特、亞歷克斯·麥克林、戴維·梅塞爾、安·曼德爾鮑姆、埃德加·馬丁斯、傑弗裡·米爾斯坦、趙敏、理察·米斯拉克、安德魯·摩爾、戴維·摩爾、理察·莫斯、麥可·納賈爾、沃爾特·尼德邁爾、魯相益、西蒙·諾福克、岡本寬志、尼爾·帕丁頓、特倫特·帕克、卡拉·菲利普斯、羅伯特·波利多裡、謝爾蓋·波諾馬列夫、西裡爾·波爾謝、馬克·鮑爾、吉爾斯·普萊斯、賴納·裡德勒、西蒙·羅伯茨、安德魯·羅瓦特、維多利亞·桑布納裡斯、佐藤信太郎、多娜·施瓦茨、保羅·尚布倫、羅晟文、柴田敏雄、亞歷克·索斯、亨裡克·斯博勒、威爾·斯泰西、託馬斯·施特魯特、拉裡·薩爾坦、高東滋、埃裡克·塞耶、達尼拉·特卡琴科、曾家偉、安德列亞斯·切爾西希、阿瑪利婭·烏爾曼、布萊恩·烏爾裡希、佩內洛普·翁布裡科、卡羅·瓦爾塞吉、雷金納德·范·德·維爾德、卡西奧·瓦斯康塞洛斯、馬西莫·維塔利、羅伯特·沃克、理察·沃班克、王慶松、派屈克·魏德曼、託馬斯·萬博格、戴蒙·溫特、麥可·沃爾夫、保羅·伍茲和加布裡埃·萊加林貝蒂、雷蒙·沃達、邢丹文、安妮·扎哈爾卡、盧卡·扎尼爾、張曉、趙仁輝、弗朗西斯科·齊佐拉
關於攝影展覽基金會(FEP)
攝影展覽基金會(FEP)致力於通過博物館級的攝影展覽、相關出版物、網絡內容、研討會、講座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啟發和鼓舞世界各地的人們。
攝影展覽基金會是現今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最大的攝影展覽獨立平臺。該基金會與著名策展人及活躍借展方合作,策劃於世界各地美術館、畫廊和機構呈現的歷史及當代巡迴展。基金會舉辦的近期展覽包括:「寶麗來項目:藝術與技術的交匯點」;「維克·穆尼斯:奇蹟的重生」;「威廉·魏格曼:身為人類」;「殘酷的真相:《紐約時報》的新聞攝影記者」;「超越時尚」。
為了豐富展覽內容並增加互動性,UCCA誠邀各位觀眾捐贈您心中與「文明」有關的物品,入選物品將在「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的展覽閱讀區呈現。如果您感興趣參加,請將尺寸在30×30×30cm以內的物品圖片及簡要介紹發送至:research@ucca.org.cn
我們將先根據郵件信息完成初步遴選,然後通知您下一步的展品遞交工作。入選觀眾將獲贈展覽門票或展覽畫冊優惠券一張。
活動日期:2019.2.21 – 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