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丨在「蜂巢」中聚居,卻終究是「一起孤獨」

2020-12-04 UCCA

展覽「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共分為8個章節。其中的第一章「蜂巢」展現了城市環境中逐漸發展出的群居與合作體系;第二章「一起孤獨」則關注集體和個體之間的聚合和分離,以及網際網路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

麥可·沃爾夫,《建築密度 #91》,2006。圖片致謝上海M97畫廊。

小說家湯姆·沃爾夫(Tom Wolfe)曾用「蜂巢」一詞來指代紐約喧囂的社交生活。但事實上,任何大規模的人群集聚都可以被比作熱鬧的蜂巢。鄉村曾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家園,但21世紀見證了這段歷史的徹底終結:自現代智人存在的20萬年以來,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口。不斷擴大的都市有機體不僅是一個靜態的安樂居所,更是一個動態的,學習、生產與思考活動在其間不斷發生的忙碌工場。攝影師也大多是城市中人,他們醉心於捕捉不斷湧動的人潮中蘊含的種種景觀可能性。

帕布羅·洛佩斯· 魯茲,《墨西哥城鳥瞰圖,XIII》,2006,出自「水磨石」系列。

我的攝影作品探索多種多樣的主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拍攝景觀,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既包括自然景觀,也包括城市景觀。我相信,景觀為觀察社會政治局勢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景觀的改變和改造記錄了人類行為和演進的歷史,比歷史書中的敘述更為客觀可靠。

在展覽「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中展出的「水磨石」系列(2006年)意在描繪不合理且極其缺乏規劃的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於分享公共空間生活充滿悲劇性且不可抗拒的誤解。在墨西哥城裡,共有2000萬人住在1.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這使人與環境原本就脆弱的關係達到了即將崩潰的臨界點,對政治、社會、經濟和環境也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城市在迅速發展,然而,病態的城市規劃不但沒有促進整合,反而加劇了不均。當代很多大都市都處於這樣的境地,出現的問題包括自然資源枯竭、經濟差距增大、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犯罪滋生和社會動蕩。從一個自然充足、物產豐富、充滿潛力的小鎮到一個幾近失敗的實驗品,墨西哥城的景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帕布羅· 洛佩茲· 魯茲(Pablo López Luz)

曾家偉,《天台 #No.1》,2011。圖片致謝刺點畫廊。

天台是一處私人空間,卻同時為周圍建築所見,經受著公眾的注視。在「天台」系列中,我對這一私人空間進行物理性與視覺性的介入。作為一種擅自入侵的舉動,我進入私人或商業建築的屋頂,拍攝周圍屋頂的鳥瞰圖。香港老街區混雜著非常多不同年代、高度各異的大樓,因而成了我拍攝的理想地點。

——曾家偉(Eason Tsang Ka Wai)

勞倫·格林菲爾德,《高三學生(從左到右)莉莉17歲、妮科爾18歲、勞倫18歲、露娜18歲、山姆17歲,在雙面鏡前為作者所拍攝的〈審美文化〉紀錄片化妝,洛杉磯》,2011,出自「時代財富」系列。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是出自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之筆的著名詩句。我們有著群居的基因,不斷尋找著興趣相投的朋友、伴侶與合作者。然而這樣的群居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其間充滿了誤解、利益衝突、融入群體的壓力和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渴望之間的矛盾;我們盼望「跟隨潮流」,但當聽到別人批評我們是盲從的「綿羊」,卻又變得畏首不前。然而,終極的人類境況依舊是孤獨——我們孤身一人來到這個世界,亦是如此離開。但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生活於群體之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展現並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王慶松,《工作!工作!再工作!》,2012。

《工作!工作!再工作!》創作於2012年,這是與著名建築師奧雷·舍人(Ole Scheeren)的中國設計中心合作的一幅作品。那個時候的北京正在進行各種大規模建設,許多地標建築都是國外設計師的作品。

