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中午,公共管理學院第52期研究生學術沙龍在求是樓320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期沙龍邀請到我院社會保障專業在讀博士生王德永、陳晉陽、楊帆和行政管理專業在讀博士生李穎。王德永就《基本養老保險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擠出效應研究》做了主題演講,陳晉陽就《醫療保險戰略購買:概念定義、演變邏輯與潛在問題》做了主題演講,楊帆就《醫藥衛生領域主要矛盾的轉變:從看病難看病貴到優質服務和醫療保險不平衡、不充分》做了主題演講,李穎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全球在地化時空視角下我國多民族地區地方政府的治理》做了主題演講。本期研究生學術沙龍邀請到了毛壽龍教授作為主持人、第二點評人,李珍教授作為主點評人,另外,還有來自不同專業的二十餘名研究生參加了本期沙龍。
主持人毛壽龍教授宣布本期沙龍開始
毛壽龍老師首先介紹了報告人、報告題目、點評專家和參加沙龍的師生情況,並宣布了本期沙龍的報告時間、程序、規則等。之後,宣布研究生學術沙龍匯報正式開始。
王德永博士生報告
第一位主講者是王德永,他主要從研究背景、文獻回顧、實證分析和研究結論四個部分分析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擠出效應。在第一部分,他提到了人口老齡化、構建多支柱養老金體系和加快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研究背景。隨後的文獻回顧總結了健全養老金體系的重要性以及現有研究的經驗與不足,從而引出主要研究內容。在實證分析部分,他利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從2013年到2017年間的數據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使用兩步系統廣義矩估計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商業養老保險存在顯著的擠出效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對商業養老保險存在顯著的溢出效應,且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最後,他建議對商業養老保險進行清晰定位,對其內容、作用進行明確界定,制定、調整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第三支柱建設與發展。
李珍教授點評
之後,李珍老師對其報告進行了點評。她認為這篇文章關注的養老金制度是決定中國未來財政成敗的關鍵性制度,文章在選題上具有重要性。她建議文章進一步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養老金來源具有複雜性,對於證明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之間是否存在擠壓,不同學者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不同,因此本文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強化論證;二是研究結論可能存在不自洽性。毛壽龍老師同樣對報告進行了點評,他從文章寫作的角度出發,認為文中出現的第一個研究背景與標題和內容關係不大,此外,文獻回顧部分內容與研究主題不夠貼近,建議進行調整完善,同時也建議同學對養老保險的價值與發展加入一個基本的、一般性的判斷。
陳晉陽博士生報告
第二位主講者是陳晉陽,他的研究從中發〔2020〕5號文對「醫療保險戰略購買」的功能定位出發,探討醫療保險戰略購買是什麼、用不用和怎麼用的問題。首先他從概念定義的角度梳理了醫療保險戰略購買的基本含義與政策框架,從演變邏輯角度介紹了一般購買、戰略購買的關鍵差別,強調了戰略購買的核心價值在於結構優化。接著,他梳理了概念之間的演進邏輯,分析了醫療保險戰略購買出現的價值需求。最後,他結合國際實踐與國內實際,討論了醫療保險戰略購買如何更好地應用等相關問題,並從潛在問題角度指出了應用醫療保險戰略購買概念可能面臨政策效應難以評估的主要障礙。
之後,李珍老師對陳晉陽同學的匯報做了點評。李珍老師認為,近年來在國家醫保部門和衛生部門發布的文件中出現了很多缺乏解釋的新概念,這篇文章正是一篇結合西方經驗與我國實踐,對「醫療保險戰略購買」這一新概念進行分析解釋的研究。她建議同學們可以閱讀近年來相關領域的政策文件,發掘其中的「新事物」、「新概念」進行研究。毛壽龍老師建議同學在文章中對戰略購買的概念進行更為細緻的梳理,文獻來源從源頭找起,進一步弄清政策出臺的問題背景,同時加強文章中的政策敘事結構。
楊帆博士生報告
第三位主講者是楊帆,她的研究聚焦於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主要矛盾的轉變問題。首先,她闡述了學者對「看病難」、「看病貴」的理解,分析了「看病難」和「看病貴」的成因,並由此引出新醫改的政策導向。隨後文章提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新醫改的推進與基本醫保的全民覆蓋,「看病難」和「看病貴」的階段性矛盾開始出現轉化,目前「看病難」的問題已轉變為優質醫藥資源整體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看病貴」由居民絕對負擔能力不足轉化為相對支付能力不足。因此,她認為在描述醫藥衛生領域的主要矛盾時,不宜簡單重複「看病難、看病貴」,而應準確描述為優質醫藥服務和基本醫保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以減輕社會心理疼痛,使衛生政策的發展目標由量的擴張轉向解決醫藥服務和醫療保險制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
李珍老師肯定了這篇研究選題的意義,她認為我國目前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還存在扭曲性,對醫藥衛生領域主要矛盾話語體系的轉變值得進一步研究。毛壽龍老師認為,這篇文章可以借鑑公共政策研究中以敘事方式為核心研究話語體系的相關文獻,從敘事結構轉變出發進行分析。此外,他認為中國人就醫實際上存在一個家族親友支持的結構,現實中老百姓看病難的體驗可能主要由於一旦看病便沒有了日常收入,因此,他建議文章考慮國內就醫過程中存在的社會支持與日常收入減少對醫藥衛生領域主要矛盾的影響。
李穎博士生報告
第四位主講者是李穎,她從四個部分來匯報她的研究。她的研究主題是多民族地區的治理,在研究背景與意義部分,她從疆域空間、流動空間、交互空間和文化衝突的理論背景出發,提出了研究的問題與意義。第二部分,她介紹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過程。第三部分,她從多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治理路徑和地方政府在合作治理中的角色三個方面出發,根據人類學的觀察和對現實的困惑從文化的衝突和融合為論題切入,以全球在地化為研究視角闡釋我國多民族地區地方政府的治理的和諧穩定路徑和扶貧開發路徑。最後,她提出我國多民族地區在文化多樣性下的治理呈現出文化同質化的趨勢;然而,文化多樣性卻是合作文化成長的重要土壤。因此,多民族地區地方政府應肯定其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挖掘其合作文化的潛力,在此基礎上闡釋和界定地方政府的合作治理路徑。
李珍老師對其匯報進行了點評。首先,她肯定了李穎同學的研究選題,其次,她對這篇文章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從總體框架上看,她建議加強文化與文明兩個概念的區分;二是文化多樣性是否必然引起衝突,文章中需要增加對應的回答;三是對衝突的內涵進行更清晰的定義,不同定義下的衝突存在差異,對治理路徑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需要區分宗教極端導致的敵對衝突與民族習俗帶來的差異性衝突,並加強對多元性概念的解釋說明。毛壽龍老師認為這篇文章在文獻綜述部分需要加入評價,同時,文章需要考慮文獻所處的時代與當今世界的差異,並引入更多新的研究觀點。此外,他肯定了本文的思考性,但認為文章仍缺少明確的研究話題,建議進一步聚焦,使研究思路更為清晰。
沙龍現場
四位報告人的精彩演講引起了大家的興趣,老師們的精彩點評啟發了大家的深入思考。會後,本期沙龍報告人與點評老師合影留念。本期研究生學術沙龍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