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角山羊,拉丁學名是Capra falconeri,螺角山羊、旋角山羊科,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Markhor,命名人為Wagner,命名時間在1839年,族是羊族。
其是體型最大的山羊,高65-115釐米,體長132-165釐米,體重32-110千克。公羊及雌羊都有螺絲狀的角,公羊的角可以長達160釐米,雌羊的則長25釐米。公羊的這雙角的重量有時接近捻角山羊體重的三分之一,巨大沉重的犄角根本不能用來對付食肉猛獸,主要是用來吸引異性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公羊的鬃、須都很長,這在高海拔的嚴寒地區倒是很實用的。
此物種一般生活在於林線以上的高山地帶,最高可達到5000米,喜棲於多巖石的環境中。
該物種雌羊會組成群族聚居,成員多達9頭;雄羊一般是獨居的。在繁殖季節,公羊會以打鬥來吸引雌羊的注意。公羊們會將角鎖緊,不斷扭轉,直至將對方推倒在地上。捻角山羊的叫聲像家山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捻角山羊定為瀕危物種,在野外的數量估計不足2500頭。能以很快的速度在陡峭的巖石山奔跑。每年進行短距離的垂直遷移。常集結成5-20隻的群,由一群老雄羊率領,晨昏及夜間活動,白天在巖石上休息,由於體色與巖石相近,不易被發現。以草及小灌木嫩枝為食。捻角山羊巨大的角呈螺旋狀,夏季時,它們的毛短短的,可是到了冬天,毛就會長得很長,如同換上了一件保暖的毛皮大衣。由於遭到人類的捕獵和疾病的侵襲,已經瀕臨滅絕。
雄性捻角山羊在交配季節會為了爭奪配偶而大打出手,巨大的羊角互相猛烈碰撞的聲音很遠都能聽到,會吸引來喜馬拉雅山中的獨行俠——雪豹,這狡猾的獵手會在隱蔽處靜伺,等待獵物自投羅網。決鬥結束後無論勝者還是敗者都會因為長時間的牴觸而導致短暫的頭昏,不能在懸崖峭壁上面保持平衡。這時候雪豹會迅速躍出擒拿獵物,平常在陡壁上健步如飛的捻角山羊此時暈得根本不能跑跳。即使沒有食肉動物侵襲,頭暈目眩的捻角山羊也非常容易栽落深谷一命嗚呼,看來為了愛情搭上性命的蠢貨不僅僅是人!
在歷史上,捻角山羊的聚居地從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一直延伸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但是在今天它們已經很有限了。捻角山羊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有時也會穿越國界來到中國境地,但越過後不久會回去,因為這邊主要是其它食草動物的領地,再加上捻角山羊只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即使是當地的居民也難見到。
由於過度放牧導致的棲息地喪失以及屢禁不止的偷獵活動,捻角山羊的數量急劇減少。棲息地之一託爾卡山丘經常受戰火波及,加上當地居民大量獵捕,一度瀕臨絕種,數量低於200頭,為了保護捻角山羊,美國野生動物組織自1985年起,介入當地展開保育計劃,直到2014年10月6日,美國野生動物組織發布最新消息:捻角山羊成功復育,數量已超過3500隻,正式從瀕危名單去除,改列為弱勢動物,不再適用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
由於美國野生動物組織採用的保護守法,是在當地部落聘用80位護林員,進行巡邏與守衛,以減少獵捕數量,守護捻角山羊,如今,捻角山羊不再受到法案保護,對此,《保育雜誌》記者賈森·戈德曼憂慮地表示:「稀少的動物總是格外吸引人」,他擔心一旦更動條款,將讓人有機可圖,尤其是為了錢而不擇手段的盜獵者,因此他呼籲美國野生動物組織應持續守護。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