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2255篇文章
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多數作者在論文寫作時,對論文的摘要、引言、結尾的寫作,或馬馬虎虎,或不得要領,大大影響了論文的被關注度和影響力。其實,科技論文不僅僅是向人們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把科研和應用聯繫起來,在向人們展示科技成果的同時,指出科技成果的應用前景。科技論文的摘要、引言、結尾(結束語)三部分是科技論文中的精華,寫好這三部分對論文的刊發和科技成果的推廣大有好處。
在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各種媒體帶給讀者大量信息,使人們必須對所面對的信息加以篩選。為了吸引讀者,文章摘要的寫作就顯得尤其重要,有時直接影響文章的被引頻次、EI和SCI的收錄。對於科技期刊的文章,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以不加任何修飾和評價的語言,簡明、確切地記述論文的重要內容的短文。摘要(包括英文摘要)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研究的問題、過程和方法、結果。從筆者的編輯實踐中發現,摘要的寫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不能正確把握摘要寫法,取引言或結論的某一部分作為摘要;(2)用感情色彩很重的詞修飾和評價論文的工作和研究;(3)用不常見的,甚至是生造的詞定義已有的技術術語,使人看不懂,有時讓人誤解為新發現或新創造;筆者的經驗是首先看懂論文所作的工作,找出摘要的三部分,通過E-mail跟作者聯繫,提請作者根據論文的內容和編輯的要求改寫中英文摘要,並建議作者注意英文摘要中專業術語的使用。一般情況下,經過提示,作者能很快改正上述6種錯誤,改寫出很好的中文摘要,但是英文摘要的改寫就有許多問題。因為各個作者的英文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作者對照中文摘要硬翻,有的作者寫的英文摘要根本看不懂,這時就要求編輯靜下心來,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錯誤與作者交流。首先要讓作者知道,中英文摘要的寫作是有區別的,英文摘要不一定與中文摘要一一對應,但一定要開門見山,突出論文的創新獨到之處和對研究的貢獻大小。大多數作者經過這樣一輪都能基本改好,但還有個別作者經過一、兩次修改,仍不能達到要求,編輯應參與改寫,並把改寫的內容再發給作者徵求意見。經過這麼幾輪的循環,論文的摘要便得以凸現,也提高了作者摘要的寫作水平。科技論文的引言往往是作者對整個科研過程的思路,以及對某個領域或某個研究方向和研究狀況綜述,因此其中有大量關於這一方面研究的回顧、進展情況、作者自己研究的心得和對此項研究的前瞻性分析。引言寫得好壞直接反映出作者的知識面和作者對該領域認識的深度,並能表示作者所取得的成果可能具有的價值。讀者則可通過引言獲取比較全面系統的信息,通過與他人成果的比較,可以對論文的創新性或學術價值做出正確的評價。科學知識的創新性和繼承性在引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引言雖然重要,已引起部分作者的重視,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不當上,如:(4)為了表明論文的獨創性故意漏引一些有提示性的參考文獻;(5)重自引輕他引,尤其不願引用本單位同行的文章等。幫助作者寫好引言,正確引用並引好參考文獻,就要求編輯人員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更要求編輯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兇,與時代同步,與學科發展同步,只有這樣才能給出正確的參考文獻信息,既表明了作者對他人勞動的尊重,也避免了抄襲、剽竊的嫌疑,體現了科學的作風和治學態度。2.1既做「通才」,又做行家,編輯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在科學期刊優秀稿源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報編輯不應只坐在編輯部被動地等作者投稿,而應該積極組織和策劃一些反映最新科技動態的稿件,並為作者提供科研選題資料,以提高期刊的含金量。因此編輯不僅要做「通才」,更應儘可能尋找一切機會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在本職工作之餘積極參加相關的學術和培訓活動,與一批從事研究領域的學者交流,一方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可較好地把握所編期刊涉及的科技新動向。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強同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的聯繫和溝通,尤其要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他們的學生正在做什麼,因為這些專家學者是學科的學術權威,他們對所在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預見性,他們的見解將使編輯人員大開眼界,了解當前科研動態,以及對一些科研成果、論文的產生有一定的超前意識。有了這個前提,根據編輯的經驗,不僅可以提供給作者正確的、完整的信息,使論文引言部分內容充實,還可使修改一次到位。
2.2引用參考文獻並不影響創新性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反映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反映出該論文的起點、深度及科學依據。
根據筆者的經驗,我們所收到的論文大多參考文獻條數不多,並且自引較多時,其實自引表明了作者工作的連續性,只要注意提醒作者剔除不必要的自引即可。有些作者只引用對自己有利的文獻,對自己不利的文獻絕口不提,這就影響了參考文獻引用的全面性。解決這個問題,要求編輯和作者充分溝通,讓作者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引用與自己論點不一的參考文獻正是反映了認知發展的過程,並不表明論文工作不完全。有了這樣一個基礎認識,作者還是願意加上此類參考文獻的。還有的作者為了表明自己工作的創新,不引用一些最新的相關參考文獻。筆者就遇到這樣的一件事:上海交通大學國內某知名教授創立了一種新型力學模型,這個模型被證明能有效地解決工程實際的數值解中的許多問題,他的學生把他的模型應用到工程實際中的杆、梁、板等方面,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並發表了不少文章,他學生的文章對老師文章的引用一篇不少,就是隻字不提其他學生的工作對自己的影響,唯恐提到其他的應用就會影響自己的創新,雖然把一個模型從杆的應用延伸到板的應用,表面看沒有很多內容,其實在工程研究中,還是有很大創新的。因為邊界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使變化的邊界條件仍然符合既定的模型,這就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的創新也是不能低估的,不能因為引用相似的參考文獻,就降低了論文的創新性。筆者也是跟作者聯繫,首先打消作者的顧慮,提出請作者把作者老師所有學生已發表的模型應用方面的工作情況全部寫入引言,使讀者對這方面的工作有個全面的了解。實踐證明,引用了相似內容的參考文獻並不會削弱論文的創新性,反而提高了論文的完整性,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在許多論文中,有些有結論或有結果的論文基本以結論1,2,3結尾,可對於沒有結果或暫時還沒有明確結論的論文的寫作就存在問題,有的泛泛而談,更有甚者畫蛇添足,搞些擬人化的比喻,把結構比作人等,以表明論文研究的重要性或創新性。這主要是由於作者害怕沒有結果或結論論文就不完善,影響論文的刊發。一般情況下,只要告訴作者沒有結果或結論,但論文只要清楚地表明了研究的意義,即使結果不理想,但只要能正確總結經驗給後來者有啟示就是成功的論文,希望作者能刪除文中不必要的東西,作者很快就會改過來,使文章有個很好的結尾。⚪本文來源中國知網,載於《 學報編輯論叢》2003年,原題《關於摘要、引言及結尾寫法的思考 》。⚪本文為節選,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刪去了注釋與參考文獻等內容,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