當時建築師邀請我為他拍攝一張將要發表在《Wallpaper》雜誌上的照片。經過幾次見面與討論之後,我想到了將設計中心描繪成充滿混亂與緊張感的瘋人院的情景。我請建築師與員工們換上病號服,表現得如同在截止日前瘋狂追趕項目進度一般。仿照政府多年以來倡導的「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口號,我提出了這個「工作!工作!再工作!」的命令。整個畫面的基調被處理得非常晦暗,即將建成的建築地標也顯得毫無生氣。

衣食住行是文明生活的四項基本要求。然而,隨著人口大量增長,出現了更複雜的生活方式。人們創造出了多種娛樂和消費方式,危害到了環境和自身。我覺得舊時文明所重視的簡單性與清晰性,現在已經被遺忘,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並激活這些傳統。

——王慶松

洪浩,《結算 2007年B》,出自「我的東西」系列,2008。圖片致謝佩斯畫廊。

「我的東西」系列作品是一個自我觀察生活的結果,是時間的積累(就像細目清單一樣)。從2001年開始,我把自己當日的消費物品一件一件掃描,然後將它們作為電子圖像保存在電腦中,等到來年再做集錦連接。這是一個日復一日的記帳工作,也是我對於生存經驗的理解,揭示了當代文明的本質,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與我們的時代和諧共處。

——洪浩

關於展覽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集中呈現超過120位全球最負盛名的攝影藝術家創作的250餘幅作品,以複雜多元的廣闊視角闡釋了當代的文明現狀。這些創作於過去二十五年間的攝影作品見證了全球化帶來的巨變,更提示我們關注與日俱增的複雜困境與衝突,以及當代生活中事物間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程度。作為記錄下這些巨變的媒介,攝影藝術本身的發展歷程也在展覽中得以展現。此次展覽由UCCA與攝影展覽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以下簡稱FEP)共同組織呈現,威廉·A. 尤因(William A. Ewing)、容思玉(Holly Roussell)擔任策展人。

「文明」好物徵集令

為了豐富展覽內容並增加互動性,UCCA誠邀各位觀眾捐贈您心中與「文明」有關的物品,入選物品將在「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的展覽閱讀區呈現。如果您感興趣參加,請將尺寸在30×30×30cm以內的物品圖片及簡要介紹發送至:

research@ucca.org.cn

我們將先根據郵件信息完成初步遴選,然後通知您下一步的展品遞交工作。入選觀眾將獲贈展覽門票或展覽畫冊優惠券一張。

活動日期:2019.2.21 – 2019.4.9

參展藝術家

馬克斯·阿吉萊拉-黑爾韋格、安德列婭·阿爾維斯·德·奧利韋拉、埃文·貝登、默裡·巴拉德、奧利沃·巴爾比埃利、曼迪·巴克、奧拉夫·奧託·貝克爾、瓦萊麗·貝蘭、丹尼爾·貝爾胡拉科、彼得·比阿羅貝澤斯基、米歇爾·博祖尼、普裡西拉·布裡格斯、保羅·鮑提爾、愛德華·伯汀斯基、亞歷杭德羅·卡塔赫納、菲利普·尚塞爾、崔元準、奧利維爾·克裡斯蒂娜特、琳內·科恩、康蘭絲、戈爾科·德魯伊特、理察·德·查爾內、納坦·德維爾、羅格·艾伯哈特、米奇·愛潑斯坦、亞當·弗根森、文森特·福涅爾、安迪·弗裡伯格、李·弗裡德蘭德、馬修·加弗蘇、安德列亞斯·格費勒、喬治·喬治烏、克裡斯託福·紀倫、凱蒂·格蘭納、勞倫·格林菲爾德、韓勝弼、尼克·漢內斯米什卡·漢納、康迪達·赫弗、丹·霍爾茲沃思、洪浩、彼得·雨果、趙春滿(音譯)、克裡斯·喬丹、鄭然鬥、納達夫·坎德、KDK、麥克·凱利、金泰東、高志強、艾琳·孔、本尼·林、黎安美、麥可·萊特、毛裡西奧·利馬、帕布羅·洛佩茲·魯茲、克裡斯蒂安·盧尼格、維拉·魯特、亞歷克斯·麥克林、戴維·梅塞爾、安·曼德爾鮑姆、埃德加·馬丁斯、傑弗裡·米爾斯坦、趙敏、理察·米斯拉克、安德魯·摩爾、戴維·摩爾、理察·莫斯、麥可·納賈爾、沃爾特·尼德邁爾、魯相益、西蒙·諾福克、岡本寬志、尼爾·帕丁頓、特倫特·帕克、卡拉·菲利普斯、羅伯特·波利多裡、謝爾蓋·波諾馬列夫、西裡爾·波爾謝、馬克·鮑爾、吉爾斯·普萊斯、賴納·裡德勒、西蒙·羅伯茨、安德魯·羅瓦特、維多利亞·桑布納裡斯、佐藤信太郎、多娜·施瓦茨、保羅·尚布倫、羅晟文、柴田敏雄、亞歷克·索斯、亨裡克·斯博勒、威爾·斯泰西、託馬斯·施特魯特、拉裡·薩爾坦、高東滋、埃裡克·塞耶、達尼拉·特卡琴科、曾家偉、安德列亞斯·切爾西希、阿瑪利婭·烏爾曼、布萊恩·烏爾裡希、佩內洛普·翁布裡科、卡羅·瓦爾塞吉、雷金納德·范·德·維爾德、卡西奧·瓦斯康塞洛斯、馬西莫·維塔利、羅伯特·沃克、理察·沃班克、王慶松、派屈克·魏德曼、託馬斯·萬博格、戴蒙·溫特、麥可·沃爾夫、保羅·伍茲和加布裡埃·萊加林貝蒂、雷蒙·沃達、邢丹文、安妮·扎哈爾卡、盧卡·扎尼爾、張曉、趙仁輝、弗朗西斯科·齊佐拉

