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蛋蛋總纏著我
「爸爸給我買只狗吧,要不,貓也行!」
我小時候也喜歡帶毛的動物
可惜,父母總是以耽誤學習為由
從未如願~
換到我當爸爸的時候
又覺得貓狗掉毛,黏人,還愛叫,實在麻煩!
反倒更喜歡,不吵不鬧的金魚或爬蟲
孩子喜歡動物應該是天性
打小,就愛聽關於動物的各種故事
哪怕是看電視
也更愛看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和豬八戒
據說,幾乎所有孩子一出生
就對其他生物感興趣
有研究顯示
6個月大的寶寶更喜歡,活的動物
而不是沒有生命的電動玩具
嬰兒會對真兔子,而不是玩具兔子綻放笑容
昆蟲學家愛德華· O·威爾遜(Edward O. Wilson)
「熱愛生命的天性」論文中提出:
人類天生與其他物種心性相通
相比槍或其他人為製造的危險
小孩天生對蛇和蜘蛛恐懼
對此,研究者朱迪斯· H·赫爾瓦根(Judith H. Heerwagen)和高登· H·奧利恩斯(Gordon H. Orians)提出了一個合邏輯的、進化角度的解釋:如果一個嬰兒或幼兒每天有大量時間在地上玩耍,那麼,儘快建立對蛇和蜘蛛的恐懼是有益處的。然而,對於大型捕食者——比如熊和狼的恐懼,要到4歲以後才會產生。
那時候
早期人類的小孩開始去營地外遊蕩了
在抽象的世界裡,兒童也關注著動物
心理學家蓋爾· F·梅爾森(Gail F. Melson)在《之所以為野生生物》(Why the Wild Things Are)一書中寫到:進行羅夏測驗(Rorschach test)時,兒童從墨水斑點中看出動物的比例是成年人的兩倍。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走進紐哈芬一家幼兒園,讓孩子們給她現場編個故事,65%-80%的小孩子講了有關動物的故事
一個名為巴特的小男孩說:
從前有一頭獅子
他把大家都吃了,把自己也吃了
在3-5歲兒童的夢中,61%與動物相關
但隨著年齡增長,動物夢的比例逐漸下降
到12歲時,只有12%
16歲時,僅剩9%
類似的,對於外來野獸
如獅子和鯊魚的恐懼會在幼兒園時達到最高峰
然後它們漸漸被現實社會中的恐怖事件取代
像拐賣、被老師批評,被壞孩子欺負~
我們可以感受到,灰暗的潛臺詞
冰冷的人類社會,慢慢侵入兒童大腦
最終把野生動物的部分抹殺替代掉
大人總是認為,孩子和小動物差不多
或者至少行為更像動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寫到:「兒童一點都不傲慢自大。成年的文明人則由這種傲慢自大驅使,在人類與其他一切生物之間劃上了嚴格的分界線。」小孩子赤裸裸地來到世界上,不懂得語言表達,只依照本能和衝動行事。
就像寵物狗一樣
小孩子需要被餵養、被管教
被教會如何在晚上安靜入睡而不大聲哭喊
小孩子確實像動物
他們憑直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務
但並不會天生,就愛其他動物
6歲以下的兒童
尤其「自私、專橫、我行我素,」
凱勒特教授研究出:「幼兒幾乎不能意識或領會到動物也有自主情感,也是獨立的。他們同時對自然界抱有巨大的恐懼。」正是那些幼兒園的孩子,而不是中學生,更可能認為「農民應當殺死所有的狐狸——如果某一隻狐狸偷吃了雞」;認為「殺掉動物取其毛皮做大衣是沒問題的」;認為「大多數野生動物對人都是很危險的」;認為「一切有毒的動物,比方說響尾蛇,應當被滅絕」。
越年幼的小孩越可能認同「人們喜愛動物與喜愛人的程度相同是愚蠢的」。相反,基本上沒有哪個青少年覺得這是愚蠢的。大多數小學生同意「如果人們發現某個野生動物生存的地方有石油,我們就應該去開採石油,儘管這可能危害到動物。」而絕大多數高中生,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
社會總是把小孩子對待動物的態度浪漫化
凱勒特教授寫到:「我們相信孩子們對自然界有著特殊的、本能的愛;並相信動物是小孩子的好朋友或知心伴侶。」可惜證據確鑿:兒童年齡越小,越「好剝削、嚴苛、冷酷無情」;他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更多建立在「滿足短期需求與對未知事物的強烈好奇上。
大一些的孩子會想去野外冒險
而年幼的則更願意「呆在有很多人的地方」
我們一廂情願地
把孩子想像成迷你版純真善良原始人
在野獸間平靜坦行
其實他們更類似奴隸主
貪婪、佔有、懷疑、短視
會朝著任何風吹草動,驚慌失措地開槍
這不是他們的錯,只是出於本能
孩子和動物之間的友好關係
也許只是,我們這些成年人
一廂情願的幻想!?
但這更可能是真的現實!
在我看來,對待動物的態度
當然,是隨著年齡,逐漸變化的
特別小的時候,大人給一條金魚
我會興奮的睡不著覺,拿著兩個杯子倒來倒去
完全不懂得顧及「金魚」的感受
雖然也是喜愛,但這種「愛」僅僅是佔有
孩子對愛的理解認知
一定離不開父母的教導
看著兒子,在西海邊上餵鴨子,追蜻蜓
我身心愉悅、倍感幸福
也許因為「蛋蛋」釋放天性的行為
才是最自然,最真實的體現
在他身上
我似乎又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詮才末學,只當拋磚引玉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當我看到您打賞,轉發
那種複雜的心情
怎麼說呢,覺得這事做的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