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婦女能抵半邊天」。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彌城鎮張遷村委會小麥莊村,有這一樣位婦女,在丈夫離世後,她一個人贍養公婆、扶養兒女,用勤勞的雙手獨自撐起一個家,展現了新時代女性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巾幗風採。
一家人住進了乾淨整潔的新房
她叫張建萍,今年34歲,2008年自寅街下邑村嫁入彌城鎮張遷村委會小麥莊村,與丈夫孟建洪結為夫妻。孟建洪的父親患先天性聾啞,母親多年前因病導致下肢癱瘓,生活難以自理。婚後,一家人的生活雖不富足,但通過夫妻倆的努力,日子過得還算美滿,家裡以前為孟建洪父母治病所欠的債務也慢慢還清,未來的生活充滿了陽光。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一場交通事故將張建萍一家的希望徹底打碎,張建萍的丈夫孟建洪在外出務工途中遭遇了車禍不幸身亡。
「就像天都要塌下來一樣,什麼重擔都你扛!」,提起傷心往事,張建萍哽咽著說:「那時候娃娃又小,父母又生病,所有責任都落到了自己身上。」
承包土地,種植玉米、大蒜等作物
當時,張建萍的大兒子才五歲,小兒子剛滿半歲。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張建萍欲哭無淚,傷心致極,一連幾天都吃不下飯。好多人都勸她改嫁重新組建家庭,可一想到年邁多病的公婆和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顧,她實在狠不下心來一走了之。張建萍說:「無論如何要承擔起這份責任來,幫他履行完他沒有完成的義務。」
就這樣,張建萍堅持了下來。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張建萍的小姑子獨自外出務工,可一年下來也掙不到多少錢。雖然全家人每月都有低保補助,公婆也有殘疾人補貼,但在各種開銷面前,也只是杯水車薪,全家人的生活重擔依然壓在張建萍一個人身上。於是,她在種好自家一畝七分地的同時,又向村民承包了一畝多土地,每年種些玉米、大蒜等農作物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張建萍說:「現在,有了政府給的各種補貼,加上自己種種地,可以說一家人用的吃的基本上有保障了。」
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家人蓋起了新房。
2018年,為了解決張建萍家住房安全問題,村裡幫她家爭取到了特困戶住新房政策,得到6萬元的補助。她本來不打算建新房,但看到各級政府和部門這樣幫扶自己,她咬咬牙東拼西湊,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於2019年6月建了一幢水泥房,雖然外牆還沒有粉刷,但住進寬敞的新房裡,一家人都很高興。2019年9月,村裡又將張建萍聘為保潔員,每月可領到500元的工資。至此,在各種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張建萍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黨的政策特別好,像工作隊、村委會的工作人員都很關心我家的事,都是有什麼政策就第一時間想到我家。」提起各級政府對自己的幫扶,張建萍激動的說。
如今,張建萍的大兒子已經10歲,上小學四年級,小兒子5歲,在上幼兒園。每天,張建萍既要照顧公婆,又要接送兩個孩子上學放學,還要打理田裡的莊稼,忙得不可開交。農閒季節,她還利用參加村裡的培訓班學到的養殖技術養些豬雞,多少也能增加一點收入。張建萍說:「雖然國家政策很好,但關鍵的還是要靠自己,假如說你不奮鬥不努力,你永遠都改不了家裡這種情況。」
打整自家的院子
五年來,張建萍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公婆,細心呵護著兩個兒子,用自強和自信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她用實際行動證明: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2015年她家被彌渡縣婦聯表彰為「彌渡縣最美家庭」,2016年再次被大理州婦聯授予「大理州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下派到張遷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工作隊隊長、彌渡縣婦聯副主席施麗丹自到張遷村開展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一直關心、關注著張建萍這個家庭,她說:「在扶貧的同時,我們要把扶智和扶志結合起來,幫助貧困家庭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心,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窮。張建萍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在接受政府幫助的同時,她能自己站起來、自己走,值得敬佩。」
雲南網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郭潔 周志