關於攝影展覽基金會(FEP)

攝影展覽基金會(FEP)致力於通過博物館級的攝影展覽、相關出版物、網絡內容、研討會、講座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啟發和鼓舞世界各地的人們。

攝影展覽基金會是現今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最大的攝影展覽獨立平臺。該基金會與著名策展人及活躍借展方合作,策劃於世界各地美術館、畫廊和機構呈現的歷史及當代巡迴展。基金會舉辦的近期展覽包括:「寶麗來項目:藝術與技術的交匯點」;「維克·穆尼斯:奇蹟的重生」;「威廉·魏格曼:身為人類」;「殘酷的真相:《紐約時報》的新聞攝影記者」;「超越時尚」。

為了豐富展覽內容並增加互動性,UCCA誠邀各位觀眾捐贈您心中與「文明」有關的物品,入選物品將在「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的展覽閱讀區呈現。如果您感興趣參加,請將尺寸在30×30×30cm以內的物品圖片及簡要介紹發送至:research@ucca.org.cn

我們將先根據郵件信息完成初步遴選,然後通知您下一步的展品遞交工作。入選觀眾將獲贈展覽門票或展覽畫冊優惠券一張

活動日期:2019.2.21 – 2019.4.9

相關焦點

  • 啟示錄中的表號丨隱藏的嗎哪和寫上新名的白石
    猶太人聖經學者查爾斯(R.H.Chɑrles)在他注釋啟示錄的解經書中,有關「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白」乃是指天的色澤和外貌,像雪在冬日陽光下的閃耀。象徵著聖潔,如白衣(啟示錄3章5節)、白袍(啟示錄7章9節)、潔白的細麻衣(啟示錄19章8節 、14節)、白色大寶座(啟示錄20章11節)。在希臘文中有兩個字代表「新」,第一個字是「neos」,乃是指時間上的,事物的質素上並沒有什麼區別!第二個字是「kɑinos」,不單指時間上,而且質素上也是新的,特指從來不曾有的新鮮事物。
  • 暖評:城市不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之地
    當善良遇到善良,善良去回報善良,是多麼溫暖人心的事,善良的人們都會從掃雪的場景中感受到一種如沐春風的暖。其實,這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我更從中看到不同人群的善意互動所形成的一種讓整個城市保持著溫度的道德生態。拾荒老人和餐飲店主,本來可能是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兩種身份、兩個群體,因為日常的小善良而在城市裡有了精神連接。也是前段時間,杭州一條新聞被很多媒體點讚。
  • 基督教丨啟示錄中七個獨立的金燈臺是教會的表號
    啟示錄1章12節,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臺。貝肯山教堂啟示錄中的金燈臺是教會的表號,這是七個獨立的金燈臺,與舊約出埃及記章所描寫的猶太人聖所裡燈臺的樣式不同,那裡的燈臺杈出六個枝子,舊約聖所的燈臺與指代教會的金燈臺是不同的,舊約聖所裡的燈臺是耶和華指示摩西的樣式,
  • 《蜻蜓之眼》:徐冰的當代啟示錄
    他的領悟不是從理論俯衝到現實層面,而是格物致知,從日常生活一點點悟出來,這是他以往藝術創作的一貫方式。徐冰以當代藝術的形式關注文字由來已久了,當你將他的藝術作品《天書》、《地書》和這個影像實驗作品《蜻蜓之眼》放在一起觀看的時候,你會看到其中的連續性和整體感。
  • 遊戲世界中常見的世界觀——崩壞的世界:後啟示錄
    這一段文字出自《神曲》,在這部書中,但丁用自己超越世人的想像力,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地獄的場景。烏雲遮日、雲層中電閃雷鳴、大地龜裂、樓宇倒塌、人類的文明迎來終結,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末日」的景象。「末日」對於資深的遊戲玩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詞語。在很多遊戲中,玩家扮演的角色都是為了阻止「末日」到來的英雄。
