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頸龍曾經是海洋裡面最具統治力的生物之一,它們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一直到白堊紀才走向滅絕。今天的海洋生物學家通過考古發現,已經復原了蛇頸龍的形象,但是神奇的是現在地球上還真有一種動物長得像蛇頸龍,只不過體型方面差距極大。這種海洋生物就是——草海龍。
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草海龍屬於海龍科、葉海馬魚屬、澳洲葉海馬魚種,它們的體型不要說與巨大的蛇頸龍相比,即便是與普通的海魚相比也毫無優勢可言。就目前的發現來看,體型最大的草海龍僅僅只有45釐米,並且還要算上長長的尾部。
另外,與蛇頸龍那單一的色調相比,草海龍的顏色可就算得上是五彩繽紛了。就目前的發現來看,草海龍就有紅色、紫色、青色、黃色以及雜色等各種顏色的品種。並且不同顏色的草海龍,形態特徵也有著比較大的差別。
像紅、黃、紫、雜色的草海龍一般都生活在比較淺的海域(一般活躍在水深不超過10米的區域),身體上的附肢(草海龍長有許多葉狀的附肢)也比較多。而青色的草海龍則喜歡生活在比較深一點的海域(一般活躍在水深10米~30米的海域),身體上的附肢則比較少。
由於草海龍的體型很小,並且也沒有牙齒和胃,所以它們的捕食能力很差。待在相對比較淺的海域,它們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資源,比如磷蝦以及各種浮遊生物等。但即便如此,草海龍的生存概率也低的可憐,新生的小草海龍往往只有不足5%的數量存活下來。
即便是成年的草海龍,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往往也只能束手待斃,因為它們的遊泳速度不快,同時也缺乏足夠的防禦能力。更多的時候,草海龍只能依靠自己身體上的附肢偽裝成海藻來躲避獵食者的攻擊。但是如果獵食者願意嘗試一下海藻的味道的話,草海龍就要準備迎接噩運的到來了。
面壁思過:
目前草海龍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很窄,只有澳大利亞南部的淺海區域才有它們活動的身影。並且由於環境的汙染,以及水族愛好者的捕撈,草海龍已經面臨滅絕的風險。如今儘管澳大利亞政府已經將草海龍列入了保護動物的行列,並且嚴謹捕撈販賣,但是這種奇特的生物究竟能夠延續到什麼時候也很不好說。
往期文章:
五千萬年前我國領土上活躍著一種尤因它獸,比今天的犀牛還要巨大
地球上三種擁有「不死之身」的生物,可以在各種極端的環境下生存
食骨蠕蟲——一種可以鑽進鯨魚的身體裡,腐蝕骨頭的古老生物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