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黑龍江一條新聞感動了很多人,人們紛紛感慨「善良遇到善良」。
黑龍江省雞西市的一家餐館面前,一位81歲的拾荒老人一大早在清掃路面積雪的視頻,讓眾多網友淚目。店主李女士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己是在一次檢查視頻監控的時候才發現這件事情的,老人幫忙掃雪已經持續了好多天了。這個拾荒老人幫忙掃雪,有可能是因為另外一件事。他平時靠撿塑料瓶子和紙皮為生,常常入不敷出吃不飽飯。李女士是開飯店的,經常會有多餘的飯菜,一直以來都會給老人留飯。老人可能覺得無以為報,就用掃雪的方法來報答。
當善良遇到善良,善良去回報善良,是多麼溫暖人心的事,善良的人們都會從掃雪的場景中感受到一種如沐春風的暖。其實,這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我更從中看到不同人群的善意互動所形成的一種讓整個城市保持著溫度的道德生態。拾荒老人和餐飲店主,本來可能是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兩種身份、兩個群體,因為日常的小善良而在城市裡有了精神連接。
也是前段時間,杭州一條新聞被很多媒體點讚。杭州氣溫持續走低,天城路不少便利店、快餐店等都在門口貼出一張服務單,向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戶外工作者敞開大門。這些店鋪,有的提供開水、歇腳地,有的專門提供飯菜打折優惠或者熱飯服務。有環衛工人說:「心裡感到暖和,幹活兒也有勁。」
快餐店、便利店在冬天向環衛工人、外賣小哥敞開大門,這見證了一個城市的溫度。善意的傳遞、善良的感染,形成了一種讓城市中的人連在一起的道德生態。
關於現代城市,一個學者悲觀地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這個定義見證了當下城市中人群的疏離感,大家都把自己關在格子和私人「城堡」中,關上門,就是自己的世界,甚至與對門的鄰居都老死不相往來。白天因為商業和利益形成的熱鬧交往,關上門就是孤獨。杭州街頭的這個溫暖現象,是對這個定義的否定,杭州不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第一,城市有一種公共精神,讓人與人有一種精神紐帶。第二,大家相互依賴,不再孤獨,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快餐店享受到環衛工人提供的清潔衛生,他們覺得有義務為他們提供溫暖的休息地。快餐店與外賣小哥連接起了快餐與用戶,他們也覺得有義務為小哥提供熱水,讓他們有抵抗寒冷的地方。
這種交往產生的心理連接,就像開頭那個拾荒老人與餐館店主的善良相遇一樣。在城市社會學家帕克看來,城市人所從事的工作與職業的五花八門是現代城市生活最引人注目卻也是最不易被一般人理解的眾多景象之一,城市實際上是一種心物機制。帕克看到了五花八門的職業所構建的城市景象,這些職業不是孤立的,而是緊緊勾連在一起,不僅僅是在利益上勾連,在人的精神和道德層面也不可分割,就像杭州快餐店、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的這種友善交往。
另一個學者用陌生去定義城市:城市是一個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其實,這個學者對城市的定義只說對了一半,杭州給了另一半定義,陌生人能夠在此相遇,能夠產生聯繫,仿佛彼此是熟悉的陌生人。打開門,喝上一杯熱水,感受空調的溫暖,這種善意是會不斷傳遞的,成為一種沉澱下來的文明,讓城市生活被嚮往。
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15日 05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