  • 最早的城邦文明,隱藏在楔形文字背後中堪稱恐怖的蘇美爾文明
    就是這樣一個出現美索不達米亞之上的蘇美爾文明,由蘇美爾人所創造,不只是他們出現的時間在歷史上很早,而是在於他們的領先程度。據發掘的推測來看,在公元前的世紀中,有很多的古人類還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而這個時候蘇美爾人已經開始建造宮殿,建立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了。
  • 孫皓暉: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總序
    在無垠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未曾被發現的歷史發展邏輯鏈條,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它們指向未來的歷史延長線究竟在哪裡?甚或,廣闊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還有沒有被刻意掩蓋扭曲的有用材料?舉凡這一切,都得我們用當代高端文明視野,去努力開掘,去尋求新的答案。
  • 聖經丨啟示錄是一卷打開的預言書
    啟示錄的作者是使徒約翰,他被羅馬皇帝豆米仙放逐到拔摩島,當時的巴基斯坦是古羅馬帝國的統治區,在這裡他受聖靈啟示寫成了啟示錄。整本聖經共有六十六卷書,啟示錄是獨特釆用天啟文學體裁寫成的。啟示原文是Apoklupsis ,意義是「把幔子打開」,啟示錄是一卷打開的書。
  • 孤獨不會是一生的事,傷口終究會癒合
    我想不到以何種方式去述說孤獨二字,只知道孤獨會害怕,會胡思亂想,會一個人悄悄淚流。孤獨像幽靈,每當熱鬧停止了,我們便突然不知所措了。迷茫,無所適從。於是你奮力地衝向人群,渴望在喧囂擁擠的環境裡能汲取到那麼一點一滴能讓你呼吸的氧氣。
  • 《百年孤獨》中第一代阿爾卡蒂奧的孤獨:無法打開通往文明之路
    吉普賽人梅爾加德斯帶來了新文明的線索,帶來許多超出馬孔多人的常識的表演,更致命的是,這是一種可解釋的「超自然」。此時阿爾卡迪奧的孤獨出現了,那便是知道自己無知的孤獨。阿爾卡迪奧曾經認為自己知道天地間的一切,而現在他被外來文明震撼到了,他猛地感到自己正獨自面對著無限的未知。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文字的奇妙之處在於,通過意境的建立,傳達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和揭示。大膽直白的性描寫,不過只是揭示主題的工具之一,將性和人的生存狀態打散,在心靈和感情的短暫愉悅中反省現實和自我。02、《挪威的森林》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挪威的森林》以日本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環境作為背景,飛速發展的經濟帶來的是物慾橫流背後的孤獨和寂寞。
  • 超級蜂巢送我一個不一樣的生日會
    人總是群居的動物,孤獨終老不符合生態的規律,人就是這麼奇怪,生來孤獨,又偏是群居動物,渴望內心被人了解,又總要固執的保有自己的世界!為美好而來,為夢想而在,給漂泊的你一個溫暖的家,這就是超級蜂巢!
  • 地球文明在宇宙中是孤獨的,人類出現只是偶然
