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龍,拉丁學名是Phyllopteryx taeniolatus,也叫葉海馬、澳洲葉海馬魚,英文名weedy sea dragons,屬於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海龍亞目、海龍科、葉海馬魚屬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Lacépède,保護級別是重點保護珍稀動物,命名時間在1804年。
它可長到45公分,它的身體由骨質板組成,且延伸出一株株像海藻葉瓣狀的附肢,可以讓草海龍偽裝成海藻,安全地隱藏在海藻叢生、水流極慢、且未受汙染的近海水域中棲息與覓食。海龍沒有牙齒,它們的嘴像吸管一樣,能把浮遊生物與像小蝦的海蝨吸近肚子裡。草海龍的大小與葉海龍差不多,不同的是草海龍有紅色、紫色與黃色,有的胸上有寶藍色條紋,身上和尾部的附肢也比葉海龍細少許多,外表比較接近海馬。成體草海龍的體色可因個體差異以及棲息海域的深淺而從綠色到黃褐色各不相同。
草海龍是海洋生物中傑出的偽裝大師,它偽裝的道具是精細的葉狀附肢。此外草海龍還利用其獨特的前後搖擺的運動方式偽裝成海藻的樣子以躲避敵害。草海龍偽裝性極強,它全身由葉子似的附肢覆蓋,就像一片漂浮在水中的藻類,並呈現綠、橙、金等體色。只有在擺動它的小鰭或是轉動兩隻能夠獨立運動的眼珠時,才會暴露行蹤。草海龍沒有牙齒和胃,它們靠吃磷蝦為生。
草海龍與同一家族的海馬一樣,草海龍在孵育後代的過程中也往往存在「角色顛倒」的現象。每年的8月和隔年的3月是草海龍的繁殖季節。在交配期間,雌性的草海龍會將一定數量的草海龍卵排放在雄葉海龍尾部的由兩片皮褶成的育嬰囊中,而雄草海龍則要擔負起孵化卵的重任。草海龍卵一般需要在雄性個體的育嬰囊中待上大約2個月的時間,才可以孵化成為幼體草海龍。每年八月到隔年三月是海龍的繁殖季節,在這段期間,通常一隻雄海龍可以孵兩窩卵。在自然環境裡,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小海龍寶寶有存活長大的機會。
該物種分布於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史提芬港到西澳大利亞州的傑洛頓之間,及塔斯曼尼亞一帶海域。
它主要棲息在隱蔽性較好的礁石和海藻叢生密集的淺海低溫浪少水域,環境溫度在10~12℃。棲息水域的一般深度為4~30米,但在50米深的水域也可以發現它的蹤影。幼體的草海龍一般生活在較淺的水域,而成體草海龍則喜歡生活在10米以下的海域。
由於澳大利亞南部淺海水域遭到嚴重的汙染和草海龍不易遊動的身體使它經常保持靜止不動的習性,以及極高的觀賞價值,使得這一珍稀動物遭到一些不法人士的大肆捕捉。 雖然不像其它神秘海洋動物那樣難覓蹤影,但親眼見到這種特殊海龍的人卻變得越來越少了,草海龍已瀕於滅絕。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