    前天(9月14日)央視二套節目播出一則重磅新聞,國際科學研究小組在地球的鄰居---金星大氣層中發現了生命跡象,即金星周圍酸性雲層中出現磷化氫氣體,這種氣體多是由微生物繁殖活動產生的。目前地球上生活著70多億人,從感情上說大多數人都希望宇宙某個角落有外星人,如果地球人類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物,那就太孤獨了。但是遺憾的是,外星人只是個幻影,儘管這個幻影一直存在(Alien is merely an illusion,albeit an very persistent one)。
  • 《三體》葉文潔一家三代四個女人的命運之生活啟示錄(原創)
    我比較喜歡現實主義的小說,喜歡從小說的情節發展中分析人物的命運,了解小說當時背景下人們的生活以及帶給我現實生活的啟示。《三體》第一部《地球往事》我讀了五遍,其他的兩部走馬觀花的只讀了一遍,人物和情節都已經忘的差不多了。唯有《地球往事》中地球三體組織的最高統帥和精神領袖葉文潔這個人物讓我記憶深刻。
  • 啟示錄中的那獸是什麼?
    筆者思考的太多而又沒有看到出路,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首先聲明,這不是聖經解密,但也不是科幻,這一切正在發生。人類第一次掌握科技的時候,我想,是用火。如果有人問我,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我會說,鑽木取火。
  • 中蜂蜂群對蜂巢適應性的理解
    蜂群對蜂巢適應性,表現在蜂群所處的地理位置,場地方向,蜂巢設置以及蜂脾關係。蜂友都知道,中蜂喜歡密集結團,喜溼怕幹,不耐悶熱。從這些方面可以推導出,給蜂群提供的安居之處需要避風向陽,冬暖夏涼。只是在觀察自己給蜂群提供的位置及蜂箱,其重要時點,其實是蜂群的度劣期。
  • 《百年孤獨》:百年瞬間即逝,生命的永恆是在輪迴中體味孤獨
    馬爾克斯寫的是加勒比海岸馬孔多小鎮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來的興衰,這是小說中所描述的現實,實際上隱喻了拉丁美洲人民遭受西方殖民入侵時期一百年來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又表現出一種徒勞,恰如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無法擺脫的宿命一般的孤獨。
  • 洛基啟示錄:北歐神話入門書籍,洛基搞怪大合集,絕對不容錯過!
    作家茅盾的《北歐神話ABC》一書雖淺顯易懂,但作為西方文化科普類書籍多少又顯得有些正統,相比之下,英國當代作家喬安娜·哈裡斯的《洛基啟示錄》倒是個不錯的選擇,《洛基啟示錄》一書以奧丁世代的興衰為線索,講述了從世界誕生至諸神黃昏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其內容不僅較為完整的還原了整個北歐神話體系和發展過程,同時詼諧生動的語言和跌宕起伏的劇情,以及充斥其中的古希臘悲劇的色彩與英雄主義,也使本書有不錯的閱讀體驗
  • 瘋狂的蜂巢——設計中的蜂窩結構
    蜂窩結構(Cellular Structure)是覆蓋二維平面的最佳拓撲結構,是蜂巢的基本結構,是由一個個正六角形單房、房口全朝下或朝向一邊、背對背對稱排列組合而成的一種結構。從設計構成上說,蜂巢形狀給人一種理性而活潑的感覺,可以在設計分析圖中指代不同的功能模塊,穩定而靈活,在統一的邏輯之下根據不同的情況提取置換。
  • 蜂巢怎麼吃 這樣吃蜂巢健康又衛生
    蜂巢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但是,蜂巢的吃法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人可能還會質疑,蜂巢是蜜蜂的窩,怎麼能吃,這個您就有所不知了,蜂巢的是能夠治療一些疾病,和蜂蜜的作用可是不一樣哦,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與喜愛,蜂巢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